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幼兒園開展的繪本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本研究從游戲的覺醒理論出發,闡明了外界刺激與機體的自我平衡機制是維持個體覺醒狀態的兩大因素,揭示了外界刺激與幼兒主體的關系,提出從幼兒角度出發選擇繪本,通過游戲活動進行教學,激發幼兒內在動機與尊重幼兒主體性是進行繪本教學的重要手段,為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實施與改革提供一條思路。
關鍵詞:覺醒理論;幼兒園;繪本教學
繪本是開展早期閱讀的一種重要手段,繪本圖文并茂、語言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幼兒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增進親子關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國內繪本熱的掀起,繪本在開發與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繪本選擇不合理、繪本教學模式僵化,忽視幼兒繪本閱讀的自主性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游戲的覺醒理論出發進行了深入分析,結果發現,游戲的覺醒理論是一種通過解釋環境刺激與個體行為關系、來揭示游戲神經生理機制的假設性理論,該理論對幼兒園繪本教學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 覺醒理論的基本觀點
游戲的覺醒理論也被稱為內驅力理論,它用來解釋游戲的神經生理機制。
(一) 理論背景:內驅力說
內驅力是由機體的需求引起的,其作用在于引發或喚醒行為,并對行為的進行給予動力。
傳統內驅力一般指的是生物內驅力,這些內驅力和人的生理需求,如食物、水、空氣、體溫調節等息息相關,是人類生存所必備的技能。例如當人饑餓時就會感到不舒服,這時人就需要通過進食來滿足身體的需要,當獲得能量補充后,人的內驅力就會隨之下降。不能這樣反映的有機體很快就會死亡,它不能生殖后代,因此它的種類就可能滅絕。這種內驅力理論是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機體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保持內驅力的平衡,從而滿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要。然而,并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用生物內驅力理論來解釋。人類的很多活動,比如探究、調查、好奇、游戲、挑戰等,并不是為了獲得生理需要,但它們在人類的發展中同樣不可或缺,這種內驅力稱之為活動內驅力。
通過上述兩種內驅力的比較可以發現:生物內驅力指向外部動機行為,旨在獲得外部的獎賞;而活動內驅力則指向內部動機行為,旨在獲得內部的獎賞。
(二) 基本觀點:外部刺激與機體的內部平衡機制是維持覺醒的兩大因素
“覺醒”是游戲覺醒理論的核心概念,涉及外部刺激和機體內部平衡機制兩個因素。兩者的關系是:感覺器官首先對環境刺激進行感知,當外界刺激與過去的經驗不一致時,機體的覺醒水平就會增高,就會產生不確定性和緊張感。隨后中樞神經系統就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降低覺醒水平,滿足機體的需要。反過來,當外部刺激符合已有經驗甚至過于單調時,機體的覺醒水平就會降低,就會產生厭倦感。這時中樞神經系統就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來提高覺醒水平,從而使機體感到舒適。
通過上述對比可以看到,當外部刺激為新異刺激時,機體的覺醒水平就會升高,就會產生探究行為。反之,當外界刺激缺乏導致覺醒水平下降時,機體就會產生游戲行為。在繪本教學中,如果兒童對同一個繪本故事已經非常熟悉,再也沒有閱讀興趣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嘗試繪本的續編或改編,由于幼兒并不具備改編故事的經驗,因此這個過程能夠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產生繪本教學的良好效果。總之,無論是游戲還是探究,其目的都是維持覺醒水平的最佳狀態,區別在于探究和游戲受不同的因素所控制。探究受外部刺激的控制,其目的在于獲得對外界環境的認知,消除緊張和不安,降低覺醒水平。而游戲是受機體自身控制的,其目的在于通過游戲尋求刺激和挑戰,從而緩解疲勞和乏味,提高覺醒水平。
二、 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價值
繪本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重要載體,對學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首先,繪本閱讀有利于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幼兒園的繪本是教師精挑細選出來的,故事中總是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大的啟發和教育價值。其次,繪本閱讀能夠滋養孩子的情感。繪本中的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蘊含著正能量和積極樂觀的態度,不僅能夠滿足幼兒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繪本教學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由于幼兒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通過繪本閱讀能夠喚醒幼兒的覺醒水平,調動幼兒多感官的積極參與并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想象。
總之,幼兒園實施繪本教學既是實現幼兒園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繪本教學價值的挖掘,繪本在早期閱讀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將受到更多人的歡迎和喜愛。
三、 覺醒理論對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啟示
游戲的覺醒理論揭示了維持機體“覺醒”狀態的兩大因素,闡釋了個體的內部平衡機制和外部刺激對于覺醒的調節作用,對當下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實施和改革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一) 覺醒理論揭示了個體的內部平衡機制對覺醒的調節作用,啟示幼兒園繪本活動的開展要關注幼兒的內部學習動機
