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庭 沈瑞林 邵 歡 謝亞娟 盛 濤 宋寶林 赫艷梅 朱欣偉
腎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疾病。體外沖擊波碎石(ESWL)是一種簡便、安全、非侵入性的治療上尿路結石的方法,常用于治療<2cm的非復雜性腎結石。但有研究顯示,由于結石成分不同,其硬度也不盡相同,ESWL對部分腎結石碎石效果不甚理想[1]。本研究設定三組不同CT值的腎結石,觀察采用ESWL的治療效果及參數,探討CT值作為評估ESWL碎石效果的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單發腎結石患者90例,均行CT平掃獲得CT值,按CT值大小分為觀察 1組(CT值<700HU)、觀察 2組(700HU≤CT值≤1000HU)、觀察 3組(CT值>1000HU)三組,每組30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納入標準 (1)經泌尿系B超、腹部X線平片(KUB)、CT 平掃確診為腎結石;(2) 直徑 1~2cm;(3)X線陽性結石。
1.3 排除標準 (1)多發結石;(2)直徑>2cm;(3)既往有腎或輸尿管手術史;(4)輸尿管有先天性畸形或狹窄者;(5)伴有明顯尿路感染;(6)嚴重腎功能不全或腎衰竭;(7)出血性疾病;(8)嚴重心、肺疾病;(9)嚴重肥胖;(10)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三組ESWL均門診治療,由同一名經驗豐富的課題組醫師操作并記錄相關數據。ESWL治療設備為CS2012A-3型體外沖擊波碎石機(蘇州錫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X線下定位,每個結石沖擊1000~3000次,工作電壓為8~14KV,時間為25~60min。三組患者碎石后2周均復查KUB或B超,如未見結石殘留或殘留結石<4mm,則結束治療。
2.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三組腎結石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觀察1組男14例,女 16例;年齡 18~65歲,平均(40.5±4.8)歲;結石直徑 1.0~1.8cm,平均(1.6±0.4)cm;病程 5天~10個月,平均(5.9±1.7)個月。觀察 2組男17例,女 13例;年齡 25~60 歲,平均(39.2±5.2)歲;結石直徑 1.1~1.9cm,平均(1.5±0.2)cm;病程 7 天~13個月,平均(6.5±1.1)個月。觀察 3組男 19例,女 11例;年齡22~71 歲,平均(41.3±4.4)歲;結石直徑 1.2~2.0cm,平均(1.6±0.3)cm;病程 10天~14個月,平均(6.2±1.5)個月。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2 三組腎結石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1組治愈22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67%;觀察2組治愈22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對碎石后結石無變化或殘留結石≥4mm的患者予重復ESWL,每次間隔2周,如予ESWL 3次后仍有直徑>4mm的殘留結石,則認為治療失敗,可輔助輸尿管軟鏡碎石術(RIRS)。所有患者行ESWL后需大量飲水,使每日尿量>2000mL。排石過程中如發生腎絞痛者,給予非甾體類藥物口服止痛治療;并發尿路感染者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
2.2 觀察指標 記錄三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平均沖擊次數、平均碎石時間。
2.3 療效標準 參照《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2014版》擬定[2]。治愈:患者癥狀、體征消失,KUB或B超檢查示結石影像消失,結石完全排出;有效:癥狀、體征較前改善,KUB或B超檢查示結石體積縮小,有部分結石排出;無效:癥狀、體征無顯著改善,KUB或B超檢查示結石無變化,無結石排出。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93.33%;觀察3組治愈12例,有效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00%。觀察1組、觀察2組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觀察3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1組與觀察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3 三組腎結石患者平均治療次數、平均沖擊次數、平均碎石時間比較 觀察1組患者中,25例為1次碎石,4例為2次碎石,1例為3次碎石。觀察2組30例中,19例為1次碎石,7例為2次碎石,4例為3次碎石。觀察3組患者中,8例為1次碎石,10例為2次碎石,12例為3次碎石。三組平均治療次數、平均沖擊次數、平均碎石時間比較,觀察1組<觀察2組<觀察3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腎結石患者ESWL治療次數、平均沖擊次數、平均碎石時間比較(x±s)
3.4 不良反應 三組患者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觀察3組1例患者有少量腎周血腫行保守治療后痊愈;觀察2組和觀察3組各1例患者術后發熱,經抗感染輸液對癥處理后,體溫降至正常。
有證據表明,ESWL受結石成分的影響較大,草酸鈣和磷酸鈣結石的硬度高,粉碎成功率低于硬度較低的磷酸鎂銨和尿酸結石[3]。
不同成分的結石擁有不同的密度,因而在進行CT掃描時,其X線的衰減程度亦不同,在成像時就會得到不同的CT值。Dretler等[4]檢測各類泌尿系結石,結果顯示CT值從高到低依次為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胱胺酸結石、感染石和尿酸結石。黃鶴鳴等[5]報道,草酸鈣結石的CT值為990~1291HU,磷酸鈣結石為925~1146HU,胱氨酸結石為708~899HU,磷酸銨鎂結石為553~625HU,尿酸結石為369~483HU,它們之間的CT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故提出CT值能預測泌尿系結石的主要成分。不同成分的結石相對的硬度與易碎性不同,El-Assmy等[6]、王進峰等[7]研究發現,泌尿系結石的CT值與硬度呈正相關,與易碎性呈反相關,高CT值的草酸鈣結石、磷酸鈣結石需要的ESWL次數更多,而低CT值的磷酸銨鎂和尿酸結石只需更少次數。綜上所述,泌尿系結石的成分、硬度與CT值存在密切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1組與觀察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均顯著高于觀察3組(P<0.05),提示 CT值<1000HU 的腎結石行ESWL能獲得更好的碎石效果,當CT值>1000HU時ESWL失敗的可能性更大,與Ouzaid等[8]研究結論相似。平均治療次數、平均沖擊次數、平均碎石時間均為觀察1組<觀察2組<觀察3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結石CT值越低,需要的治療次數、沖擊波次數更少,碎石時間更短,進一步佐證CT值低的結石越易粉碎,采用ESWL的效果越好。本研究表明,治療前采用CT值來評估ESWL碎石效果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可以初步判定哪些結石適合ESWL。隨著泌尿外科腔內手術的發展,對于2cm內的腎結石首選ESWL還是腔內手術,目前還有爭議。筆者認為對于高CT值(>1000HU)的腎結石,由于ESWL有效率低,建議選擇清石率更高的方式如RIRS,可能更有益患者。而本研究中也有部分患者因ESWL失敗而輔助RIRS,表明ESWL和RIRS有一定的互補作用。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納入樣本標準單一,缺乏復雜性和多樣性,故此結論有待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