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師師
一、文本的選擇及內容的確定
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選擇《西游記》青少版進行閱讀,選擇原著閱讀的人數寥寥無幾。鑒于此,教師必須認識到,改寫成課文的《三打白骨精》在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刪改,在實現通俗易懂的目標的同時也丟失了文學名著的很多韻味,但原著保留了文言文的形式,與學生的表達習慣不同,這給閱讀理解帶來一定的障礙。所以必須通過課堂教學的引領,讓學生在語言文字品味的基礎上,感悟個性分明的人物形象,沉浸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對經典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問題也將本文中呈現,因此有必要站在閱讀審美的高度,讓學生帶著文學鑒賞的眼光走進原著。
二、構建——孫悟空成長路線圖
怎么才能夠讓學生通讀全文呢?通過調查,六年級的學生對孫悟空的形象尤其感興趣
然而在《西游記》中,從孫悟空出生開始,講述他從石猴到仙猴等一系列的成長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西游記》可以看做孫悟空的個人成長史。教師可以利用孫悟空這一人物為切入點,利用思維導讀的模式,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繪制出孫悟空成長變化有關的重要事件,梳理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還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如何將圖與文結合起來閱讀。
三、比較——原著之我見
青少版《西游記》“三打白骨精”與原著比較,在實現通俗易懂目標的同時,也丟失了文學名著的很多韻味。具體怎么能夠讓學生在深讀的同時保持閱讀興趣,解決閱讀困難,習得閱讀策略呢?筆者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一)比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題目
青少版題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原著版題目《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憎逐美猴王》
提問:原著版題目的語言表達,好在( ? )
(1)具有古詩的韻味
(2)句式很工整,藏和王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
(3)內容分得更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經過 結尾
(4)能讀到情感(恨)
(二)比較青少版和原著版的原文選段
青少版:悟空一個筋斗上了云天,一陣風過去,不見了。
原著版:你看他忍氣別了師父,縱筋斗云,....且聽下回分解。
1.提問:原著版( ? )詞語妙,妙在.....
( ? )句子妙,妙在.....
(1)“止不住....良久方去”寫出了對師父的懷念
(2)“腮邊淚墜”,雖然唐僧趕悟空走的,但是他還是不舍得唐僧的
2.提問:改編后的青少版不見了什么?
(1)悟空被唐僧趕走后的不舍沒有了
(2)悟空孤獨傷感的情趣
(3)還有很多很多,讀原著很重要。
(三)總結
在教學中,通過青少版和原著版的比較,引導學生積極發散思維。此教學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情況,利用比較,讓學生能確確實實的從原著中感受人物的形象,從而深入地了解文本,產生共鳴。
四、遷移——巧借“三”,品形象
(一) 巧借“三”,品形象
“三”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有意思的符號,三生萬物,代表著和諧與完整的統一。作者吳承恩也因此安排了“三打白骨精”,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三”字文化,走進對原著結構的探究,我安排了如下環節:
1.帶領學生理清白骨精三戲,聊一聊,為什么不是白骨妖,而是白骨精?(越是精,越能體現孫悟空的身懷絕技)
2.正因為有了白骨精的“三戲”,所以就有了孫悟空三打。那么,這白骨精是怎么戲的呢?
(1)研討白骨精的“一戲”。
(出示語段)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柳眉積翠黛(dài),杏眼閃銀星,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zhuàn)林……
問:把自己變作“美貌”的村姑的原因?
美貌的外表下藏著的丑惡的內心,險惡至極。)
(2)研討白骨精的“二戲”“三戲”。
二戲:(出示語段)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手拄著彎頭竹杖,一步一聲地哭著走來。
問:第一戲中白骨精把自己偽裝得既漂亮又善良,那么這一次它又把自己偽裝成老婦人?
(假裝可憐,贏得唐僧這樣的人同情。)
三戲:出示以上句子,“手拄龍頭拐,身穿鶴氅輕。數珠掐在手,口誦南無經?!?/p>
問:這次為什么又變成了白發老公公呢?
(再次假裝可憐,贏得唐僧這樣的人同情。)
(3)白骨精戲三次的原因
(白骨精的狡猾,以及側面烘托出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白骨精戲了三次,足以證明其狡猾,卻都被孫悟空一一識別,從而孫悟空的“三打”(為下節課做鋪墊)
學生學習三戲后,將三戲串聯起來思考,知道白骨精這三戲還暗含玄機,環環相扣。這樣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有整體建構的學習能力,知道閱讀不僅只停留于只字片語,更應有整體感悟。
(二)遷移
一個“三”到多個“三”。其實課文中的“三”遠遠不止這一處,請你再讀讀課文,找一找其他地方的“三”。學生:唐僧三攔、孫悟空三次被責……其實《西游記》中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如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圣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戲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
這樣以“三”為切口,認識了白骨精善良外表下的狡詐陰險,但都被孫悟空一一識破,便認識了孫悟空火眼金睛;又以“三”為入口,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去尋找文章中更多的“三”,引領學生感受古典名著的敘事結構,進而走進原著,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通向古典文學的大門。
五、總結
只有當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閱讀,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筆者認為重視“方法”的學習引導,課內外學習的“結合”,是指導閱讀活動的關鍵,是成為學生形成閱讀整本書習慣的助推器。本文以“三戲”為切入點,通過一篇課文延伸到古典名著閱讀。那么,僅僅只有“三戲”這個切入點嗎?譬如還有“自相矛盾--豬八戒”“有趣有意的小妖名”等等,都可以是值得推敲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尋找一種途徑從一篇文章走進一部書,提高閱讀能力,并去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