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娟
剛走上三尺講臺時,我被一位老教師的冷笑話戳痛了笑點,說:有一位四年級的老師晚上做夢,夢見一個鬼在使勁的追他,他不停地跑呀跑呀,心里又機又怕,眼看這個鬼馬上要追上他了,情急之下他隨手抄起桌上的一摞有待批改的學生作文向鬼扔去,鬼立馬消失的無影無蹤了。我問他鬼為什么立馬消失了?他淡淡的說了句“被作文嚇得唄”??磥怼白魑摹币恢笔切W師生的一個“痛點”。學生怕寫,老師怕批,“作文”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曾經聽過劉榮華老師《小學語文“四步作文互批修改法”》的教學和實證研究,讓我眼前一亮,原來小學語文的作文還可以這樣讓“小老師”批改,而且這些“小老師”批改的有理有據、頭頭是道。在孩子們樂在其中盡情享受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老師們在課后默默鉆研的身影。一張張目標明確、難易有度、層層遞進的“互評條”,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修改符號,一顆顆滿含鼓勵的小星星,都足以證明她們的教學是真正的在為孩子們的語文核心素養打基礎。翻開孩子們的作文本,字里行間都是孩子們對同伴的精準評價和中肯的建議。正像劉老師所說的那樣:孩子們之間的話語評價能更好的起到溝通和互補的作用,他們之間的交流與評價能更好的被同伴理解和接收,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們的鑒賞和語言表達能力,我們何樂而不為呢?是啊,“四步作文互批修改法”真是語文老師們作文教學中的一劑對癥兼治的“良藥”啊!它既把語文老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救出來,也給了語文老師更大的習作及批改教學的研究空間,最重要的是他讓孩子們的鑒賞能力、分析能力、語言的組織和表達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很大的提升。相信劉老師為我們點燃的這條習作及批改教學中的導火線,能讓我們在自己的作文教學中噴發出更耀眼的火花。
語文是一種詩性的光輝,一種厚重的關愛,一種浪漫的情懷,更是一種崇高的靈魂。是一種靈性,一種尊重,一種人格,一種精神。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我以韻律優美的“古詩”為引線,帶領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不斷發現和品析。引申到作者獨自看雪的心情和意境,從而體味“古文”的語言魅力。隨著層層遞進,用文中“字”,解作者“情”的靈活方法,將作者的“癡”深深地植入到學生心中。詩意的課是一種美的享受,富有詩意的語言,感染著全場師生,沒有逐句的肢解式體會,孩子們卻將幾個片段讀出了深切的感悟;沒有空洞的概念,孩子們卻深深地品味了“癡”的意境和情感。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這“語文味”是瑯瑯的書聲,是對字詞句篇的深入揣摩,是自我的真情投入,是引經據典的旁征博引。
有“語文味”的課讓我們流連忘返,而我又一次腳踏實地、身置其中的體驗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語文課堂。我在執教《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出發點,課堂把控自如,切入點準確而精小,把誦、吟、唱和寫有機的融入其中,讓古詩教學生動而有趣,鮮活而豐滿。情境的創設恰當適時,韻律的品味悠長而綿延,使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在“讀、誦、品”中愛上古詩,愛上詩意的語文課堂。
語文課要關注語言文字,要通過嚼詞析句,品出語文味。重視語言文字的賞析,引入語文課堂的源頭活水,對培養學生錘煉語言的良好習慣,增強教學境界的藝術美,濃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極為有利。我愿意帶上淡淡的書香走進我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