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彬
(氣象出版社,北京 100081)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1]中,習近平同志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對我國建設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就是運用氣象學、歷史學等學科知識,總結和探討中國古代近五千年氣象科技事業發展的史實和規律,揭示其對古代社會全方位的影響。2012年1月4日,中國氣象局黨組印發一號文件《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于推進氣象文化發展的意見》,這是中國氣象局黨組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全面推進氣象文化發展,增強氣象軟實力的重要舉措,要求“著力打造氣象文化精品”。
自1928年竺可楨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開始,氣象學逐漸從地學獨立,近代氣象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也奠定了氣象學科獨一無二的學科地位。竺先生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影響深遠的論文。著名氣象學家王鵬飛教授曾言:“我國有悠久及豐富的氣象歷史遺產,我國氣象工作者有責任挖掘并開發和研究這份歷史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以不負先人們在氣象領域中所化的辛勤勞動。”我們應將這些氣象研究前輩開創的事業繼續推向新的高度,責無旁貸。
我國是一個史學極其發達的國家,但氣象科技史卻是一個很少有學者涉及的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科技史研究工作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出版了科學史刊物,取得了不少成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作為基礎學科之—的科學技術史和科學方法論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不少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都在積極開展這方而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8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科技史學術會議,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我國科技史領域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科學技術史是關于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既要研究科學技術內在的邏輯聯系和發展規律,又要探討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因此,科學技術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學,也不同于一般的社會歷史學。它是橫跨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對研究者的交叉學科素養有極高的要求。1983年王鵬飛與謝義炳、呂東明、洪世年等創建氣象史志研究會,掛靠于南京氣象學院,是我國專門從事氣象科技史研究的學術組織,旨在培養氣象史志人才,交流氣象史志研究成果。發表了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出版了氣象通史類專著,可是專業人才青黃不接,出現學術研究的斷層。
我國有關氣象內容的文字記錄散落在浩若煙海的各類古籍中。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關于天氣現象的記載,有晴、曇(云彩密布)、陰、霾(天氣混濁)、霧、虹、蜺(副虹)、霜、雪、雷、電、雹等字。西周初年的《詩經》記載七個月中的自然現象和農事活動的內容,這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物候記載。據統計,1911年以前編纂出版的8000余種地方志中,都有氣象內容的記載,許多“官書”如《史記》中也有氣象內容記載,《呂氏春秋》《四庫全書》中甚至設專門章節記錄氣象內容。西漢時期的《天文氣象雜占》、唐代的《相雨書》、明代的《天象災瑞圖解》等則屬于記載氣象的專著。歷代正史中有關氣象內容的記載史不絕書。在古代,一方面,古代人民在實踐中積累總結了大量的氣象知識和物候知識,以氣象諺語的形式廣為流傳;另一方面,氣象知識又是標準的官方文化和御用工具,直接由朝廷掌管。目前,氣象古籍文獻的整理研究剛剛起步,需要標志性的項目成立研究團隊,促進氣象古籍文獻、氣象科技史的研究。
綜觀目前科學技術史學科建設,如建筑史、數學史、天文學史、農學史、醫學史、水利史等都作為獨立的分支學科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關于氣象學科技史學科的人才及學科建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人才方面,老一輩學者已經去世,繼承者青黃不接;在學術研究方面,有關氣象科技史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陳,缺少標志性的文化精品。而其他的科學技術史如農學、醫學等分支學科,研究人才梯隊成型,研究碩果累累,不得不令人深思。因此,編纂《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無疑對氣象學科技史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有云:學術盛衰,當于百年前后論升降焉。氣象科技史的研究幾近百年歷程,結晶為學術研究成果的專著就有洪世年、陳文言編著《中國氣象史》(1983,農業出版社),洪世年、劉昭民編著《中國氣象史——近代前》(2006,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謝世俊著《中國古代氣象史稿》(1992,重慶出版社)、溫克剛主編《中國氣象史》[2]、王鵬飛著《王鵬飛氣象史文選》[3]《王鵬飛氣象文選Ⅱ》[4]、劉昭民編著的《中華氣象學史》(1980,商務出版社)、日本田村專之助《中國氣象學史研究》(1976,中國氣象學史研究刊行會)等,這些研究者的學術成果貢獻甚巨。但由于學者術業有專攻,研究詳略有側重,如普遍的詳今略古,古籍文獻資料的占有不全面等不足在所難免。《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編纂將詳盡研讀已有學界成果,通過窮盡式搜集古代氣象古籍文獻,旁采文物考古資料。編纂《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不僅將學界已有的成果總結集成為脈絡清晰的氣象科學發展史,而且為后續編纂《中國氣象科技史(近代卷)》《中國氣象科技史(現代卷)》提供有益的體例和借鑒經驗。
