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波 李曉琴
摘 要:在中國先進文化中,群眾文化作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促進我國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是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文化建設的需求不斷增長,貫徹落實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能夠有效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展現城市人文素質與文化水平。所屬群眾文化管理部門需要充分發揮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實際水平,推動基層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本文主要圍繞群眾文化概念與實踐的社會意義,重點分析了如何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社會管理,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群眾文化;社會管理;創新
1 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1.1 擴大傳播途徑
為了有效地組織與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其中重要的前提就是工作人員積極、充分地做好宣傳。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前,唯有宣傳才會大量地吸引人們積極地參加與支持,為開展動的打下堅實基礎。目前,人類處于大數據信息時代,各類多媒體、互聯網技術得到廣泛普及與應用。因此,相關管理者、組織者應當充分地結合時代發展特征,有效地借助互聯網、多媒體、智能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開展宣傳活動,精心策劃、制作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宣傳單張與網絡推文,內容應包括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形式、規模、特色、禮品、參與部門、投資方等,盡量引起社會熱烈的反響。
1.2 集中、分散活動并舉
當前人們對思想文化的需求與以往截然不同。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題也需要帶有創新性,以更好地體現活動的特色。長期以來,群眾文化的活動,通常依托于圖書館、文化廣場、文化館、社區宣傳欄等組織,還需要得到當地有關機構的支持。如今,群眾文化活動獲取已呈現出新的特點,主要是群眾的自發性,各社區由群眾自發地組織與開展,且文化活動堅持“定時、定點”的組織原則,參與人員與廣大關注群體逐漸增多,例如:城市廣場、文化公園等,自發性形建了交易舞團、太極班、廣場舞等規模較為龐大的群體,在沒有專人帶領的情況下,大量群眾自發配備相關的娛樂器材,而一些擁有豐富經驗、專業的人士也自發地進行現場授教。所以,群眾文化活動需要進一步更新方式,提倡集中活動、分散活動并舉,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吸引一些個人與團體的加入,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與想法,做好思想溝通,共同組織與開展群眾文化的活動。
2 突出示范作用
群眾文化活動應當充分地體現示范、帶頭的作用,人們的謹慎心理特征導致了大部分人不愿主動嘗試新鮮事物。然而,如果某個活動經過人們的嘗試,且從中獲益頗多的話,則自然會吸引其他人的追隨與參與。這樣的響應在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中也非常適用,有些文化中心盡管作為人民大眾展開文化活動的主要陣營,然而,通常情況下,活動內容較為單一,沒有在真正宣傳意義上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所以,新時期文化宣導相關工作者應當在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敢于創新,把握人們的需求心理,密切關注社會熱點話題,令群眾文化建設活動更具有娛樂性、思想性、創造性,提升組織活動的水平。
3 如何加強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社會管理
3.1 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群眾文化活動是文化活動的各種形式中參與人數最多的、也是最為重要的,不僅融入到了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與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緊緊相連。群眾文化活動是社會歷史進步現象中的一種,形式與內容都在持續發生變革。所以加強社會管理和創新管理方式,其根本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文化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然而社會群眾文化建設必須要緊扣這一根本目的,加大創新投入,充分發揮自身特殊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切實提高百姓思想道德文化素養,增強社會凝聚力與和諧度,不斷強大社會管理創新的群眾基礎。堅持管理創新,落實提高群眾文化素質在滿足群眾需求、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創造力。
3.2 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
扎實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光纖寬帶家家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鄉鎮文化站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支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領域中,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信息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注重發展基層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積極作用,努力建設一支扎根于基層群眾、熱愛社會文化建設、適應新時代需求、富有創新精神的群眾文化工作團隊,始終保持群眾文化建設的高效活力。群眾文化的內容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生變化,也隨著消費者的年齡階段、個人品位、社會閱歷、欣賞角度和知識結構的區別而產生很大的變化。舞廳、卡拉OK廳、音樂餐廳、電子游藝室、棋牌桌球室等迅速贏得人們的青睞,而原有的群眾文化形式比較單調則呈萎縮的趨勢。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和電視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它在人們自由時間中所占的支配比重,是任何社交活動都無法比擬的。所以必須扶持聯建,努力形成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利用城市文化站、手機應用、廣播電視、出版社、教育機構、體育館等優質資源,對農村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聚焦和輻射功能,增加先進文化在農村的滲透力和擴大覆蓋范圍。
3.3 建立對農村文化的援助機制
積極招攬機關單位、企業團體、城市居民等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捐助,開展各種形式的城鄉文化共建活動,重點扶持農村文化、建設基礎設施以及舉行農村公益性文化活動,鼓勵各家庭或民營經濟組織捐資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等相關文化產業建設,通過自教自樂的引導形式根據群眾的興趣愛好組織相關的群體開展文化活動,逐漸滿足群眾的基本社會生活文化需求。通過不斷地創新建設管理工作提高相對應的文化管理部門以及社會文藝工作者創作的創作目標以及管理策略,深入了解農村的基本生活文化以及文化氛圍,經過分析探索,為農村基層群眾創造更多有針對性的文化活動、引導農村基層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中。同時深度挖掘關于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文化活動,并且積極推進城鎮合體的文化方針,在農村的人才流失方面通過完善的發展機制,培養關于農村文化的建設人才帶領群眾文化的發展,為農村基層群眾貫徹積極向上的正面思維,提高農村群眾文化的基本質量。
4 結束語
根據上文的闡述,深入貫徹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對社會群眾的身心健康以及國家形象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活上的創新,對國家的重要方針“構建和諧社會”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群眾文化不僅能夠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在社會活動中,也能夠限制人們的健康行為,逐漸地取代人們以往的不良生活作風,對社會的后續良性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因此,政府相關部分必須高度重視群眾文化的建設工作,加大力度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為國家的整體發展提供必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胡守勇.關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0(06).
[2]劉珊.淺談如何發現和培養群眾文化人才[J].群文天地,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