游戲覺醒理論的代表人物費恩認為,當外部刺激缺乏時,機體自身會主動改造環境從而獲得一種緊張感和刺激感,這時就產生了游戲行為。例如,當兒童在搭積木的時候,起初他會擺弄一些簡單的造型,但后來他會不斷地挑戰一些更復雜的圖形,雖然每一次嘗試都會產生不確定性和緊張感,但是通過一次次拆了搭,搭了拆的經歷,他會變得更加自信,這種自信又會鼓勵他挑戰更復雜的造型,同時又會產生新的緊張感和興奮感……當各種搭建方法用完了,他可能就停止這項游戲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孩子會沉溺于游戲,并且一次又一次嘗試而不知疲倦的原因。
費恩的研究揭示了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關注幼兒內部動機和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為幼兒園繪本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首先,教師要仔細甄選繪本,使繪本內容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符合幼兒的認知經驗,從而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其次,在繪本閱讀中,教師要避免對繪本內容進行過多地講述,而是要充分調動幼兒的內部動機,引導幼兒自己去思考、去想象,把外在的文字和圖畫轉變成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喚起幼兒的覺醒水平,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對繪本閱讀保持高度的樂趣。
(二) 覺醒理論揭示了外部刺激與個體的交互作用原理,啟示幼兒園要注意繪本教學的合理組織
幼兒園繪本活動開展的效果不僅取決于閱讀主體幼兒的內部狀態,還取決于外部刺激繪本的內容質量,包括繪本的選擇和繪本的呈現方式。具體來說,如果選擇的繪本內容過于簡單、繪本的呈現方式對幼兒來說缺乏吸引力,那么幼兒的覺醒水平就會降低,就會感到無聊和厭倦,導致無法專心閱讀繪本。相反,如果繪本內容過難、繪本的呈現方式在幼兒接受能力的范圍之外,幼兒的覺醒水平就會提高,就會感到緊張和焦慮,從而影響對繪本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為了提高繪本教學的質量,改善繪本閱讀的現狀,幼兒園教師應該從繪本選擇和繪本呈現方式兩方面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 在繪本內容的選擇上
首先,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前一定要對繪本進行認真的研讀,要站在兒童的立場、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選擇符合兒童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繪本。
其次,繪本的主角最好是幼兒熟悉的人和事,這樣能夠使幼兒感到親切,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和移情,并保持繼續閱讀的渴望和興趣。這里,以《我爸爸》的繪本閱讀為例。《我爸爸》是英國著名畫家安東尼·布朗的作品,他筆下的爸爸是個身穿睡衣,強壯高大、和藹可親的人物。“他吃的像馬一樣多,游的像魚一樣快;他像大猩猩一樣強壯,也像河馬一樣快樂;他像貓頭鷹一樣聰明,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傻事”,這些都是孩子們心中爸爸的形象。通過《我爸爸》的閱讀能夠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能夠讓幼兒感受到父子之間以及家人之間濃濃的愛,能夠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會關心親人和身邊的人。類似這樣的繪本就是優秀的經典繪本,教師可以選來開展繪本教學活動。
最后,教師要明確繪本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繪本不僅可以用來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自主閱讀能力,促進幼兒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養成,為學前教育之后的小學教育乃至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2. 在繪本的呈現方式上
首先,教師在簡要地敘述繪本內容之后,要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想象,領會繪本中文字和圖畫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
其次,使幼兒產生“認知沖突”。認知沖突是指幼兒原有的認知經驗與新異刺激之間存在矛盾和沖突,它是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重要條件。在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繪本的改編和創編,可以適當地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幼兒的覺醒水平,使幼兒對學習保持高度的熱情和強烈的參與興趣。
最后,教師可以將繪本閱讀與游戲活動緊密結合。游戲和探究,是維持機體“最佳覺醒水平”的兩種重要活動,是調節機體覺醒狀態的兩翼系統。因此,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一些適合幼兒表演的繪本,通過親自扮演角色不僅能夠加深幼兒對繪本的理解和感悟,實現繪本教學的目標,還能夠鍛煉幼兒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丁海東.學前游戲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2]劉焱.兒童游戲的理論與實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鄭名.覺醒游戲理論對幼兒園多媒體教學的啟示[J].教學研究,2005(11).
[4]劉江艷.幼兒園繪本教學的價值與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5(7).
[5]周兢.學前兒童語言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7]楊雪,吳吉惠.幼兒園繪本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教文匯,2016(8).
[8]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韓貝貝,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