張方瑾,田明明
(1.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51;2.安徽省特殊教育中專學校,安徽 合肥 230001)
社會發展經歷了文字時代、原典時代及今天的視像時代。在當今以網絡媒體、廣播、電視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時代語義下,傳播媒介呈多元化,拓展了人們對生活的體驗與認知。許多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開始融入視像時代的因子中,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向視像時代靠近。但同時,視像信息的爆炸式更迭讓人們在接受、掌握信息時越來越依賴于對視像化的外在形式的客觀認知[1]。人們在被動接受文化知識、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逐漸地顯示出消極的狀態,如對文化、信息、知識的思考研究不足、應用融合不夠深入,體現出“快餐式”的概念模式。
社會審美定位與取向、引導與拓展也體現出最好的時代與最壞的時代意味。如何積極提倡和引導大學生在百花齊放的視覺時代中能動地劃分良莠、拒絕低俗、吸收精華,做一個和諧社會、文明社會大發展的優質因子,培養其較高的審美素養,是一個必須重視的人文課題與社會問題。
當代大學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群體,普遍蘊含較高層次的價值觀念和審美修養。在當下社會文化、審美取向等出現兩極表現的情況下,培養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應結合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遵循基本的科學原則。
首先,要符合大教育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發揮教育者的啟迪與引導作用。大學生經過義務教育知識的積累,具備一定觀察力、鑒賞力。教育者在進行審美教育、審美素養培養行為活動時,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啟引、激發其對社會美、生活美的感知與興趣,提升其審美素養。
在理工科的部分大學生中出現重技能、輕美育的局面。針對這一現象的矛盾性、特殊性及復雜性,教育者應大力發展審美教育,加大審美教育資源的投入,提高審美教育在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大力發展審美教育,使審美教育突破學生分類局限,真正面向所有大學生,真正做到“有教無類”。
審美是發現美、欣賞美、享受美、創造美的過程。只有廣泛地深入到審美實踐活動中,才能獲得審美體驗,并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塑造美的心靈,構建美的認知,全面提升審美素養。所以,實踐性原則是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要原則之一。
審美教育以對審美知識的體驗、感知、探索與理解為主,以教育者傳播、教授審美理論知識為輔。
審美教育的開展離不了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掌握,對審美知識的掌握是構建審美素養的基礎。從美的世界里發現美、感知美、解析美、表現美,才能懂得美的原則、美的范疇,理解美的表現形態。美融會于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全過程,美育是實現審美素養提升的主要途徑。當代大學生深受大眾文化、媒介的影響,在認知觀念、意識概念、價值取向、品格形成等層面上出現模糊、偏差、混淆等情況,也恰恰論證了美育實施與開展的必要性。教育者在傳授美育知識的同時,幫助大學生塑造、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審美信念,引導大學生知美、懂美、審美。
審美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情感傳遞、校園文化的熏陶體現著學校師生的精神風貌、求知信念、治學理念,更是一種精神氣質的沉淀與釋放,對學生審美素養的形式與提升發揮著隱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隱式教育與顯式教育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過程中崇尚高雅與真實,構建內涵與氣質。所以,要注重校園文化、教育精神、榜樣力量、學習品格的塑造與提升,注重大學校園隱式教育的功能,構建科學、和諧的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
要科學引導、有效組織當代大學生融入到審美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審美欣賞活動、審美創造活動中提升對美的理解與參悟,夯實審美修養的根基;要啟發鼓勵大學生積極靈活地運用課堂上的美學知識去發現美、研究美、汲取美,也應大力創造條件、提供機會,倡導大學生積極地投入校外的審美實踐活動中,與文化媒體單位積極交流,充當地方文化傳播的志愿者。通過校內外的審美實踐,可以使學生積累美的知識,樹立美的目標,形成審美理念,養成審美行為習慣,激發創造美的靈感與欲望。
審美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系統化的長效學習行為。不能以固步自封的思想,從一成不變的視角來鑒賞時代的美。社會和教育機構要提供學習資源和場所,營造藝術氛圍,引導大學生在美的領悟和實踐的環節中學會美的知識,掌握表現美的技能。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參與的審美活動日益增多,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機構抓好網絡文化建設,科學管理網絡學習資源,打造健康、純凈的網絡學習園地,在耳濡目染、春風化雨的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要讓學生學會辨析藝術門類、藝術風格,感悟藝術作品中蘊涵的美的來源、要義、本質,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與態度,聯系生活本源去感悟思想深處的美。
要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提升大學生的洞察力與聯想力。美來源于生活,形成于個體對美的認識和態度。歷史上無數的優秀藝術作品都在證明美是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表現,不是個人的主觀臆造和憑空想象。日月星辰、秀麗江河、高山名川都是美的源頭,都是我們所共識的美的對象。要讓學生善于以生活為師,以自然為師,拓展想象空間,領悟美的所在,培養積極的審美興趣。美的表現可以驅使大學生走進人文思考的空間,展現對自然、生活、社會的主觀情感與想象,強化審美意識,獲得審美經驗。“欣賞者在廣闊的生活經驗和豐富的知識背景下,以經驗之間的某種從屬、因果、相似所形成的聯想為基礎,激發靈感,并在經過傳授、分解、重組和情感灌注等一系列心理活動之后,描述出更高于個性的心理意象”。[2]美的表現是大學生對美的事物的又一次感知和理解。大學生要致力于美的表現,收獲審美、表現美的能力,在美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審美修養。
大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首先是對各種媒介與形式的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創作主旨、情感、技巧手法的領悟與學習,在欣賞的過程中推動情感的升華、審美經驗的愉悅獲得。大學生要學會欣賞美,判斷何為美、何為丑,讓欣賞向鑒賞的高度與深度過渡。當代大學生在審美實踐的環節中,不僅要對藝術對象進行感知、體驗、聯想,更要善于從文化內涵、知識架構、審美常識等方面進行評判與鑒別,從而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
大學生要通過學習和鍛煉,不斷積累審美經驗,勇于傳播美(美文、美景、美言、美行、美德),提升自我審美素養,做美的實踐者和傳遞人,服務于社會。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各種文化形式的涌現,文化快餐式傳播逐漸走進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領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素養產生著影響。審美素養是個人綜合能力的構成部分,也是全面發展的必備素質之一。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必須端正審美教育態度,健全個人素質,積淀良好品格,注重情操陶冶,實現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