《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作為中國氣象科技發展史的通史性著作,研究時限上起殷商時期,下迄1911年。采取以歷史朝代為經、以相關氣象史實為緯,即“時經事緯”的方式。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七個方面[5]。
機構建制:歷代氣象機構的設置、轄制、演化、職能等記載,包括人員編制、官職名稱、職責等。制度:官方對氣象觀測、記錄的管理制度,以及與氣象有關法律、條令等。人物:與氣象有關的人物傳略、考證記載,各人物對氣象學科形成的主要貢獻等。事件:涉及社會、經濟、軍事等重大社會事件的氣象應用、災異等記載。著作:涉及氣象的著作版本、批注、勘校記錄和重要書目等,包括存世的和雖然失傳但有可靠史料記載的。
觀測:氣象觀測、記錄方法、資料管理等,包括使用氣象儀器(器測)和不使用氣象儀器(目測)對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觀測方法記載。儀器:古代氣象儀器名稱、構造、用途等,主要包括溫、壓、濕、風、雨量等測量器具。
大氣現象包括大氣聲、光、電、磁現象的記載,天氣現象包括云、能、天、降水等自然現象記載,對于氣象災異記載,收錄到氣象災害總部中。
天氣預報包括《易》、占卜記錄,以及接近近代科學的天氣預報方法、對天氣變化的認識等。氣候預測包括對氣候的預測、認識,對氣候方面知識的總結、研究等記載。諺語詩詞包括古籍中的氣象諺語記載,有關氣象內容的詩詞。
季節與節氣包括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演變過程記載,天氣、氣候有關要素對其定形過程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等方面的記載。人們對季節變化的認識、劃分等記載。節氣與季節在不同區域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的認識與利用。歷史氣候包括對冷熱、梅雨、時雨、季風、信風和干濕等的記載與認識。氣候變化包括氣候演變大勢、對氣候變化的認識、順應氣候異常等記載。區域氣候包括不同區域氣候差異、比較、影響等記載。
植物:氣象條件與植物生長階段之間的關系記載,對植物適應氣候條件的認識等記載。動物:動物對天氣、氣候變化的反應,動物適宜的天氣、氣候條件等記載。農事包括人們為適應天氣氣候條件而在如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方面積累的經驗記載。其他應用包括除農事以外的生產、生活活動,如交通、軍事、生活等方面的氣象應用。
災害包括暴雨洪澇、臺風、連陰雨、干旱、大風、冰雹、雷電、霜凍、雪災、其他(如沙塵暴、干熱風、寒潮、低溫冷害、大霧等氣象災害,也包括次生氣象災害),災害防御包括防災擇居、農事防災和災害賑濟等。
在闡述探討以上主要內容的同時,突出對氣象制度史、氣象災害史、氣象經濟史、氣象社會史、氣象文化史、氣象思想史,氣象人物傳記、氣象文獻學及氣象與社會、氣象與政治、氣象與軍事、氣象與醫學等交叉學科的研究。
編纂《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又艱巨的科研工作。依據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的具體規定,《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編纂實行“黨委領導、政府組織、專家編撰”的工作體制。
組建編委會,明確編委會的組成人員和主要職責任務。主任由行政主要領導擔任,副主任由行政主管領導和編纂出版單位領導擔任,委員除了由職能司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外,還將聘請兩院院士和氣象界專家,各省(區、市)氣象局參加地方氣象志編撰工作和氣象資料整理工作的同志組成,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編委會下設編輯部,負責具體的編纂和出版工作。
編委會的主要任務是把握方向、審定規劃、選聘主編、協調關系、解決問題、質量把關。編委會下設編輯部,負責具體的編纂和出版工作。
編纂工作方案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指導思想、編纂原則、體例篇目、編纂步驟、質量要求、條件保障、組織領導與編纂完成時間等。
《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編纂遵循“史實結合 論從史出”的修史原則,以嚴謹科學的態度,翔實總結研究中國古代氣象科技事業發展史、氣象對社會全方位的影響及其應對,反映氣象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有益經驗。《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是全面、系統、準確反映中國古代氣象科技發展的學術性、資料性兼具的巨著,具有綜合性、科學性和權威性的特征。
通過組織出版《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一書,展示中國古代氣象科技事業發展歷程及其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編纂,為后續開展《中國氣象科技史(近代卷)》《中國氣象科技史(現代卷)》的編纂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這些煌煌巨著的成功編纂,將成為我國氣象文化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也為推進氣象行業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編纂啟動后,將積極策劃營銷宣傳。除了國內外各大圖書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收藏研究參考之外,力爭發行到全國氣象系統和相關行業氣象部門,包括農業、林業、民航系統、水利、海洋、軍隊等部門。通過宣傳擴大影響,發行至各省、區、市、縣政府部門、科普宣傳單位。
我國歷來就有編史修志的傳統,編纂出版《中國氣象科技史(古代卷)》屬于編史修志的范疇,是意義重大而艱苦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非常重要但又艱巨的科研工作。一要領導重視;二要有堅強的編委會和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參與編纂和審定工作;三要有由專家、學者策劃設計的科學合理的編纂大綱和一個團結、敬業的編輯部集體;四要制定編纂審定工作制度,保證編纂質量,確保出版精品;五要有編纂出版經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