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的帝 張建綱 高東輝 羅嘯 謝楠
展會是紡織企業開拓市場的重要窗口,越來越多的紡織企業通過展會展示新產品和創新理念。作為企業呈現創新成果的重要舞臺,展會同時也是知識產權風險的集中爆發地。紡織行業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涉及專利、商標和版權,還包括商業秘密、展臺設計、標志、圖樣等。近幾年,國內外紡織行業展會中的知識產權糾紛層出不窮,根據對紡織行業所做的知識產權相關問題調查顯示,超過60%的紡織企業參展時消極對待知識產權糾紛,在遇到相關問題時,缺乏有效應對策略。
紡織行業展會的侵權事件具有哪些特點?企業如何加強展會上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些問題應當引起企業的重視。
隨著紡織市場的全球一體化、國內外紡織行業展會的日益增多,我國紡織企業在展會中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逐漸增加。從1997年開始,紡織貿促會在面料展和家紡展的招展說明書和參展合同中就列入了知識產權保護條款。條款對參展方在知識產權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明確規定。2005年,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制定了《展覽會知識產權規則》,使展覽會期間開展的知識產權工作做到有據可依,同時還制定了《展覽會知識產權投訴程序》等相關文件。此外,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也將知識產權保護列為展會的一項常規、重點工作。歷屆紡機展中,主辦方都設有知識產權辦公室,指派專業人員現場辦公,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展會上的知識產權成果。
然而,當前我國紡織企業在展會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仍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尚有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本身具有開展時間短、取證復雜、保護方式復雜、保護手段技術性較強等特點。而在紡織行業展會中,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較廣,包括機械設計制造、面料研發、花型設計、品牌名稱、標志、展臺設計、廣告手冊、廣告創意、宣傳標語等;另一方面,紡織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普遍來源于產品創新、圖案設計和品牌影響力,與化工、電子等其它行業相比,科技含量相對不高,因此侵犯知識產權的成本也較低,這也給一些中小企業依靠侵權和盜版獲取利潤創造了便利條件。這些特點使紡織行業展會的知識產權保護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復雜性,造成我國紡織行業會展中知識產權問題頻發,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步伐。
根據對紡織行業所做的知識產權相關問題調查顯示,超過60%的紡織企業通常消極對待知識產權糾紛,在參展前忽略知識產權風險管控的重要性,在展會期間遇到知識產權糾紛時,缺乏有效應對策略,處于被動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紡織企業在高新技術產品領域缺少自主知識產權,這也進一步造成了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不強,對知識產權風險防控缺乏重視。
我國現行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沒有明確展會主辦方和組織者對展會期間參展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這導致一些展會組織者,為了節省成本,忽視招展工作中對參展商的知識產權審核,也沒有健全的會展知識產權監督和管理制度,對參展方的知識產權情況審查和監督缺位。
而在展會期間出現知識產權侵權情況時,展會組織者卻沒有相應法律授予的處罰權。這種情形一方面使得展會組織者只能被動應對侵權糾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部分不良企業的違法成本,使其侵權違法行為不能被及時有效處罰。
我國現行的國家層面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2006年頒布實施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首次以規章的形式對展會知識產權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但隨著展會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該《辦法》逐漸顯現出不足之處。
首先,《辦法》存在不確定性。對于展會中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設立條件,《辦法》中僅規定展會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的情況下,展會組織者應當設立投訴機構,并由當地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派員參加。該項規定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對于設立投訴機構的條件規定不明確,缺乏嚴格的操作依據;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參與處于被動地位,在展會未設立投訴機構的情況下無法直接參與展會知識產權管理。這也造成了展會知識產權管理實踐中,主辦方、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缺乏聯動協作的銜接機制,展會知識產權管理主體缺失。
另外,《辦法》是面向整體會展行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缺乏針對紡織行業的相關條款。目前也尚無具有國家層面法律效力的有關紡織行業會展知識產權管理的制度規范。這些因素加大了紡織行業展會知識產權保護的難度。
我國每年有幾萬家企業參加各種境外產品展會,足跡遍布全世界60 多個國家。在各種國際展會上,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不斷出現。
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是全球知名的展會舉辦地。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14~2016年,當地法院頒發臨時限制令的案件共計44 起,其中有16 起與展會相關。在這16 起案件中,有11起涉及專利侵權。在16 起展會相關案件中,7 起案件的單獨被告是中國企業,在5 起案件中的聯合被告有中國企業。換句話說,在這些展會的限制令對象中,中國企業占了3/4。
