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夢莉
一、大班幼兒自主梳發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別是幼兒園大班的小女生,大部分都留起了長發,家長每天早晨都會給小女生們梳漂亮的頭發來幼兒園,但是在幼兒園午休起床后,為班級里的小女生梳發就給老師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每到午睡起床后,小女生都會站成長長的一隊等待教師為其梳發,教師既要為小女生梳發,又要關注小男生的動態,注意力過于分散,會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其次,等待的小女生會產生消極等待情緒。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導(試行)》指出:“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幼兒一日活動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集體行動和過渡環節,減少和消除消極等待現象”。
那怎樣才能將這一環節縮短時間,并為之有效的利用起來,我們對此進行了討論與研究,經過探討,也根據大班幼兒小女生的年齡特點,嘗試進行大班幼兒自主梳發,這樣不僅從可以節省不必要浪費的時間,又可以開展其他更有效的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培養5-6歲的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愿意學”。提高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意識。
二、大班幼兒自主梳發環節的組織和實施的優化策略
(一)激發興趣——觀看梳發視頻、圖片
利用多媒體的介入,從網上查找一些關于梳發、編發的視頻、圖片,讓幼兒觀看,激發幼兒的興趣。幼兒從視頻、圖片中發現原來梳發還有這么多的花樣,增加他們的興趣,從而想要嘗試自主梳發。
(二)交流討論——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
觀看完視頻后,組織班級里的小女生進行討論交流,談一談觀看視頻后的想法,并鼓勵想要嘗試自主梳發的建議,從而進一步說一說想要自己梳發需要什么工具?(如鏡子、梳子、頭繩)
(三)講解示范——教師演示如何“扎馬尾”
根據大班小女生的前期經驗以及已掌握的能力分析,先從“扎馬尾”學起。教師邀請一名小朋友,其他小朋友圍成半圓或圍坐一起,觀看教師的梳發示范,并分步驟做詳細講解。首先將梳子從上到下將頭發梳順,然后用梳子將頭發聚攏在一起,另一只手拿起頭繩,將頭發從頭繩穿過,將頭繩繞一圈,再次穿過頭發,再繞一圈直到頭繩繞緊。
(四)互相梳發——小試牛刀,增加樂趣
幼兒感知梳發的基本技巧后,先嘗試與同伴之間互相梳發,你給我梳,我給你梳,在互相梳發過程中,掌握了梳發的技巧,增強動手能力,幼兒逐漸具備自主生活的一項技能,另外,在相互梳發活動中,幼兒增加了樂趣,同時互相建立信任,增進了友誼,也讓自己從中體會到成就感,激發幼兒參與其他“一日生活”的其他環節。
(五)營造氛圍——家長參與,助力提升
家長的支持與參與必不可少。幼兒回到家中可以自己對著鏡子進行練習,家長在旁指導,也可以給自己的媽媽梳頭,增進親子關系。很多家長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啟發、引導幼兒,并且家長參與的優勢就是可以以采取一對一的形式,更加方便、易學、易掌握。
(六)提煉總結——形成梳發兒歌,增加趣味
學習梳發兒歌,生動活潑,朗朗上口,將枯燥的梳頭變的更有趣味性。《梳發歌》“梳頭發呀好處多,小朋友們要記牢,先從發根往下梳,再由前邊往后數。左手握發右手梳,兩手配合技巧足。一下兩下三四下,梳頭一點不困難。勤梳頭發健康有,干凈整潔精神足。”
(七)熟能生巧——區域活動中的趣味編織
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毛線及彩色的繩子,讓幼兒利用有趣的方式練習,并給與幼兒自由探索的空間,任意編織并及時鼓勵,很多編繩的花樣都是幼兒自己探索出來,或在教師的參與中生成的,孩子們就是在這樣玩的過程中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八)實踐出真知——實施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在開展大班幼兒自主梳發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我們預想不到的問題,但就是因為出現了問題,才會使我們去面對并解決,從而更加優化我們的策略。例如頭發扎起但是不整齊,存在頭發打結、亂序的問題。
解決辦法:梳理要點,告訴幼兒,扎之前要將頭發用梳子梳順,遇到梳不開的地方,抓住中間部位,另一只手用梳子梳下面雜亂的部分,并且在扎的過程中,要握緊頭發,按照一個方向將頭發旋轉至頭繩內。頭發扎完后,用手再做適度修正。
綜上所述,在大班幼兒自主梳發環節的組織與實施中,我們采取了階梯式的練習方法,很多幼兒經歷了由量到質的變化,從不會到會。教師帶領著幼兒一點一滴的練習,從最基本的梳順頭發開始,到嘗試扎起,并且在這期間為不同的幼兒制定不同的目標,根據他們的進步再不斷增加難度。追隨幼兒興趣并提供支持的幫助下這些優化策略會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組織與實施。
對于幼兒園自主梳發環節的重視與改變,是一個師幼共同學習、共同探索、共同改變、共同適應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師不僅要依據實際情況,不斷反思和總結,更要做幼兒的觀察者與支持者,選擇適宜幼兒發展的策略,讓梳發環節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