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德有 重慶市江津區政協辦公室信息中心
時政新聞是受眾了解國家方針政策、路線等內容的新聞種類之一,主要記錄國家政治活動中新近發生的事實。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紙媒的時政新聞報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新形勢下創造更有市場吸引力的時政新聞,需要所有紙媒新聞人的共同努力。
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往往會直接決定時政新聞稿件的質量。這里的新聞工作者包括采、寫、編、評等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既然是在新形勢下,新聞工作就一定要順應社會發展的新潮流。換言之,就是要積極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聞工作狀態,培養一批全媒體化的新聞人員。無論記者還是編輯,都要掌握采訪、撰稿、編輯、評論等能力,并且能夠按照新聞傳播規律,生產出適應全媒體的時政新聞作品[1]。
對全媒體化新聞工作者的具體要求包括:第一,熟練掌握不同新聞事件的撰寫方式以及新聞采訪的技巧,并且能夠拍攝合適的圖片。第二,熟練掌握各種新聞APP和網站的運營方式。第三,擁有互聯網思維,能夠洞察受眾的新聞偏好。第四,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夠與網絡的受眾進行有效交流。
在培養新聞團隊時,可以采用老帶新的模式,例如報道重大會議或者活動時,可以帶1-2名新記者參與現場采訪,讓新記者學習尋找新聞線索、挖掘新聞線索的能力。新聞單位要組織定期培訓,內容主要針對全媒體運營,積極引進先進的新聞生產或制作的技術,利用人工智能完成一些基礎性的工作,這樣可以讓新聞記者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內容生產,提高工作的效率。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傳統媒體要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共同進步。紙媒作為傳統媒體之一,要想在信息化的傳播社會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充分使用信息技術創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在搶占輿論高地的競爭中占據非常大的優勢,紙媒要想提升時政新聞的報道質量,不可避免的要與新媒體進行合作,加深報網融合。
例如,紙媒可以借助新媒體實時報道的優勢,建立自己的新聞網站或者新聞客戶端,方便受眾同步接收信息。同時設置網友互動的功能,讓受眾在觀看過程中即時互動。在進行新聞內容的編輯上,也應該學習新媒體的優點,將新聞內容上傳至網絡時,要注重使用視頻和音頻的形式,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此外,紙媒的時政新聞報道還可以借鑒新媒體的議題設置以及輿論引導的方式,深入了解受眾的興趣點,利用時政熱點開展話題討論,充分尊重“受眾本位”的傳播觀念。最后,紙媒在擁抱新媒體的過程中還要積極使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掌握更清晰的受眾畫像,有針對性的進行內容選擇。紙媒可以參照《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的運營方式,加強與網絡、技術、運營商的深度合作,奮力爭取移動端和客戶端的新聞受眾[2]。活的方方面面,相較于新媒體,傳統紙媒更具權威性,這一點在國家發生重大事件時表現的尤為突出。因此,紙媒要發揮自身優勢,深耕內容,增強受眾黏性.例如,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不應該始終停留在事件的表面上,而應該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進行持續性的跟蹤報道,在內容上也要注意深度,不僅要滿足受眾的求知欲,還要為受眾作出預測和引導。此外,新聞工作者還需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遵循受眾的認知規律,為避免時政新聞給受眾留下“假、大、空”的印象,記者撰稿時一定要注意新聞語言的使用,生硬、官方、呆板的語言都要進行避免。例如在進行重要會議的報道時不能只強調“人物”、“講話內容”或者“會議材料”,原因是這樣的報道不僅枯燥無趣,難以吸引受眾的眼球,還不能讓受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有價值的信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在宏觀的角度寫微觀的事件,以小見大容易幫助受眾理解,也更容易體現新聞的側重點。
在注重新聞內容的同時,還要盡可能搶奪第一時間進行發布。互聯網時代下,新聞的時效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新聞敏感,能夠從時政事件中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以最快的反應速度應對突發的事件。在新聞發布過程中注重團隊的合作,趕往現場的記者要和單位的工作人員保持及時的聯系,匯報現場情況,發布真實新鮮的第一手資訊。
時政新聞常常涉及國家政事,因此,在報道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首先,需要保證正確的正確政治方向。積極響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努力挖掘時政新聞的正能量,主動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的責任。這里需要注意一點,紙媒在報道時政新聞時,一定要充分發揮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盡管媒體無法決定受眾選擇觀看新聞的種類,但是可以通過改變報道形式,影響受眾對某一特定事件的看法。紙媒要保證權威,也需要引導輿論向正面靠攏。
其次,時政新聞擁有較強的政治性和指導性,報道內容往往涉及到受眾日常生
時政新聞是組成新聞報道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因其內容、語言、傳播形式的限制,并沒有充分發揮時政新聞應有的價值。想要在新形勢下,做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需要新聞工作者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報道的每個細節,積極與新媒體接軌,滿足網絡時代受眾的新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