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福建省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4)
當前,面對網絡媒體的崛起,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更應該守住文化陣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有抓手,發展有路徑,傳播有成效,這是作為廣電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1]
福建歷史源遠流長,這里有曇石山文化的遺址,有“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建成了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馬尾船政學堂;也涌現了不少在中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杰出人物,如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思想家朱熹,民族英雄鄭成功、林則徐,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林紓,鐵路建設專家詹天佑等。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同時也是著名的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一千多萬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火把節”等一些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正成為凝聚海內外華人華僑的橋梁和紐帶。
福建既有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擁有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到工人運動領導人林祥謙、王荷波,從古田會議到福建蘇區建立,福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
福建廣播電視媒體對于本省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福建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人文資源文化,決定了其媒體文化對百姓生活的貼近性。福建文化對外的影響力又為福建媒體的跨境融合創造了可利用的合作空間。
福建媒體可利用本土文化的先天優勢,以年輕人作為節目的受眾主體,兼顧優質的節目內容與多樣化的表現形式,通過求新求變、不斷創新,使福建本土文化節目的傳播日益廣泛,使福建主流媒體文化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如何借鑒優秀的文化類節目,結合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影響力、代表性的節目,樹立福建的文化特色品牌,傳承文化,傳播經典,需要廣電媒體積極研究和探索。
內容為王。優質的節目內容始終是受眾的根本追求,即使是傳統文化類節目,也需要新型內容的包裝。而優質的節目內容,首先就是要貼近百姓的生活和需求,講好福建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文化類節目需要故事的內涵,故事能幫助電視節目走向觀眾。以莆田電視臺《秋生講古》節目為例,該節目是一檔莆田方言類講古節目,用莆仙方言話講述莆田的民間故事、風土人情、歷史典故、奇聞佚事,力求打造一檔傳統文化風格濃郁、主持人風格特色鮮明的知識普及類文化節目。莆仙講古,是說書藝人以口語化、說書風格的莆仙方言講述故事,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是一項深受莆仙大眾喜愛的民間文藝。《秋生講古》節目的廣受歡迎,就是莆仙講古這一傳統文化形式與當代媒體聯姻的一次例證。一些來源于福建地方文化、來源于福建方言的優秀傳統故事,既可以保持方言傳播的方式,也可以改編為普通話來講述和傳播,廣電媒體所使用的視聽語言是沒有“區隔”的,將福建傳統文化故事經過改編制作成廣播電視節目,從而進行更廣泛的傳播,讓更廣更多的觀眾看到。
廣播電視媒體在制作文化類節目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包裝上推陳出新,主持人服飾、燈光、道具、舞臺、音效、鏡頭畫面,各種景別搭配,環節設置,VCR回顧等,甚至可以引入VR、MR等新技術的傳播手段,盡量做到文化的可視化、可聽化。
何種類型的文化節目與何種節目形式相結合,都是廣電行業可以研究和探索的。如紀錄片、廣播劇、電視公開課等,將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戲曲等融入其中,結合不同類型的節目形式來表現不同的文化現象,也能夠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1]如美食與紀錄片結合,鄉村旅游與綜藝節目結合,政論節目與TED形式等。如福建東南衛視的《中國正在說》,在節目形式層面,該節目創造性地吸收了廣受年輕人歡迎的網絡TED(專注于邀請世界上的思想領袖與實干家來分享他們最熱衷的事業)演講形式,同時也結合傳統電視講壇和新型真人秀等各類傳播形態之所長,既保持了政論節目的嚴肅性、莊重性和權威性,同時又能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大大提升了節目的傳播效果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效果。
通過福建地域文化的精細剖白找到文化和價值觀表達的多元落點,將中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家風文化、旅游文化以綜藝的方式釋放出去,拓展了文化情懷的深度,也為綜藝節目創作開辟了更多的可能性。[2]東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好運旅行團》,將綜藝內容與自然景觀、文化民俗相結合,透過人們的日常勞作、民俗民風、田園風光等潛移默化地將傳統文化的魅力傳達給觀眾,給觀眾以新鮮有趣的感受。
找到傳統文化和內容制作的契合點,不僅能吸引受眾,也成為福建鄉村旅游文化的一張名片。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不能拘泥于呈現文化本身,電視節目在制作時,完全可以將文化與新穎的形式相結合,將趣味與文化結合,將歷史與現代結合,用創新的節目模式,新穎的視窗架構,高科技產品的應用,多樣化的文藝表現形式等,來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力,讓優秀的文化可感可知。
目前,廣播節目的播出平臺已經呈現多屏化、網絡化的趨勢,利用當前新媒體移動化、社交化、碎片化的特點,在兩微一端,貼吧、知乎、豆瓣等社交平臺,甚至各大直播平臺上推介節目,宣傳造勢,已是常態化的手段。電視節目也經常用吸睛片段,或者幽默、或感人、或驚奇,引起受眾的口口相傳,讓受眾成為節目的“自來水”,通過人際傳播,來引發收視興趣。但有時候新媒體宣傳也會遇到“尷尬”:在各類平臺上已經推送,熱度卻上不去,特別是一些文化類節目叫好不叫座。
好口碑如何轉化成高流量,宣推如何助力內容“叫好又叫座”,應該依靠提煉高質量話題,形成新媒體的廣泛傳播和討論。如《大咖一日行》的一期節目中,“先定一個小目標”的言論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福建新聞廣播在2016年推出的百集系列節目《留住抗戰老兵的聲音》,2017年又以建軍90周年為契機,推出《八閩軍旗紅》以聲音營造畫面,采訪內容故事化,引人入勝。在微博、微信、視音頻APP等各媒體平臺,以短視頻或者短音頻來形成話題流量,從而引導收視(聽),提升傳播效果,是文化類節目推廣的重要途徑之一。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傳統文化節目完全可以利用AB站、秒拍、頭條、游戲等各類移動應用平臺,提高互動性,或者與唱吧、喜馬拉雅等音樂、廣播類型的新媒體進行結合,以復合式、立體式的傳播方式,擴大人群覆蓋面,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群體對節目的認知度。以節目內容為核心,輻射網絡視頻、直播、游戲、文學、社交,為大眾提供一站式服務和體驗,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繁榮。以《中國正在說》為例,在節目拓展方面,還可以從線下著手,走進校園,以巡回講座、校園現場錄制等多樣化形式呈現,繼而開發下游產業鏈,如出版叢書、開辦論壇等,提高知名度,形成節目品牌效應,這對于年輕群體堅定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一次很好的推廣傳播。
廣播電視節目創作要不斷發現新的視角、巧的構思、真的故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從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與一線人民生活的實踐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創新靈感,才能真正做到把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貫穿創作生產播出全過程,進而實現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創新。小切口,大主題,接地氣,將繼承與創新并重,才能創作出生動的故事,來展現中國的形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廣播電視媒體要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終植根民族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推陳出新,只有扎根于中華文化的這片沃土,不斷從中萃取精華、融入當下,才能創作出更多有中國風格、有時代特色的優秀作品,讓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走出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