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航
通過氣息這個動力,振動聲帶,從而發出聲音。運用科學的方法控制氣息及各個發聲器官及正確的運用共鳴腔,從而發出美妙自然的樂音。這樣的聲音才是聲樂所要的聲音。如何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達到較好的歌唱呢?本人將多年的教學心得與大家共享和交流。
第一,要明確聲樂中的的放松與打開的關系聲樂是一種抽象藝術,是運用感覺來歌唱的,而每個人的感覺卻是不同的。從放松喉嚨這一點來說,我們經常說放松但是不知道怎樣放松,如果說歌唱時感覺聲帶不是長在喉部而是長在胸前,并且歌唱聲音就從胸前發出,這樣喉嚨就放松啦。在客觀上聲帶就是長在喉嚨里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著聲帶長在喉部,那么在歌唱時
就造成把力量放在喉嚨上,這樣只能是越唱喉嚨用的力量越大,聲音就會出現緊、擠、卡的現象,喉嚨是得不到放松的。相反的,歌唱時想著聲帶長在胸口,就會把注力點集中在那,喉嚨就放松啦,歌唱的管道就通暢了,流暢的聲音自然就會出來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提出用打哈欠的感覺來放松喉嚨,這樣的感覺方法也是對的。我們在困倦時都會打哈欠,這是自然的生理過程,這種感覺看似很好找,但是在教學中對于剛剛接觸聲樂的學生,告訴他用打哈欠的感覺放松打開喉嚨,會造成他們由于記不住這種吸著的感覺而使勁地張喉撐喉,使喉嚨被動撐開,反而造成發聲時緊、擠、卡、壓、的毛病。我認為對于剛剛接觸聲樂的學生用感覺聲帶長在胸前處得方法比較穩妥,這樣會把力量用在胸腔而不是喉部。找到這種放松的感覺之后,再想著打開就會好很多。歌唱是要發出聲音讓人們聽到,喉嚨好比是房間的門,讓聲音從門里傳到門外去,這就需要我們把門(喉嚨)打開。正常人人在通過門的時候都不會去碰門框子,同樣聲音在通過喉嚨的時候也不能碰著喉壁。否則聲音就會出現擠、卡、緊的現象。喉嚨的打開前提就是喉嚨必須放松,也就是先讓學生找到聲帶在胸前第二紐扣處的感覺,在這種感覺的基礎上將喉嚨像打哈欠一樣吸開,并在所有的歌唱過程中保持住這種狀態,這樣的喉嚨是自然放松打開的。
第二,正確理解聲音的高位置與深氣息的低位置的相對辯證統一關系什么是高位置的聲音?高位置聲音不是指哪個部位或者是哪個高音嗎,它是共鳴腔體的通道。高并不是聲線的高低,不是指音域寬窄。而是歌唱時,聲音在歌唱通道所經過的最遠的腔體點。這個腔體點就是頭腔向上垂直打開的的支點。我們可以用打哈欠的感覺來找到這個支點。打哈欠時,在上顎中間的位置都有一種涼嗖嗖的感覺,那個位置就是我們要找的垂直支點。在歌唱時無論多低多高的音都要感覺碰到這個位置上拋出去,才能達到高位置的演唱效果。這個點貫穿整個歌唱過程始終。只要歌唱,這個通道就要立在那個位置上。聲音經過放松打開的喉嚨送達到頭腔的高位置并拋出去,發出的聲音才能松弛、圓潤、明亮、自如、流暢。“高位置”不是單指高音的高位置,而是泛指每一個音的高位置,它是一種正確的歌唱狀態。支持高位置的聲音的動力是什么呢?是歌唱的氣息。“高位置”固然重要, 但一味地追求“高位置”而忽視歌唱的基礎———呼吸,是不正確的。氣息好比是大樹的根,“高位置”好比是樹冠。樹冠要想向上長得繁茂,樹根必須向下向泥土中伸長。樹根不發達,樹冠也不可能茂盛,也就是說歌唱的高位置必需由氣息作為支點,聲音在立起的腔體通道中上下拉開,氣息下的來聲音的位置才能高的上去。“高位置”與“深氣息”這一上一下的要求看似矛盾,其實是辯證統一的整體,沒有“深氣息”就沒有“高位置”,沒有高位置則說明氣息不深。高位置的效果是用深氣息的感覺把腔體打開后形成的好的共鳴效果。片面地強調高位置,忽視深氣息會使聲音狀況失調,聲音容易出現緊、尖、虛的現象,而片面地要求深氣息不追求高位置,那么歌唱水平很難提高。所以兩者不可顧此失彼,必須全面顧及辯證統一。
第三,準確了解學生特點,靈活多樣、因材施教。
高中學生有以下幾個特點:一類是僅通過講解示范、啟發引導,就能領悟到聲樂發聲方法、唱好作品的學生,并且他們的演唱很有激情和表現力,聲音也圓潤、豐滿、流暢、動聽。他們善于與老師配合溝通,學習熱情高、求知欲望強,課下完成作業質量高。另一類學生,教
師雖然運用同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他卻不能馬上領悟到教師的教學意圖和目的,反應不敏感、情緒不積極。自然,他們的聲音也就打不開,更談不上悅耳動聽了。對待這類學生,教師要有耐心,多講解、示范、引導。通過形象的啟發和引導,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還有一種學生,他們聲音造作蒼白,情感表達僵硬、聲音氣息不流暢貫通,但他們學習熱情很高、上進心很強,很想表現自己,對待他們在教學時要多鼓勵,不批評,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他們知道:無論多么高超歌唱技法,都是為了正確的表達感情,都要用心來歌唱的理念。高中生的年齡在十六七歲左右,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心理和生理都非常稚嫩且天性靈活好動。要在這個年齡段快速建立聲樂的發聲腔體,訓練出良好的歌唱能力不是一件易事。首先用“鼓勵”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熱情,大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然后以“真”聲掛“假”聲到“混聲”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使學生找到深呼吸及頭腔位置,并運用閉口音開著唱的方法幫學生找到腔體擴張的感覺,找到聲音的高位置,進而達到完整歌唱的效果。聲樂課的教學在一定層面上是一門抽象的藝術,需要把很多方面辯證統一起來,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探索出更高的教學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