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應基
微課(Micro-lecture)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的簡單明確,能夠在短時間內,針對某個教學難點和知識技能進行教學。該教學形式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在課堂內、學生家中,甚至是隨時隨地進行,由于可以一對一進行,所以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放松,打開心門。教育部《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心育綱要”)中指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應以活動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包括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等。這些形式在當下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均有較突出運用,初中生在心理課能通過這些教學方式對心理課有全新認識,但學生對心理課堂的主題認識不夠深入,主要原因就包含學生對心理概念的認識不夠清晰。該文件還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學科化的傾向,避免將其作為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因此,微課就能成為初中生在心理課上或課后,提供心理概念和理論支持的好幫手。
一、微課及心理微課的理念背景
現在所說的微課程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國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認為建設微課程可以按照五個步驟:羅列核心概念、寫出15-30秒的總結、錄制1-3分鐘的視頻、設置課堂任務、將教學視頻和課堂任務上傳到課程管理系統。在我國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于2010年率先對微課程進行了解釋,微課程是指,根據新課程標準和課堂教學實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中所需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2013年2月,胡鐵生對微課程概念進行了修訂,認為微課程是一種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在線網絡視頻課程。微課既有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提煉和共享,又能保持教育資源的開放性,這種基于特定知識點的教學很符合學生認識的情境創設,能有效促進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
近幾年,我國對微課作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際教學效果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微課在心育課中的使用,收到了學生整體較好的反饋與評價。尤其是對于微課在知識點應用舉例環節的評價最高。因此,微課在初中心育教學的應用是有著實際效果的。
二、微課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微課具有以下特點:教學時間短,教學內容少,資源容量小,資源構成情景化,主題突出、內容具體,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反饋及時、針對性強。當前,我國的微課課程建設多集中在中小學,針對中小學進行的微課程資源開發已經取得一定成果,提出了明確的知道思想和中小學微課程的建設程序及標準。
三、微課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反思
1.整合心理微課資源,完善一定規模的心理微課線上平臺
微課和慕課(MOOC)均為數字資源,二者的核心要素都是微視頻,系列微課近似于慕課。在規模上,慕課規模大,微課規模較小。慕課作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現在已在全世界開展起來,并受到廣泛歡迎。而微課的規模還很小,目前為止僅在國內很熱,并且心理微課資源較分散,常見于優酷、愛奇藝等視頻網站,沒有統籌心理微課的線上平臺或者APP。即使是國內最早舉辦、最權威、參評人數最多的全國中小學微課征集評選網站“中國微課網”,也沒有心理微課的選項可供選擇。通過借鑒慕課的成功經驗,心理健康教育相關部門可增設關于心理微課的選項,或將前沿心育中小學、對心理微課有較深造詣的學校聯合起來,創建類似“中國大學慕課”APP,建立學科滲透心育微課資源庫。全國各省市舉辦的心理微課制作比賽的獲獎作品,也可以提交至相應線上平臺,進一步實現資源共享。
2.完善心理微課的評價體系
微課目前還沒有系統的評價功能,只在第三方視頻網站提供評論區。教學評價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發現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對這些不足進行改進,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微課跨學校、跨地域的評價,能真正體現“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優勢,讓全國各地的心理老師交流更緊密,使得心理老師的隊伍壯大,專業技能更強。通過開放學生評價端口,教師引導學生對微課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回答、交流、反思,再引導學生重新整合心理感悟,總結鞏固心理課的收獲。教師也可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提出教學中需改進之處,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從而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
3.加強家校合作,對初中生的微課學習進行引導和監督
筆者通過本校親子問題心理輔導以及與臨床心理醫生在心理咨詢的經驗分享中,發現初中生是青春期叛逆最為顯著的學段,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初中學齡段的學生最叛逆、最難管教。初中生更容易出現在家自主學習微課的過程中,做與學習微課無關的事,如上網、玩游戲等,這偏離了微課本身的功能,還容易導致親子關系出現難以調和的矛盾。所以,加強家校合作尤其重要,在心理微課的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家長的參與,有利于親子間溝通,讓父母更關注孩子的心理感想、心理變化以及幫助孩子激發自我調節的潛能,促進初中生更順利地渡過青春期。通過調查研究對比發現:通過課堂過程中插入微課,比個體觀看微課,效果更好。故心理教師可將心理微課多用在心育課堂上,如此,校方可獲得家長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總之,微課順應了當下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將微課運用于初中心育課堂,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提升心理老師的專業技能,還能讓學生帶動家長一起關注心理微課,讓家長和孩子共同關注心理健康。同時也得整合心理微課資源,完善其評價體系和線上平臺,重視家校合作的力量,從而真正提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