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慶永
(鄭州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新媒體一詞最早源于1967年,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的技術研究所所長金馬克(Goldmark)發表的一份商品計劃書中最早提出的概念。后來在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特別委員會主席羅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報告書中也多處使用“新媒體”這一概念。由此以后,“新媒體”這一個嶄新的詞語開始在學術界傳播使用,并逐漸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而言,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
“正能量”原是物理學詞匯,最早見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而正能量在中國逐漸流行是源于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的專著《正能量》,是一本排除負面情緒,傳遞正能量的心靈成長之書,這里所說的正能量與物理學的正能量截然不同。當前在社會生活中,正能量指的是所有積極的、主動的、向上的、健康的、催人上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動力和情感。只要是為了好的結果,好的方向,有利于大眾或集體利益的行為,都屬于正能量的行為。新時代,心成長。正能量是有利于人們內心健康成長的動力源泉,是催人上進的不竭動力,是團結帶領全社會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切有利于當今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因素都可以用正能量去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體現了中國正能量文化傳統。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本主義等都是正能量的時代內涵。
當前民辦高校具有極大的辦學自主權,比較靈活的辦學方式,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去培育大學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民辦高校辦學經費靠自籌,每一筆錢都用到恰到好處,除了基礎教學設施外,對傳播正能量的公益新媒體平臺無投入或投入的比較少。
目前,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民辦高校新媒體平臺搭建不完善,不能成為一個體系。因此,校園新媒體的傳播能力有限,沒有形成校園新媒體氛圍,校園新媒體的吸引力比較小,影響力比較弱。民辦高校的新媒體平臺主要以個體或者二級學院自由搭建,資金來源于個人或者無經費支持,出現多數以個體注冊運營為主體,未投入資金進行官方認證,平臺管理混亂的現象,新媒體平臺的公信力缺乏。目前,缺乏資金投入的現實,民辦高校無力搭建有規模、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公眾平臺,更無法匯聚正能量,如何談及傳播正能量,更不用說傳播好正能量。
當前,民辦高校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去完善學校新媒體的管理,校園新媒體處于放任自由的發展趨勢。因此,經常出現民辦高校新媒體平臺內容更新不規律,或者時常發布一些非正能量的內容。其主要是源于沒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管理新媒體平臺,也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校園公眾新媒體目前主要是學校的微博公眾號、微信公眾號、校內網站、校園貼吧等,當前這些公眾新媒體平臺缺乏有效管理主要體現為新媒體的管理者和運作者一般是一些行政人員或教師兼職,沒有專業的技術人員負責學校的新媒體運營,管理不規范,內容更新不規律。其次,校園新媒體中的一部分以師生為主體的自媒體使用者,校園師生在使用新媒體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和轉發新消息、新內容過程中是否遵循社會法律及道德規范,是不是傳播具有正能量的信息,目前沒有專門的人員去監管和合理的制度去規范。
當前,民辦高校新媒體由于無特定人員監管和引導,新媒體上正能量與負能量相混合,青年大學生由于自我辨別力差,判斷力不足,負能量的傳播影響了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快發展中,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著顯著變化,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不斷通過新媒體向大學校園傳遞,新媒體在給大學生帶來正能量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大學生處于價值觀發展和完善的關鍵時期,新媒體使用普及化的今天,新媒體平臺上的負能量信息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如果學校管控不好,學生自控力差,必然會摧毀學生原有的正確價值體系,更有甚者會出現學生受網絡新媒體的不良影響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新媒體的學生用戶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利用新媒體傳播一些不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這些負能量的傳播,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學風、道德。這些都是新媒體在傳輸正能量的同時,向學生傳輸負能量的表現,嚴重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思政課教師主導學生,以課本為內容,采取理論灌輸的形式展開。這種單一的模式雖然顯得枯燥無味,但是學生能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如今新媒體的出現,新媒體傳播正能量過程中對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體系造成重大沖擊,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減弱。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具有現實性、鮮活性,迎合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大學生的關注點逐漸轉向新媒體,思政課課堂講授在學生面前顯得索然無味。然而,新媒體傳播的正能量內容涵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內容,學生在接收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時無法精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綱領,無課堂講授不能形成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這種通過新媒體散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形式,同時也弱化了當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