對出國參展過程中的知識產權風險意識不強,不熟悉國外相關法律制度是造成我國企業在國外展會上知識產權糾紛頻發的主要原因。而企業在出國參展前進行海外預警分析,能有效降低在展會中產生的侵權風險。2007年,在慕尼黑國際紡織機械展上,中國參展商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遭到日本參展商島精公司的投訴,島精還申請了法院的強制執行令對慈星進行查封。但慈星早有準備,不僅及時證明了對新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還根據相關規定對島精公司進行了索賠。
《紡織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紡織企業應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對中國紡織工業實現產業升級和價值鏈提升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企業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細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環節。展會是紡織企業宣傳品牌形象,開拓市場的重要舞臺。加強展會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有利于企業維護知識產權利益,也有利于通過知識產權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知識產權效益的最大化。
紡織企業在展會中的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應該延伸至企業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即完善企業內部的知識產權管理流程,從源頭上降低知識產權風險。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3年提出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對企業在日常管理、研發、生產、銷售和保密等環節作出明確的規定。
根據《規范》要求:企業在日常管理中的知識產權管理包括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信息資源等方面;在研究開發階段包括對該領域的知識產權信息進行檢索,對項目的技術發展狀況、知識產權狀況和競爭對手狀況等進行分析,并制定知識產權規劃。同時對研究開發過程中形成的記錄進行有效管理;在生產階段對委托加工、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等業務的合同中明確知識產權權屬、許可使用范圍、侵權責任承擔等,必要時,應要求供方提供知識產權許可證明;在產品銷售前,應對產品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狀況進行全面審查和分析,制定知識產權保護和風險規避方案。《規范》也特別指出,企業應當在產品宣傳、銷售、會展等商業活動前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或風險規避方案。
因此,企業應當積極貫徹《規范》要求,提高企業知識產權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根本上降低知識產權風險,為企業實施展會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提供規范依據。
紡織企業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方案應該包括參展前、參展中和參展后3個部分。
參展前的準備工作包括:聯系展會主辦方,了解會展規則及展會設立的知識產權糾紛程序;對參展產品及相關技術進行知識產權風險排查,尤其是面向參展競爭對手的侵權比對分析;充分準備參展產品的知識產權權屬證明文件,在發生知識產權糾紛時能夠及時舉證。
參展中,企業既要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注意收集競爭對手的信息。主要工作包括廣泛收集競爭對手的新產品資料及侵權證據;加強技術秘密保護,避免展品泄露過多技術細節,對宣傳資料、產品手冊進行保密審核;加強電子設備管理,如:手機、電腦及其它數據存儲設備,避免司法行政機構執法中查封這些設備時導致企業技術秘密外泄。
參展后,企業應及時總結:一是對展會中收集到的產品和技術資料進行分析,判斷是否侵犯我方知識產權;二是對展會知識產權保護進行經驗總結,持續完善展會知識產權保護方案。
紡織企業在展會中的知識產權風險既包括企業自身知識產權受到侵害的情形,也包括企業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情形。這兩種類型的知識產權風險的應對策略既有一定聯系,也有一定區別。因此,企業應該以現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制度為基礎,以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流程為保障,建立維權與侵權的雙軌制風險防控策略。
在維護自身知識產權權益方面,重點在于完善企業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及時將企業創新成果通過法律形式予以確權。在展會中發現侵權行為時,及時獲取相關證據,有效地利用法律法規制度予以維權,打擊侵權行為。
在降低侵犯他人知識產權風險方面,重點在于加強知識產權風險預警分析,加強競爭對手監控,定期進行市場調研,通過參展之前的準備工作將侵權風險降到最低。在展會中面臨侵權指控時能夠冷靜應對,充分地證明自己擁有的知識產權,從多角度列舉不侵權的證據,熟練運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制度。通過高效有力的應對措施,使企業在展會中受到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
首先,企業應重視海外專利布局。專利權保護具有地域性,在一國獲得的專利權,其保護范圍也僅限于該國。因此,企業應及時在目標國家進行專利布局,這樣在出國參展時才能得到該國專利的保護,從而降低在展會中產生的侵權風險。
其次,企業應在出國參展前進行海外預警分析。針對企業在參展目標國的重點競爭產品和競爭對手進行調研,對目標國專利信息進行分析,篩查高風險專利。使企業對參展產品在目標國的專利侵權風險有提前的掌握,以便制訂適當的應對策略。
最后,企業應熟悉對參展目標國的專利制度。以美國和歐盟為例,美國展會中涉及知識產權司法及行政措施主要包括海關審查、臨時禁令和初步禁令;德國展會中常見的知識產權司法及行政措施包括海關審查、警告函、臨時禁令和起訴書。企業出國參展前應熟悉相關知識產權司法及行政措施的運用和應對策略。比如,在參展之前及時向參展地的管轄法院提交保護函,這是應對可能發生的臨時禁令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