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暄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融媒體中心
近些年來,我國新聞媒體迎來了大發展和大超越時期,發展開工建進一步得到了拓寬。政府有關部門也在積極的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促進新聞媒體傳播能力在網絡體制層面的有機融合。媒體融合理念的產生,進一步促進著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對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媒體條件,另一方面優化著電視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能力,有效地促進著人民群眾對新聞輿論的監督發展。
電視新聞信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能夠有效地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傳播和復制。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媒介融合的效率會大幅度提升,各大電視新聞媒體的新聞采編能力不再被具體的空間和時間條件所束縛,真正的實現著新聞信息的自由化和高效化傳播[1]。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途徑也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為新聞媒體的數字化進程在不斷的添磚加瓦。在新聞內容層面,新聞信息也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需要從受眾的角度對新聞信息的采編進行調整,以此很大程度上符合受眾的精神需求。在媒介融合的當下,不論是廣播、電視還是網絡新聞,充分利用新聞資源的優化,憑借動態化和豐富化才能夠適應整個時代的發展需求。
在以往那種較為傳統的媒介環境下,新聞信息的采集與傳播模式過于單一,專業的新聞記者需要在新聞現場進行采寫編評,然后再傳回媒體平臺進行播放。整個新聞的生產傳播過程過于冗長和繁瑣,導致新聞的時效性極差。而在媒體融合的時代下,各種媒體資源之間其實是形成了一種互助合作的工作狀態,電視新聞記者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資源,便可以實現信息的網絡化共享,依托網絡媒介技術,便可以促進信息的檢索、整理和分類,從而將信息再傳輸給后期的編輯進行具體的編輯、排列,能夠在原有電視新聞基礎上增加新聞的有效性。因此,電視新聞能夠不再禁錮于單一的電視屏幕,而是可以通過電視、網絡、手機等平臺進行播放和輸送,從而擴大著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隨著媒介融合的趨勢,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促進著受眾在思維方式、信息獲取方式、信息理解方式等層面的具體改變,在多元化、共享化的信息時代里,會幫助電視新聞進一步促進著與互聯網的融合。因此,電視新聞的發展趨勢必然是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從而依據互聯網高效的科學技術能力,將電視新聞進一步發展成為“電視新聞+互聯網+移動終端+評論互動”的新型傳播路徑。伴隨著現如今互聯網電視的普及,能夠積極的促進新聞評論的產生與發展,以此能夠促進評論互動對受眾的吸引力。除此之外,電視新聞還可以將其投放到互聯網平臺之上,從而使受眾能夠隨時隨地的依據互聯網技術來回顧和瀏覽最新的新聞事件。
眾所周知,媒介的發展歷史也是一個越來越多元的歷史。電視新聞與新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能夠有效的促進電視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從而有效地避免原有傳播能力的不足和缺陷。通過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和技術,發展電視媒體的信息性、效率性、準確性,因此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樣化需求,拓寬著受眾的信息接收渠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著媒體所需要的“開機率”和“收視率”問題。
權威性、專業性、有效性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固有的優勢,這是在當下媒介融合背景下難以比擬的,畢竟新媒體上的新聞熱點多是碎片化的。在重大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層面,電視新聞能夠依靠其自身所具有的權威性和專業性的媒介優勢,而對新聞熱點進行深度和專業的解讀。從而將新聞事實爭取一種客觀化和真實化的再現,并且通過對一些網絡假新聞的辟謠,進一步提升自身媒體的權威性[2]。在這一良好的循環生態模式下,能夠進一步維護和保障電視新聞的傳播能力,穩定民心,幫助增加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關注度和忠誠度。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借助媒介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電視新聞的發展。在電視新聞快速發展的時代當下,從電視新聞的思維模式到生產制作,再到電視新聞的傳播反饋,每個層面都緊緊地追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電視新聞只有通過媒介融合這一時代機遇,才能夠真正的走出現實的發展困境,擁抱未來發展,使中國電視媒體產業走上現代化轉型之路,促進電視新聞與受眾的生活進一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