民辦高校新媒體工作者隊伍建設是實現新媒體正能量傳播的首要前提,是重中之重。[1]當前民辦高校新媒體的正能量傳播是放任自由的狀態,無專業人員負責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我們首先需要創建一支合格的新媒體工作隊伍,去推動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才能使新媒體平臺實現匯聚正能量,傳播正能量。首先,需要學校培育一批專業化的新媒體教師,使他們具有利用和應對新媒體的工作能力。我們需要學校按學生比例從每個學院選取相應數量的新媒體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新媒體操作技能,同時具有應對新媒體突發事件的能力。
其次,學校新媒體工作人員需要有計劃、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新媒體平臺的清查,凈化民辦校園新媒體平臺傳播系統。在學校層面建立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專管人員,從校園網站、校園微博、校園微信、校園貼吧等著手及時清除負面信息,引導校園信息的傳播實現正能量循環。最后,完善民辦高校新媒體管理制度,建立校長負責—宣傳部長主管—新媒體人員落實的工作隊伍機制。民辦高校當前需要設置分管新媒體宣傳工作的校級領導,學校宣傳部門作為主干力量去主管學校的宣傳工作,各級學院新媒體工作人員主抓落實新媒體工作任務。
當前的大學生是新時代發展的強勁驅動力,處于時代的最前沿,新思想、新理念、新作為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上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如何正確運用新媒體,樹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念,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準則成為當前民辦高校面臨的難題。當前民辦高校校園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去引導大學生運用新媒體技術,學會正確自我教育。
一方面,如何利用校園公共新媒體資源,在使用過程中如何去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公共互動平臺上進行健康合理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對新媒體中自媒體部分的使用進行引導,主要以手機、平板為平臺的各種應用程序的使用著手。現在大學生自媒體平臺上有各種應用程序去表達自我主張和行為方式,對校園正能量的傳播形成了挑戰。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應用程序都是大學生言行表達的主陣地。如何讓他們在這些平臺上傳播正能量,而不是讓這些平臺的消極面影響大學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引導民辦高校大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技術,樹立正確的新媒體觀念,大學生要學會正確自我教育,使得新媒體傳播正能量,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開設新媒體使用道德法規課程,設置專職教師進行指導。
民辦高校新媒體內容建設是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實質核心,沒有內容建設,就無所謂正能量的傳播。當前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正能量要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原則,踐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按照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步伐篩選和制定傳播內容。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積極宣揚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遵循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發揚革命英雄主義,鼓足干勁,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渠道的建設是實現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基礎工程,需要我們塑造全方位的高校新媒體格局。當前,學校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內網站、校園微博公眾號、校園微信公眾號、校園貼吧等以電腦為平臺的公眾媒體。其次,各二級學院的網站、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等積極配合校級新媒體平臺,強化新媒體傳播力度,從院系專業角度選取正能量素材,讓學生更樂意接收傳播的內容。最好,在師生層面,培育一批校園正能量傳播的自媒體者,讓這些師生引領校園其他師生自覺使用自媒體弘揚正能量,營造良好的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氛圍。
當前社會上新媒體平臺正能量與負能量交織,主旋律與雜音相混合,學校新媒體又與社會新媒體相互聯系,如何管控校園新媒體,傳播正能量,過濾社會負面信息成為校園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完善民辦高校新媒體監督管理機制,制定新媒體傳播正能量評價體系成為當前的重要手段。當前民辦高校需要制定新媒體運行的規章制度,健全管理體制,確保新媒體運行機制良性發展。[2]同時設置監管人員,對新媒體的健康發展進行監管,及時清理網站上的一些不利于社會和諧發展的負面信息,及時矯正有錯誤價值傾向的顯性和隱性內容。隨時對新媒體平臺上的輿情進行研判和引導,使新媒體之聲朝良好方向發展。同時,構建新媒體傳播正能量評價體系,從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制定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科學指標。通過校園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內容、數量、方向等指標的建立,可以定期評估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力度,也是貫徹落實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正能量的重要措施。
總之,確保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正能量首先要明確新時代正能量的內涵,分析民辦高校新媒體傳播正能量存在的薄弱點,針對薄弱點從隊伍、技術、內容、機制著手采取相應策略,營造全方位的正能量傳播格局,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