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君 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
電視民生新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民生新聞特點就是以現實中生活素材為內容進行報道,給人們一種親切感。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新型媒體出現,在融媒體背景下,民生新聞面臨著巨大挑戰。本文就電視民生新聞在融媒體環境下如何發展創新為研究對象,并提出相應對策。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面臨著重大挑戰,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發展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傳統形式越來越不受到人們喜愛,有更多弊端慢慢展露在人們面前[1]。比如,傳統電視無法第一時間將民生新聞呈現在大眾面前,這就缺少了實效性。另外新興媒體可以與觀眾進行互動,提高了人們的熱情,這都是傳統電視民生新聞所沒有的,所以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創新與發展就很重要。
現在電視民生新聞的流程是,第一步選擇題目,新聞題目至關重要,題目是否新穎就意味著是否受歡迎,也是新聞的核心。第二點,采訪。在確定題目以后,需要記者進行實地采訪。第三,寫稿。把內容整理成稿件,突出重點。第四點,報道。稿件寫好后要進行電視編輯報道播出。這些步驟就是電視民生新聞的整個流程,這個流程太過繁瑣和麻煩,浪費太多時間。
民生新聞在相關宣傳要求下,不能夠進行跨區域報道,所以人們看電視只能了解到本地的民生新聞,很難了解到其他地方的信息,這就導致民生新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在當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出現太多新媒體,而新媒體的快捷性讓觀眾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實時關注到新聞信息,對電視民生新聞具有沖擊。
電視民生新聞都是主持人進行報道,觀眾只能在電視前觀看,無法進行互動了解,這就大大減弱了觀眾的熱情。而主持人也不了解觀看人群的想法和看點,只是一味對照稿子進行報道,缺少了與觀眾進行溝通,久而久之,觀眾就失去觀看節目的興趣。
在融媒體大環境下,傳統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如何與網媒“較量”,如何擴大收視人群呢?
傳統媒體要重視新媒體傳播渠道,實現大屏+小屏,為電視民生新聞提供了更多的傳播渠道。一是可以學習新媒體的作法,搭建民生新聞節目網絡平臺,通過彈幕、投票等方式,參照觀眾意見進行相關節目制作,這樣不僅提高了民生新聞的質量,更符合觀眾觀看的口味。二是要發揮傳統媒體牽線搭橋的功能,積極擴大報道范圍,以事件報道轉變為服務、幫忙、協助群眾更好更快的解決問題,這也是傳統媒體的優勢之處。
民生新聞播出是為了讓觀眾了解新聞事件,那么主體就是觀眾,讓觀眾感覺自己在新聞節目當中,這樣才能打動觀眾的心,也就會提高電視民生新聞收視率,積極打造反饋平臺,并根據觀眾反饋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媒體與觀眾互動,可以讓觀眾參與到民生新聞制作中來,讓觀眾感受到新聞節目的特點,提高觀眾對于民生新聞的興趣。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比,在時效性和傳播范圍、渠道上不占優勢,但傳統媒體深度挖掘新聞背后故事和原因的能力是新媒體不具備的。新媒體快速呈現的內容大多為碎片化,需要瀏覽大量信息后才能完整了解事件始末,而傳統媒體可多角度、多層次地對同一事件進行報道,使觀眾一次性就能了解事件原委。加強深度報道,同時擴大網絡傳播渠道是傳統媒體當務之急。
無論信息傳播的手段與方式如何變換,萬變不離其宗,公信力依然是媒體必須秉承的內在品質,也是媒體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據“2016媒體公信力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公信力最強的依然是電視,其次是報紙,再次是微博,廣播和微信則分列第四、五位。為什么電視媒體的公信力始終位列第一,究其原因,因為電視是一個大眾媒體,其覆蓋群體非常廣泛,其接觸群眾的時間最長,不管是收視習慣還是信任程度,遠非新媒體可比。新媒體在前期爆炸式增長過程中,虛假信息管控不力,在人人都是發布者的環境下,公信力無法得到有效保證。而傳統媒體不僅有新聞采訪權,且有大量專業人士對信息進行把關、篩選、核實,因為傳統媒體不僅承擔信息的傳播功能,還肩負導向作用,勢必增加公信力。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要積極抓住機遇,在互聯網發展的時代下,創造出屬于電視民生新聞的一席之地,同時也要結合新媒體優勢,對人們深入了解來提高觀眾對于民生新聞的興趣,不斷充實民生新聞內容,契合觀眾生活實際情況,促進民生新聞跟著時代步伐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