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戰明
(福州市氣象局,福建 福州 350001)
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傳統媒體的龍頭地位被極大削弱,但在臺風災害防災減災過程中,作為政府部門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窗口,電視具有新媒體不可取代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如果將信息制作傳播過程比喻成接力賽跑,那么主持人就是接力賽跑關鍵的最后一棒的那個人。主持人身份特殊,占據著信息傳播過程的最后一環,既是信息的主要傳播者,也是最后的把關者。在重大氣象災害報道中,主持人不只是信息傳播的“播音機器”,更具備多重屬性、多種角色定位。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臺風、地震、洪水、寒潮等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自然災害存在時空分布上的差異。福州地處東南沿海,自然災害頻發,尤其是每年7~9月是臺風活動最頻繁、影響最嚴重的季節。臺風影響范圍廣、破壞力強,及時準確地發布臺風消息和預警信息是應對氣象災害的重要環節。電視等傳統媒體是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窗口,是加強應急處置的有效途徑,常規固定的《天氣預報》節目無法跟進多變的天氣形勢、滿足受眾對信息知情的需求。
隨著電視技術的發展和思路的轉變,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對重大突發事件的直播連線報道日益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報道方式。2006年6月,天氣預報直播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節目中誕生,節目突破了《天氣預報》節目傳統的單向播報模式,通過新聞主播與氣象主持人之間的交流,用聊天問答等形式,為觀眾解讀天氣實況和天氣走勢,改變了天氣信息時效滯后的劣勢,增強了《天氣預報》節目的實時性,開創了《天氣預報》節目的新模式。具有形式靈活、時效性強、信息量大、互動性好等優勢的電視直播連線被廣泛運用,并逐漸成為每年氣象部門和政府部門防災減災、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窗口。
通過光纖鋪設,將氣象局演播室和電視臺演播室進行光纖信號對接,進行演播室直播連線。光纖對接信號穩定,畫面傳輸效果好,光纖連線動用人員少,成熟的光纖技術為直播連線提供了技術保障。
臺風作為災害性天氣之一,與其他突發性的自然災害相比,具有較長的周期和可預測性。臺風從胚胎、生成、登陸、消亡全過程都備受氣象部門的監測和關注,因此臺風作為一種可預判的重大災害,政府機構、氣象部門、普通民眾各方可以提前對臺風的動向及可能影響或登陸區域進行研判和處置。在臺風過程的不同階段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部署處置措施,就能將臺風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因而臺風來臨前的動員工作尤為重要。當災害性天氣可能影響或即將影響時,人們對氣象節目的關注度顯著提高,作為公信力極高的電視媒體在災害性天氣過程中往往能發出最準確、最權威的聲音。氣象主持人將最新、權威的臺風消息在直播連線中傳達給受眾,真實可信、信息量大、傳播便捷、動員效果好,為政府部門及民眾提供可預見性的研判與參考,能夠集中有效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做好臺風來臨前的防御準備。
臺風雖然可預測、可預判,但從生成到消亡其路徑走向、強度變化、登陸地點、影響程度都存在較大變數,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臺風報道增加了難度。電視節目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受眾對氣象節目不再只滿足于氣象要素的簡單傳達,更期待從節目中獲取實實在在的服務。因此,在直播連線中氣象主持人不應只是信息的傳遞者,更應該是氣象信息的解讀者。氣象主持人在解讀氣象信息中應做到以下兩點。
1. 尊重事實,客觀嚴謹。氣象預報員提供的預報結論是氣象主持人直播連線信息的主要來源和依據,臺風消息和預警信息的簽發有著嚴格的標準和審批程序,預報結論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直播連線中,語言傳播具有不可逆性,氣象主持人在災害天氣中不允許出現常識性錯誤或重點信息的誤播,正如“臺風報道的核心要義是及時、準確、客觀、全面”[1],這就要求氣象主持人尊重客觀事實,基于預報結論進行消化總結,準確地將信息傳達給受眾,不應有偏誤,更不能為了節目效果和表達需要人為縮小或放大氣象信息。同時,直播連線中對還未得到證實或不確定的信息不予以傳達和回復,應向氣象預報員求證后再予以答復。
