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路
(亳州學院,安徽亳州236800)
面塑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是對民眾日常審美經驗、情感與智慧的立體化反映。這一民間藝術經過歷史漫長的雕琢,成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瑰寶。在新時期,面塑藝術受到多元文化沖擊,已到達失傳危境。為了有效促進面塑藝術的長久發展,有必要對面塑藝術的發展歷程進行深入探究,在不斷創新中促進面塑發展。
我國古代有很多地方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使用面粉制作“面羊”“面魚”“月糕”“棗花”“餑餑”等蘊含祝福意義的面食,或者將此類面食當作祭祀貢品。這些“果實花樣”不僅好吃好看,還有求吉納福之意,廣受人們喜愛。在這一風俗帶領下,民間逐漸出現一些專業師傅以手工或者模子捏制一些面人,并擺到街市上叫賣。長此以往,也出現很多彩色面人,這些面人具備了更加突出的欣賞價值,成為一種專門的民間工藝。
面塑藝術的起源年代已經不可考證,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地區出土的唐代永徽四年面制男傭上半身像、女傭頭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古代面人。捏面人這一藝術到了宋代,已經發展成為民間節令流傳比較廣泛的習俗。《東京夢華錄》中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的記錄。那個時期的面點有戲曲人物、甲胄人物、飛燕形狀、孩兒鳥獸等,可以說是奇巧百端[1]。面塑藝術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面塑藝人也成為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生計方式。據相關記錄,清代咸豐三年(1853)有泥塑藝人以染色糯米粉為原材料捏面人,廣受當地民眾喜愛。光緒年間,有一位天津捏面人被稱作“面人張”,他的面塑藝術非常精湛,只是其技藝到了晚年逐漸失傳。除此以外,“面人湯”“面人郎”“面人曹”“粉人潘”“面人趙”等都是清代比較出名的面塑藝人,其中一些藝人制作的面塑作品目前在故宮博物館也有所珍藏。
面塑原材料是白面粉和糯米粉的混合物,其中白面占七成,糯米粉占三成。捏面人的時候需要加入適量的甘油、蜂蜜等,避免面塑發生腐裂。原材料經過調色、揉勻,被制作成顏色各異的面。捏面人使用的面有一定粘性,所以面塑藝人在捏面前需要通過黃蠟來潤手。為了促使面人更加生動和形象,通常還會使用棉花、絲線、羊毛以及羽毛等材料,對面人的冠頂、頭發、胡須等進行制作。捏面人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比較常見和簡單,一般有剪子、篦子、梳子、撥子。其中撥子有樹脂的、角質的,還有竹制的,一般都可以自己動手制作。
我國面塑藝術形象大多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四大名著以及傳統戲曲中的人物,還有十二生肖以及其他種類的動物等。后來出現了一些兒童卡通人物形象,如奧特曼、葫蘆娃、小丸子以及蠟筆小新等。另外,很多與時代元素有關的面塑形象也不斷被創作出來,如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
為了有效傳承與創新面塑藝術,需要對面塑藝術有深刻認知,并結合新時代特點與發展要求,有機地創新面塑藝術,保持面塑藝術的民俗性和時代性。
要有效創新面塑藝術,首先要對面塑藝術內在文化意蘊進行充分了解和挖掘,在繼承并發揚藝術文化內涵基礎上合理創新面塑藝術。我國民族文化在情感表現方面具有突出的內斂性,人們在不愿意直觀表達情感的時候通常會利用一些實物進行情感表達,而面塑就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之一。首先,面塑藝術會通過寓意手法,將某種情感或者意義寄托在面塑中,也就是通過塑造某種物體形象,對人們的內在情感進行表達和傳遞。如蝙蝠和云紋造型的面塑蘊含著百福不斷的涵義,松樹與鶴造型的面塑蘊含著志節高尚、延年益壽的涵義,鴛鴦造型的面塑象征著愛情,牡丹和孔雀造型的面塑象征著吉祥富貴等[2]。其次,面塑會通過諧音手法,以音象形地進行情感表達。如柿子造型的面塑有”事事如意”的涵義,瓶子中插如意造型的面塑有“平安如有意”的涵義,鯉魚造型的面塑有“年年有余”的涵義等。最后,面塑會通過象征手法,利用某一個物象對一個概念加以表達,促使觀看者產生相應聯想。如在新房起架的時候,親戚鄰居會送來桃花饃作為慶賀,蘊含著千年永固、金梁玉柱的美好祝愿。基于此,在面塑藝術創新過程中,要對面塑造型中蘊含的內在文化意蘊進行傳承。
