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珊珊 湖北科技學院音樂學院
啟蒙運動在弘揚人文精神的同時,促成了古典音樂的傳播與推廣,成就了西方音樂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在當前我國的新媒體時代,古典音樂如何進一步發展,創造出更多的文化成果,這需要從傳播學角度來予以研究與考察。
鴉片戰爭后,西方古典音樂伴隨著列強進入了中國。在當時的特殊歷史背景下,一些學者認為西方的先進文化,包括古典音樂,可以讓中國強大。20世紀前,西方古典音樂因為多流傳于教堂、宮廷,對底層民眾沒有太大的影響。20世紀之后,一批早期接收儒學教育,后又留學于歐洲的博學多才之士認為“西方古典音樂能提升中國人之素質,并且在完善人的道德修養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使得西方古典音樂扎根于中學,大學。蔡元培首先引入了西方古典音樂,蕭友梅用他超越了狹隘的民族觀的思想讓西方古典音樂在國內落地生根,他認為音樂無國界,西方古典音樂只是世界音樂中的一個分支,應當屬于人類共有而不是某個民族或者某個地區的私有財產。
在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堪稱是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流行的黃金時期,在當時,小提琴和鋼琴的學習非常時興,尤其是貝多芬的影響最大,他的音樂有著強烈的英雄主義氣質,被視為崇高理想的體現,因此在中國人眼中有著宏偉壯麗以及革命的色彩。上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迅速推廣,并在普通大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一,很多西方音樂家、演奏家到中國演出;其二,當時有兩部關于西方古典樂的電影在中國民眾中產生極大的影響:《從毛澤東到莫扎特》(美國),《亞洲之行》(德國);其三,考試加分制度鼓勵了很多父母讓小孩接觸并學習樂器演奏,主要是演奏古典音樂。這種傳播模式讓中國民眾拉近了與西方文化和西方音樂的距離,也極大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
當代新媒體以其個性化、及時性、互動性、廣泛性等優點,在大部分領域取代了傳統媒體,古典音樂也多通過新媒體傳播,人們欣賞古典音樂的渠道不再是電視、廣播或者CD,而是通過社交網絡、云播放器等方式,隨時隨地欣賞音樂、點評音樂,這也讓古典音樂的從業者和推廣者們獲得了更多的知名度和收入。
喜馬拉雅FM 是專業的音頻分享平臺,匯集了有聲小說,有聲讀物,有聲書,兒童睡前故事,相聲小品,故事等數億條音頻,超過4.7 億用戶選擇的網絡電臺,標榜隨時隨地,聽我想聽。田藝苗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副教授,知名樂評人。當她登陸了喜馬拉雅以后,開通了系列節目——“古典音樂真的很難嗎?”輕松的講解讓古典音樂“走下神壇”進入非專業聽眾的耳朵里。這個節目不同于艱深的音樂課堂,也不同于普通的播放音樂的廣播節目,提供了一些方法和途徑,帶領大家系統又輕松的學會聆聽古典音樂。只需要聽眾花一點零碎的時間,時間累積下來,就會對古典音樂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盡管是喜馬拉雅的一款付費節目,但是購買的人群眾多。
豆瓣小組也集合了大量的古典音樂愛好者。其中有收費課程“古典音樂的奇幻之旅——從入門到上癮的108 堂課”臺灣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彭廣林主講,僅需0.59 元每節課,與喜馬拉雅的田藝苗老師的“古典音樂真的很難嗎”共性在于都是利用人們的碎片時間推薦音樂。區別在于,田藝苗老師的課程是以作曲家為主線,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進行賞析。彭廣林老師的課程以音樂小課堂為主線,對作曲技法,配器、和聲等等專業理論技術進行了有趣的講解,例如,用“兩只老虎”解釋“卡農”。二者各有千秋,因此多數聽眾同時購買了兩個節目。
豆瓣上的免費音樂推廣人也有很多,在小組或者話題里寫出自己對古典音樂的所思所感,在此不一一列舉。
嗶哩嗶哩網站現為國內年輕一代普遍喜愛的視頻社交網站,于2009年創建,被其廣大擁躉簡稱為“B 站”,這個網站在國內掀起了一場“彈幕文化”,即在播放視頻的同時在屏幕上顯示網友的即時評論,使評論成為視頻的一部分而創造出別樣的喜劇效果,從而廣受年輕人喜愛。作為一種傳播手段,“彈幕”以其獨有的奇妙共時關系讓觀眾超越時空限制,構造出一種全民可參與的影視作品評析和交流的平臺。以視頻傳播的古典音樂作品也因此受益,B 站上的古典音樂人有很多,因為視頻是免費的,所以吸引了大量觀眾,有ANIMENZ,還有觸手猴還有很多知名演奏家。B 站的彈幕特色給古典音樂的賞析增加了互動性。
綜上,新媒體不僅在改變古典音樂的傳播軌跡,也正在改變著人們消費音樂的態度與方式。關注新媒體的發展趨勢,能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古典音樂在新媒體時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