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協調發展。新的課程標準中談到:新的語文課堂要注意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要讓學生有創新精神,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怎么讀就怎么讀。學生的確需要有創新精神,也的確應該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我們的語文同時還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的學習也是我們母語的學習。所以語文課堂中還是應該要講究“三實”。
一、語文課堂要真實
教師作為知識的化身,而學生到學校也就是來學習的,如果學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會了,那還要老師來干什么?所以課堂上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不明白,我們也就是要從學生出錯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入手,讓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有時的老師為了上好一堂課,刻意隱藏許多東西,在臺上“做秀”“表演”這樣不好,語文課就是要真“刀”真“槍”,要有真實感才行,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真實地展現在別人面前呢,教師要做到“目中有人,目中無人”“目中有人”是指眼中有學生,“目中無人”指眼中不能有聽課的老師,你的課是在給學生上,不是給老師或觀賞者上,你是文本與學生的紐帶,而不是臺上的表演的演員。所以,你沒必要表演給大家看,你只是將自己真實的課堂展現出來而已。
二、語文課堂要樸實
語文蘊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如果要求一位教師什么方面的知識都具有,那也不太實際,所以人類擁有了高科技的東西,并將這些先進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多媒體的應用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生活,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充實了學生的頭腦,現在絕大多數語文課都會使用課件,在感情升華處還付以音樂、影像的輔助,好像不用課件,就不足以體現“教改”的特征。一些教育管理者甚至把是否使用課件作為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優劣的一項標準。然而,鋪天蓋地的課件是否能夠替代學生對文本的品味、咀嚼,是否用在了幫助學生去理解、感受、欣賞、評價語言之處,是否真正為語文學習服務,為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服務,為語文學習的目的服務,很多時候都是值得商榷的。
語文課堂要樸實,教師還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生怎樣學,我們怎樣教。這樣的課學生更容易接受。在一次公開課上,有位教師執教《鳥島》一課,為了讓學生體會“鳥多”,教師說:“鳥島只有0.8平方公里,卻有十萬只鳥。”課后討論時,老師們提出“這樣解釋“鳥多”不形象,因為二年級的學生對‘0.8和‘平方公里這兩個數學概念根本不懂,用不懂的東西來解釋,能起什么作用呢?”
對此,上課的老師說:“十萬只鳥,如果把它們撒在臺灣島或海南島肯定找不到影,因為那里都有3000平方公里以上,鳥島為什么不叫它本來的名字,而被人們叫做“鳥島”呢?就是因為它的鳥多,島小。這個島有多小呢?資料上顯示的是0.8平方公里。我也很想具體地將0.8平方公里有多大用直觀的辦法告訴學生,讓它們感受島小,但大家算一算,0.8平方公里是80萬平方米。有多大的地方能讓孩子想象80萬平方米是多大呢?假如你說它有7、8個天安門廣場那么大,你說,在孩子心里,那鳥島是大還是小?可能反到起一個反面的作用。所以我干脆就給學生具體的數字,讓他模糊一些,讓他從圖片上,從數字上感覺“小”,說多了,反而會更亂了。所以我就這樣處理了。” 我想,在教學中,老師們常常這樣,被具體的教學方法所困,我們可能更多地想到了如何去教,卻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如何去學。
三、語文課堂要扎實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既不要認為學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讓為學生什么都知道。你要根據自身實際、學生實際、學校實際來設計教學。
曾聽一位教師執教《多彩的夏天》,這篇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分別寫出了夏天是炎熱的,夏天是多彩的,夏天是有趣的,夏天是悠閑的,夏天更是迷人的。
教到最后,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生:題目中“多彩的夏天”“多彩”一詞應加引號。因為夏天不只是多彩的,還有“炎熱”“有趣”“悠閑”等很多特點。
師:你想想除了色彩以外,夏天還有什么是多彩的?
生:人們用的東西很多,吃的東西也很多……
師:對,夏天,我們的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這也是課文題目的意思。
應該說,教師引導得很好,但是在我看來還不夠,那個學生是很聰明的,我覺得他是在認真思考之后才提出這個問題的。因為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說“夏天是多彩的”只是其中一段,但為什么課文的題目卻用“多彩的夏天”呢?這個學生,第一,他善于觀察,第二,他善于思考,發現兩個“多彩”具有不同的意義。
如果我們在這里問問學生是怎么想的,他為什么會提出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人們都在為開發課程資源大傷腦筋,其實,它每時每刻都閃現在我們身邊,徘徊在課堂里,卻常常從沒有能力抓住它的人身邊白白流走。怎樣才能抓住這稍縱即逝的資源呢?首先要有豐厚的文化底子,其次要有敏銳的資源意識。只有當教師的包容了自身學養、經驗、智慧、情感在內的全部生活世界與學生要獲得的知識、技能一同進入教學過程的時候,語文教學才可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每一節語文課才可能成為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歷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種巧妙的“變動”,正是使語文課堂教學發揮實效性的最佳策略。另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應重視朗讀,尤其是放聲朗讀,因為默讀,小聲讀都無法將課文蘊含的感情讀出來。而放聲朗讀才能讓人從讀中去品味,有所感悟,所以扎扎實實地重視學生朗讀的訓練,能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學習的基礎,不斷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教學無痕,潤物細無聲。語文教學的實效性非常重要,它表現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注重語文課堂中的“真實、樸實、扎實”,就能大大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