目前面塑藝術在傳承和推廣過程中,采取的方式與其它民俗藝術相似,基本上以師徒相傳以及祖輩相傳等傳統形式進行。這種作坊式傳承很難擴大面塑藝術推廣范圍,也容易造成藝術失傳。為了有效傳承與創新面塑藝術,需要對其傳承方式進行有效創新和改良。在更大范圍內普及和宣傳,加強重點培養和培訓,及時拓展面塑創作空間,滿足新時期人們對面塑的多元化需求,促進面塑藝術的蓬勃發展[3]。如可以將面塑藝術引入幼兒教育中,在幼兒園開設面塑班,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還可在高等院校的藝術教育專業中引入民間面塑項目,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多地培養面塑藝術人才,促進面塑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要加大推廣力度,積極利用報紙書籍、廣播、電視臺、新媒體等宣傳面塑藝術,使更多人了解面塑藝術的價值和文化內涵[4]。另外,還可組織大型的面塑比賽或者面塑展覽活動等,提高大眾對面塑藝術的認知度。
面塑藝術是在一定民俗基礎上誕生的。在時代不斷發展過程中,民俗和人們的審美趣味發生了巨大改變。面塑藝術要及時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對面塑內容加以更新,以促進面塑藝術的長遠發展。在新時期,面塑藝術可以納入名人字畫、民族風情、地域文化等新民俗題材,還可融入都市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新素材。如可以展現一些西方外來節慶元素,像圣誕節的圣誕老人、圣誕樹等;情人節的玫瑰、戀人等[5]。
面塑藝術要跟著時代變化,基于人們休閑生活、時尚生活等需求,創作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面塑造型。結合時代發展變化,面塑藝術形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造型和顏色兩個方面。
傳統面塑造型比較稚拙和淳樸,其蘊含的象征寓意比較突出,主要是對傳統審美趣味以及文化心理的體現。在城市化、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化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所以面塑造型可以對新時期動漫文化、卡通文化加以吸收,通過更加幽默、夸張的手法創造更多動漫造型,使面塑作品更具娛樂性和詼諧感。同時,在傳統面塑表達的寓意和觀念方面,可借鑒現代繪畫藝術、雕塑藝術,使現代面塑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6]。
傳統面塑的顏色主要是純色,并且大多是對比強烈、較為濃郁的色彩,給人帶來一種豪放、粗獷之感。在新時期,面塑藝術的創新可以從色彩層面入手,對多樣化色彩加以利用,并關注顏色層次感,突出面塑造型色彩的統一感和和諧感。在現代面塑藝術創作中,可以基于作品特點、應用情境與氛圍等,更有針對性地選擇創作色彩,保證面塑作品呈現豐富性和多樣性。
傳統面塑原材料主要是食用原料,包括面粉、蜂蜜等。面塑藝人精心制作的色彩斑斕、形象生動的面塑作品在長期保存之后,很容易出現變色、蟲蛀、變形、發霉以及干裂等問題,嚴重降低了面塑藝術作品的收藏價值,不利于面塑藝術長久發展。幾代面塑藝人在不懈努力與探索過程中,對面塑制作配方培養進行了有效創新,在原先的配方中摻入了一定量的苯甲酸鈉乙酸鈉,以抑制原料發生霉變,同時在其中加入甘油、香油以及精鹽,使面團有更強的筋力,避免面團發生開裂現象[7]。另外,新時期的面塑藝人對面塑制作技法也進行了創新,對面塑比例進行了更加科學的控制。如創作復雜性較高的人物形象,先對人物軀干部分加以創作,制作好之后利用尖銳的工具緩慢挑出底部多余的面,使面塑作品的內部水分不會輕易出現揮發不均勻的現象,避免面塑作品發生崩裂。作品完成之后,人們利用防塵罩對其加以保護,受到保護的面塑作品保存時間可以達到數十年乃至上百年。
為了有效傳承與發展我國面塑藝術,需要對面塑藝術內在意蘊實現深度挖掘,并在其文化意蘊基礎上尋找和創新藝術發展載體,促使我國面塑藝術得到更加廣泛與深入的發展。在面塑藝術研究與發展中,要基于面塑藝術傳統文化意蘊,對其造型、原料、技藝、題材、形式等加以創新,并創新面塑藝術傳承與推廣方式,促進面塑藝術在新時期的有效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