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聰榕 廣西藝術學院影視與傳媒學院
如今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和各種新媒體接收和發布信息。網絡設備以及信息技術設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速度和能力。應該重點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廣播電視節目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改進措施,更好地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
雖然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人們可以更迅捷獲取更多信息和資訊,但是不少廣播電視節目缺乏良好的創意,內容比較老化,缺乏個性化的色彩,節目思路單一,部分情況下借鑒、模仿,乃至于全盤抄襲,觸發了受眾的審美疲勞。其次,不少節目不接地氣,貌似高大上,實則距離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受眾稀少。人們越來越需要有認同感、親切感、娛樂化、趣味性的信息和資訊,以宣泄和釋放自己的精神壓力。但是極少數節目出現了“三俗”取向,雖然吸引了眼球,但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再次,廣播電視機構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很多人處于學而不精的狀態,能用到的俊杰比較少,無法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質量、速度和水平。再就是不少廣電機構的設施設備比較落后,不能有效地聯網,部門交流溝通費時費力。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存儲各種技術資源,設備間缺乏較高的傳輸能力。
廣播電視節目不應該始終正襟危坐,應該向觀眾提供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精品化內容。比如《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英雄》、《變形記》、《朗讀者》等多個節目,自覺地服務于廣大觀眾,引領主流價值觀,以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公共服務效果,拓展自身的公共服務范圍。再就是大型公益類尋人節目《等著我》,以尋人為主要線索,匯聚了公安部、民政部等國家部委,邀請嘉賓、專家、觀眾群、志愿者等多種尋人力量,搭建了全媒體、全方位的尋人公益平臺,以愛感人、以情動人,持續地弘揚了正能量和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
廣播電視節目應該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比如央視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國內外引發了強烈反響。它通過展現優秀的美食文化和傳統,向觀眾講述了美食背后的故事、習慣、風俗、情感、故事、人物和歷史。這些是廣大觀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溫馨溫暖、輕松愉快的美食鑒賞過程中,傳遞了熱愛家鄉和祖國,回望鄉愁和強烈的思鄉之情。在此過程中,它發揮著文化傳播使者的重要作用。比如,《爸爸去哪兒》這個綜藝節目吸引了很多觀眾的持續追更。它帶給了廣大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新的視角和觀點,從第三方的角度審視自己的育兒方式和育兒理念。它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親切感、娛樂化、趣味性,又能從中學到很多育兒知識和理念,釋放育兒過程中的精神壓力。
廣播電視機構應該強化人才培訓,切實增強人才的綜合素養和專業技能,加大培訓現有人員的技能和業務力度。選派部分人員到其他電視臺交流學習,對部分人員開展專業的信息化培訓,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再就是引入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不少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比較多,但是能人非常少。應該主動引進文化高、技術強的專才,提供針對性的優惠政策,以吸引他們。各部門管理者應該嚴格把關,切實選出高技能的優秀人才。在節目中運用各種先進的信息化設備設施。因為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運用到多個方面,應該繼續提升和增強相關人員的信息化技術操作能力。工作人員應該完善播控系統、傳輸系統以及發射系統等,使聲音、圖像和信息密切結合,讓相關人員穩步提升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
隨著當前網絡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信息化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網絡本身的快捷性以及關注領域的廣泛性,使廣播電視機構制作節目時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傳統的廣播電視傳媒階段,人們自由選擇的余地比較小,人們只能觀看電視節目播出的內容,被動地收取這些信息和內容。如今,網絡信息的播出速度很快,類型很多,數量巨大,人們選擇廣播電視節目的空間更大。人們能夠依據自己的具體需求,改進和豐富節目的種類,在制作電視節目時有了更廣泛的題材。在此過程中,人們日益頻繁地使用互聯網和各種新媒體,廣播電視臺應該借助網絡信息技術,促進節目的更新和發展,以獲得各種意外之喜。而且,廣播電視機構能夠通過網絡技術,直接下載所需要的各種材料,進行加工利用和二次創作,讓這些電視節目更好地滿足觀眾們的觀賞需求。
綜上所述,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方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分析和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節目傳播的主要問題,找出具體成因,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改進措施。充分地利用信息化帶來的諸多資源和信息,應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更好地提升廣播電視節目的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