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麗
經典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源遠流長,其知識之廣泛,包容之博厚,辭章之精華,內涵之豐富,是任何一個民族都難以望其項背的。解讀古詩詞,傳承古詩詞,也就意味著解讀和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這些語言文化的精髓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也就意味著在孩子心靈的田園里播下了一粒粒傳統文化的種子,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了中國靈魂、擁有了民族品格、擁有了伴隨終生的民族“精神護照”。
一、以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語言建構與應用的能力
語言是一種智慧的文化載體,凡是語言的表達都是一種智慧的展示。怎樣才能利用經典古詩詞激活孩子的語言智能,使其得到充分的發展呢?
(一)善用對背景的了解,促進學生語言組織能力
古詩詞是古代文人留給我們后人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載:“詩以言志。”所謂“志”,即指思想、志向、抱負。漢以后,“詩言志”逐漸發展為“詩言志,詩重情,情志并舉”。要想很好地體會古詩的意境或者詩人的情懷,必須要先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為此,在孩子們接觸到一首古詩的時候,筆者都會布置他們先去收集資料,了解詩人的個人經歷或風格,以及創作此詩歌的社會背景,以便在課上與大家交流,讓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得到很好的訓練。
(二)利用對詩意的理解,實現學生語言的個性化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從文本中得到的感受自然也就不會相同。詩人在創作古詩時,往往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際遇,因而不同的人解讀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感受。比如,對于“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句詩,有的孩子認為是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然聽到柴門外吠聲不止,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可有的孩子卻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賓至如歸”一般。年代已久遠,后人又如何考證且何必去糾結于詩人作詩時的真實想法呢?又如孩子們在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時,有的感悟到“英雄誓死殺敵的豪情壯志”,有的體會到“將士思念家人卻不得相見的無奈”,有的則感受到“邊塞生活的艱苦和悲涼”……凡此種種,何嘗不可?
二、以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
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語文也承擔著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任務。具備了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是讓學生終身受益的事情。
(一)走進經典,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往往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教師應調動學生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詩中的意境和文字的醇美。如教學《村居》一詩時,伴著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音樂,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構想幾個放學歸來的兒童,在春風中追逐,風箏在空中飄飄蕩蕩;花草茂盛,千里鶯啼,春風楊柳,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情景中身心舒暢、融情入景,自然體會到作者對鄉村的喜愛、贊美之情,也油然而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學習《小池》這首詩歌時,屏幕上出現一幅初夏的畫面:泉水悄然地流著,晴天風光柔和,濃密的樹陰倒映在水面,嫩綠的荷葉那尖尖的小角剛露出水面,可愛的蜻蜓立在荷葉尖上休息。利用多媒體再現這場景,調動學生的聽覺與視覺,把他們帶入清幽的小池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領略小池的靜美,進入到這境界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享受藝術的過程,也是領悟意境的過程。
(二)走進經典,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尚書.堯典》載:“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古詩的語言優美,講究平仄和押韻,極富音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含蓄、精練,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正因如此,古人留下來的經典詩歌都是非常適合進行朗誦訓練的。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去體會詩歌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從感性上、整體上去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意境。通過誦讀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迅速地在頭腦中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更好地形成語感,更好地感知詩人語言之神妙。筆者就經常鼓勵學生們搖頭晃腦地誦讀,打著節奏吟誦,手舞足蹈地唱誦……
三、以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中小學生的思想發展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師啟發誘導得好,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就發展得越好,對事物認識的能力就越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也就越強。
古詩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闊的空間,而多元化的積累則激活了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如果能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充分調動其想象和聯想能力,讓他們自由演繹,透過作品語言的表面含義,去領會作品的深層意味和審美情趣,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便能充分挖掘出學生創新的潛能,使其個性在唐風古雨中盡情沐浴,潛能在詩情畫意間從容釋放。
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讀懂作品的前提下,運用其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填補作品的空白,深入詩歌語言所構筑的美的境界,甚至對作品進行能動地發揮,去創造新的意境。例如,筆者在執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在學生課前搜集大量資料,堂上反復吟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詩中的“眾鳥”“孤云”“敬亭山”等意象,幻化成腦海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活動畫面。再請學生想象李白獨自坐在敬亭山,與其“相看兩不厭”時,會與敬亭山說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中那描寫的畫面,形式不限。結果有的孩子豪情滿懷地吟誦到:“世間萬物皆棄我,唯有敬亭來相伴。浮云流水都是空,孤芳自賞又怎樣?”有的孩子說道:“敬亭山啊敬亭山,只有你才是我唯一的知己啊!只有你才真正了解我的心情啊!”
此外,我們可以通過“詩配畫”“畫填詩”“續寫故事”“改寫古詩”等活動,讓孩子們根據詩歌的意境大膽創作,均能使其發散思維得到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