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短平快”的短視頻形式被大眾所熟知接受后,在微博、快手、抖音等平臺上出現了大量草根化的低俗內容。以“爆笑”、“炸裂”等博人眼球的形式吸引受眾,滿足用戶的“審丑心理”,使其達到一種精神刺激和心理滿足。而具有高級的畫面質感和藝術氣息的格調讓Vlog迅速從“丑化”的短視頻內容里脫穎而出,占領了短視頻領域的審美高地。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認為“在后現代社會中,人們通過消費的符號來標記自己所歸屬的階級。”[1]Vlog作為一種新興文化表達形式充分體現了精致、脫離土味、拒絕惡搞的品位,滿足了國內年輕群體對于注重差異化和人格魅力的文化審美取向的消費心理和需求。
從受眾數量上看,當前Vlog的發展仍然處在小眾群體的范圍內。由于高質量的Vlog拍攝門檻較高,加之宣傳推廣資源有限,使得它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大眾消費產品。從創作內容上看,Vlog多為記錄日常生活的美妝、旅游、寵物類的題材,也有動畫漫展等二次元文化,尤其在B站上漫展體驗類型的Vlog受到廣泛的二次元愛好者的追捧。Vlog不僅使90后、00后尋求陪伴的心理訴求通過觀看鏡頭中人們平凡的生活得以實現,同時因為鏡頭兩方的主體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尤其對青年亞文化的追求,讓受眾能在其中尋找到自我認同和群體歸屬感。因此,Vlog可以看作是短視頻時代由主流大眾文化到小眾青年亞文化的轉向。
Vlog最初的創作主體是海外留學生,節奏緩慢,敘事完整,他們通過記錄自己真實的日常生活來緩解孤獨感和空虛感。因此,這種自然平緩的敘事風格從一開始便明確區分了Vlog與短視頻二者的差異。抖音上炫身材、炫技術的短視頻層出不窮,快手上搞笑、惡搞視頻泛濫,瞬間刺激、驚艷炸裂的視覺體驗從形式上慢慢讓用戶產生審美疲勞和抗拒之感。而Vlog憑借創作者自身的魅力,將觀眾代入到自己的故事中,緩緩講述,沒有過多的視覺刺激。當渠道、技術等要素在短視頻市場中過于被看重時,相反內容優勢就會凸顯出來,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內容價值正是引得眾人追隨的主要原因。如作為國內初代vlogger的圣安德魯斯大學哲學系博士井越,正是擁有著建立在自己知識體系上的個體性與創造力才使得他在體驗生活的時候有著區別于一般人的感悟,這些獨特的人格魅力體現在緩慢敘事的Vlog中,使他獲得了大批粉絲的喜愛。
用戶從Vlog的觀看者變為創作者,需要具有專業的拍攝設備和熟練的剪輯技巧。目前來看,主流的Vlog拍攝設備至少含有索尼A7 II、Go Pro級別的相機、收音麥克風及相配的穩定器,因為Vlog相比于抖音快手等創作的短視頻在畫質的清晰度、鏡頭語言的流暢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否則,忽略畫面質感的Vlog會與市場上泛濫的短視頻只剩下時長的區分,失去了高級的“格調”。因此,較高的拍攝難度加上剪輯素材時的硬軟件要求,都表明Vlog無法成為像短視頻一樣穩定低成本量產的商業產品。
國內Vlog尚處于起步階段,用戶生產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且題材多集中在美妝、旅游等日常方面,流水賬似的記錄方式和千篇一律的選材導致內容趨于同質化、庸俗化。“獨特的人格化是 Vlog 最大的特點,既滿足了創作者真實記錄的需求,又符合受眾獲得情感聯系與歸屬感的渴望。”[2]因此,內容的取勝還要依靠創作者的個人魅力。這就要求Vlogger能找準自身定位,深度挖掘個體創造力,建立與用戶之間的黏性關系。能夠長期穩定進行具有獨特個人風格的優質內容的生產,是保持粉絲黏度的關鍵。
優質的Vlog創作內容不能被有效地篩選和推送,國內宣傳推廣渠道有限是Vlog發展的一大困境。一方面,國內用戶的視頻觀看習慣近些年顯示出一個明顯趨勢——總時長持續減短,內容不斷壓縮、精細化。在這樣一個內容快銷時代,1至10分鐘的Vlog在短視頻市場中很難爭取更多的用戶。另一方面,拍攝和剪輯的高要求也限制了制作周期的長度。Vlog的工業化量產困難,商業變現模式不清晰,盈利空間仍有待開發。目前,平臺給予補貼只是起步階段的扶持,并不能作為長久之策。
“隨著視覺媒介的普及,我們已進入了一個媒介景觀的世界,影像的力量遠超言語的力量。”[3]在這樣的背景下,Vlog作為一種視覺消費產品,滿足了當下用戶的審美和陪伴的心理需求。盡管Vlog發展存在上述問題,但優質內容不會因垂直狹窄而湮沒。未來平臺、創作者、用戶三者的共同發力,將會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短視頻行業為Vlog開辟一席之地,使其不斷釋放自身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