2. 通俗易懂,重點突出。氣象預報員提供的預報結論往往具有很強的書面化色彩,氣象主持人在直播連線中想要讓觀眾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就要將書面化的“氣象語言”翻譯成大眾化的“電視語言”。由于非常態化的電視直播節奏緊湊,氣象主持人在直播連線環節時長較短,這就要求氣象主持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著重選取重要信息,如臺風的位置、級別、預測路徑、風雨影響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等,都需要氣象主持人基于實況和預報結論,用通俗化、口語化的語言,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地傳達給受眾,讓受眾在短時間內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并做到聽得懂、記得住。
1. 樹立政治意識,積極發揮“橋梁”作用。災害性天氣往往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電視直播連線是政府部門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的窗口,氣象主持人是聯通政府部門與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臺風災害影響期間,各級部門按照指示進入應急響應狀態,氣象部門是臺風消息的“發令槍”,氣象主持人作為宣傳窗口的把關者應高度樹立牢固的政治意識,及時報道領導的指示、部署和各級部門應對臺風的措施;正確報道應急預案的啟動情況和預警信號的發布情況;客觀報道臺風過程中的風情、雨情、災情及可能出現的災害研判情況;及時報道在防臺過程中出現的正面典型等。全方位、多角度反映災害性天氣過程中全民防臺抗臺的情況,做到政務信息及時、公開、透明,發揮主流電視主流媒體權威性的優勢,保障公眾的知情權,營造災害性天氣過程中的良好輿論氛圍。
2. 及時提醒,糾正認識偏誤。在臺風直播連線的過程中氣象主持人時常會被問及“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未來臺風具體的登陸地點、登陸時間等。隨著氣象衛星技術的進步,氣象部門依托強大的科技支撐可以對臺風的移動路徑、風雨影響、登陸時間、登陸地點進行較為準確的預報,但由于現有的科技條件還未能達到絕對精準的程度,且影響臺風路徑的因素較多,一些細小而又關鍵的氣象因素都有可能使臺風路徑、登陸時間和地點、風雨影響與最終結果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導致氣象主持人在播報時無法精準回答。臺風作為一個大型災害系統,是圍繞其中心展開的一個大氣環流,登陸地點僅是一個空間坐標,其影響范圍不只局限于登陸地點。例如,2005年第19號臺風“龍王”再次在福建中南部沿海登陸時,福州受災最嚴重。2017年第13號臺風“天鴿”在廣東珠海沿海登陸,受災最嚴重的是澳門而非珠海。另外,臺風登陸后疏于防范也是致災的重要原因之一。沿海地區常年受到臺風襲擊,從主觀意識到實際處置措施都有較為完備的防御體系,臺風登陸后強度明顯減弱并不意味著影響已經結束。相反,臺風登陸減弱后仍還攜帶著充沛的水汽能量,深入內陸后會釋放能量降下暴雨,往往在內陸地區引發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受災程度甚至超過登陸地點和沿海地區。因此,氣象主持人在直播連線過程中,應及時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在臺風影響的各個階段,正確引導社會公眾的關注方向,采取充分的應對措施和善后機制,讓災害影響降到最低。
氣象科普是對氣象知識的科學普及傳播,“構建現代氣象科普宣傳體系的目的是通過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讓公眾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保障社會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與健康發展”[2]。提高公眾自我救護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臺風這一“可預見性的災害”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隨著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的增強,受眾對與之生存環境密切相關的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比紙媒,如科普宣傳冊,電視豐富的視聽性將枯燥、抽象的氣象知識表現得生動、直觀,易于理解接受。在臺風這一重大災害過程中,媒體和公眾格外關注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因此氣象主持人除了準確傳達臺風消息之外,還需在高關注度的直播連線中準確地普及與臺風相關的氣象知識,例如,臺風的形成原因、等級劃分、預警信號、臺風防御措施等,融合可視性、實用性為一體,在氣象科普知識的傳播中,對臺風進行全面直觀的了解,客觀認識臺風所帶來的利與弊,逐漸培養公眾利用氣象科學知識應對災害的處置能力,為公眾應對災害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電視直播連線形式靈活、傳播便捷、互動性強、時效性強,在臺風過程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氣象主持人作為信息的主要傳播者,應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守好信息傳播最后一道關卡,集多種屬性于一身,做到信息傳遞效果最優化,提高社會各界防臺抗臺的意識和快速反應能力,最終實現氣象災害的有效預防,減輕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