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貴家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130032)
籃球是“中國三大球”項目之一,但我國籃球比賽成績始終未能進入世界強隊之列。在人口老齡化社會環境下,競技籃球后備力量的培養更顯無助。本文探討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青少年籃球人才發展的困境以及我國青少年籃球人才發展戰略如何轉型。
老齡化是指某一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失衡、老年人口的比例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在人口結構比例方面,20世紀50年代,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4.5%;進入70年代,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逐漸攀升,預計到2050年老齡化比率將達到27.33%[1]。因此,無論是從我國人口結構轉變的歷程看,還是從人口結構的比例看,我國目前不僅是一個老年型國家,還是人口年齡結構失衡的國家。中國人口老齡化背后隱藏著我國青少年比例嚴重下降的問題,即少子化的問題[2-3]。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生率受到很大的影響。自2010年起,15~24歲年齡段人群總數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據聯合國權威數據顯示,在2010—2050年間,15~24歲年齡段人群總數會下降至2010年以前人群總數的9.3%[4]。青少年人口基數的下降勢必會造成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儲備數量的降低。籃球運動在競技體育事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口結構的失衡將成為競技籃球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1990—1995年間青少年籃球后備人才數量約為40萬,2000—2005年間后備人才數量下降到15萬左右。截至2014年11月,我國建立了37個籃球高水平后備人才培養基地,青少年籃球人才數量僅9.7萬人。可見,受青少年人口總數下將的影響,我國青少年競技籃球人才的儲備量呈現下降的趨勢[5]。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舉國體制很難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發揮其特有的優勢,諸如運動員文化教育、退役后的就業安置等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也逐漸顯露出來。競技籃球的職業化、市場化程度好于其他運動項目,但是凸顯出的諸多問題也是最嚴重的,這是由運動員缺少系統文化教育所致。運動文化教育問題在30多年的發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尤其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設立能夠有效緩解運動員退役就業的難度[6]。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能夠解決絕大部分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問題,但在老齡化逐漸嚴重的當下更多家長在為子女選擇未來發展道路的時候逐漸淡化了對競技體育的期望,高中教育的普及、高等學校招生數量的擴大等利好政策增強了家長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決心。調查數據顯示,只有近39%的青少年希望未來能夠進入職業隊,而61%的青少年還是想通過專業訓練和加入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途徑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調查中還發現較多的籃球后備人才具備高水平的籃球運動技能,同時文化課成績較好,他們表示只是將籃球訓練作為課余訓練的一部分,如果在文化課學習與籃球訓練中選擇其一,會毫不猶豫選擇文化課學習而非籃球訓練,同時還表示如果將來文化課學習負擔過重的話,可能會放棄競技籃球的訓練[7]。
以吉林省為例,籃球運動員通過籃球特長進入初中、高中籃球隊的比例約為50%,而高中籃球運動員順利升入大學的比例則不超過30%,從大學籃球隊入選CBA的比例不超過5%。對各地區的業余體校、青少年職業俱樂部的調查發現,僅有16.67%的青少年籃球人才能垂直流動到我國CBA職業籃球聯賽中。隨著社會老齡化的發展,青少年人口紅利無法得到保障。如果再以高淘汰率為培養代價的話,青少年成才的比例將會更低。如此高的培養成本會成為影響青少年從事競技籃球的主要阻力,同時也是今后我國青少年籃球運動人才發展所面臨的困境[8]。可見,由于青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采用傳統方法進行選材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競技籃球的發展。在青少年人口總量和青少年籃球運動人才總量同時下降的情況下,亟須通過轉變競技青少年籃球運動人才的選材方式和方法,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挑戰。
競技體育對后備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更加嚴格。競技體育要求運動員具有較高的抗風險能力、抗高強度訓練和比賽能力等,所以在進行后備人才選拔時應注意這些能力的考核,逐漸提高選材的科學化水平[9]。具體可通過兩種途徑進行:第一,從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技術能力、戰術能力、專項體能、心理能力五個方面構建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的選材指標體系,通過對青少年運動員選材指標進行量化與評定,提高選材的科學性;第二,運用工程學、計算機仿真、遺傳學等多學科知識評價青少年在籃球方面的生理、心理機能,預測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成才率。
過多地將自己對競技籃球的認知局限在“金牌換金錢”的思想中,強化了金錢至上的理念和享樂的思維,導致青少年在體育訓練中功利化特征明顯,不利于運動員的長期發展[10]。在人口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重塑青少年對競技籃球的期望,使期望程度更加合理、公平、有序。一是通過競技運動的教育功能,從思想上改變“唯金牌論”,提升青少年身體運動能力,全面發展青少年各項能力,同時培養頑強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二是通過籃球賽事的社會功能,加強參與籃球運動的青少年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溝通,培養青少年團隊協作能力。
為加強對籃球競技運動人才的文化教育,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實現:首先,提高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文化水平,保證文化課程開足、上足。可以采取分散授課和集中上課相結合的形式,在訓練任務緊張的情況下,可分散上課次數,同時減少每次課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加強青少年籃球運動員教學師資的專業素
質。最后,加強對學校培養籃球競技運動人才的監管,監督籃球競技運動人才的文化教育,將文化課學習成績列為運動員取得畢業資格的憑證,未按照規定學習的運動員和未達到規定的文化課成績的運動員不得進入大學或職業籃球運動隊。
中國過早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反映出中國人口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失衡,也顯示了低出生率和低自然人口增長率并存的現象。基于這樣的環境,依靠人口紅利得到快速發展的競技籃球受到了嚴重的制約,粗放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嚴峻的形勢。退役就業難、文化水平低等現實問題成為退役運動員步入社會的主要障礙。所以,要通過科學選材、重塑青少年意識形態和文化教育促進后備人才發展戰略的轉型,有效保證競技籃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