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煒華,潘 琰,戰德勝,王桂君
(1.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2.長春師范大學高教研究所,吉林 長春 130032;3.長春師范大學教務處;吉林 長春 130032)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創新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驅動力,是時代進步的源泉。創新創業教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與社會應本著“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的原則,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創新創業人才的成長。同時,教育工作者須轉變教育觀念,破除學科、專業、課程間的壁壘,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真正融合,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培訓,實現課程間內在融通,為學生提供優質創新創業發展空間和機遇,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1]。
地理學從時空結合的獨特視角綜合研究各種自然與人文現象,研究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等問題[2]。地理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地理知識被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使用。
目前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本著“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觀念進行。大部分同學遵循專業對口來擇業,少部分同學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少數師范生畢業后沒有從事教師行業,部分非師范生通過考取教師資格證進入基礎教育行列。從事地理基礎教育的人員主要為免費師范生、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和高校師范類地理科學專業結業生。其中免費師范生在地理基礎教育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地理學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其余畢業生進入門檻較高,均需參與相關考試才能進入[3]。地方高師院校本科學生所占比例較小。過硬的教學基本技能和專業知識、榮譽證書、優異的成績、廣泛的人脈關系等是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競爭取勝的優勢。與之相比,學校硬件條件不足、求職方法欠缺以及對單位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不了解在就業過程中所占比重較少。
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具有高尚的師德師風,堅定的教育信念,先進的教育理念,豐厚的文化知識底蘊,掌握扎實的地理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具備較強的地理科學思維方法及教師基本技能的高素質中小學教育師資,同時為社會培養本專業相關的綜合型、應用型人才。近期,由于地理學碩士點的增加,社會對高層次、高學歷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為高校和科研院所輸送優秀畢業生也成為地理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經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能源危機、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和土壤污染與保護等許多問題,市場急需地理、資源環境等相關專業的應用人才。高等教育應抓住市場需求,瞄準就業市場,培養學生的理論素質,注重應用能力、實踐創新意識的提高,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與人生規劃,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增強對社會需求的響應,擴大學生的就業渠道與能力。
在長春師范大學2013—2017級地理科學專業向在籍學生發放300份關于創新創業意識、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社會實踐和就業意愿等內容的調查問卷,收回285份,有效回收率為95%。對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今后應進一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很多學生,特別是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普遍認為畢業還遠,未感覺到就業壓力,認為前途光明。約有50%的學生認為,師范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地理或其它課程教學工作。在校學習期間主要學習任務是學好專業基礎知識,為將來從事地理教學等相關工作打下基礎。大部分學生對未來就業充滿信心,認為畢業后成為中學或小學地理教師是理所應當的事,特別是部分來自農村的學生,覺得畢業后能很容易找到工作,回到家鄉甚至去邊遠農村從事地理教學都是能夠接受的。創新創業不是地理科學專業學生考慮的事情,本專業學生創業成功的機率很小。經濟、管理、計算機等相關專業學生創業成功的概率較大,這些專業學生可考慮此事。總之,這部分學生對自己未來沒有更高的預期和規劃,普遍缺乏創新創業意識。
有40%的學生對就業信心不足,他們很多堅信考研、考公務員及其他系列資格考試是就業的最好途徑。這部分學生學習勁頭足,只顧讀書應試,無心從事其它社會實踐活動。這部分學生對未來有更高的預期和規劃,但缺乏創新創業意識。
調查問卷中有10%的學生心存創業意愿,但不知如何準備,內心充滿迷茫和慌恐,信心不足,想學習積累,但不知如何學習和準備,欠缺就業規劃。他們中的大多數不了解創業項目的前景和內容,存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理,得過且過,企盼畢業時有好的機遇。還有部分學生信心不足。
目前,就業愿望與就業現實狀況存在差異。高校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存在差異,畢業生普遍存在缺乏實習或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和技能不過硬、不能馬上進入工作角色等問題,這需要及時改進人才培養的模式,更好適應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因此,地理專業的學生要明確專業學習目標,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實現更好就業。
教師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學生教育理念的培養和形成。目前,許多專業教師仍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課外的教學內容,未真正將其融合到課程教學中去[4]。部分教師創新創業意識淡薄,認為學生就業創業與自己的專業課授課內容無關。另外,有些專業課老教師抵觸創新創業教育。今后,應著力轉變這部分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的言行影響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教師應改進以往的教學模式,擴大課時容量,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在教學各環節融入創新創業內容,培養和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就業與生存壓力[5]。
鼓勵通過科研項目和創新創業項目驅動教學。通過介紹地理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最新技術及成功的創新創業案例,在專業基礎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專業課內容的講授上,可以結合專業基礎知識,多給學生講解本專業優秀創業的案例,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和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專業基礎課是地理科學專業學生一、二年級的主要課程。在這些課程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傳達給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僅通過學習幾門創新創業課程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在這些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中,教師在對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同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教程中。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樹立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授課教師在專業課的備課和講授過程中,與學生分享專業發展的最新狀況,增強學生的專業興趣。同時依據專業的特點,適當增加創新創業培養內容和成功創業案例,增強學生日后創業的信心和勇氣。
實踐教學特別是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實踐教學內容,與理論知識相比,更貼近實際,更能反映最新研究趨勢和發展潮流。在實踐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既能鞏固所學理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6]。目前,部分高師院校的學生存在重理論而輕實驗、實訓的思想。實驗教學課上學生遵循教師講解的實驗內容,進行驗證實驗,實驗結果唯一。部分學生課前不思考,上課時看同組其他同學做,自己不動手操作,不認真聽教師講解,對實習內容一知半解,觀察、動手能力未得到充分鍛煉,沒能達到預期的實驗、實習和實訓的目標。
今后在實驗、實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取實驗課分小組授課或導師制。師資不足條件下可采用分組實驗、實訓和實習制。每組學生6~8人左右。師資充足條件下,可采用導師制。多位導師同時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實訓和實習。實驗教學以創新為目的,開展創新性設計實驗。要求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實驗。設計完成后,與指導教師協商實驗設計的可行性。若可行,教師允許學生繼續開展實驗,否則重新設計實驗。實驗儀器及裝置不事先安裝好,由學生們自己組裝,實驗完成后比較分析實驗結果,實驗結果不唯一,同學們能夠分析實驗原因,尋找實驗誤差,探討實驗設計的優劣。實訓和實習過程中,由學生根據教學大綱設計教學環節,設計完成后與指導教師研討其可行性,實訓內容由教師講解轉變成教師指導提問、學生回答演示,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認識能力,啟發其對理論知識的思考,培養其實驗動手及創新能力。
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生在選題、查找資料、設計內容、實施執行、總結討論、評審、撰寫報告和總結交流等過程中,逐步培養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技能競賽、創新實驗和創業大賽,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潛能[7]。
地方高師院校應融入企業聯盟,開拓更廣的實習就業空間。積極與政府、學校和科研院所本著互惠的原則成立創新創業實習實踐基地,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場地、經費及相關政策支持,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應用創新和創業項目的鍛煉機會,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是地方高師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認真分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創新創業類知識與日常教學中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相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是在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值得探究的問題。
在創新創業教育大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需通過積極探索創新教育的內在規律、方法和內容,根據不同專業課的特點,培養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的創新創業觀念,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建立課內外相結合、實踐創新與專業實踐教育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推進高校與實習學校、培訓機構和企業等聯合培養,培養具有較強專業素質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合格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