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莉
摘要:“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信息化建設,深化國庫集中收付改革,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體制。同時要求,強化財政監督管理,完善覆蓋所有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機制,做到事前審核、事中監控和事后檢查的有機結合。這一趨勢為支付電子化管理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全面提升國庫信息管理系統安全性,實現所有財政收付數據網絡自動化傳輸,實現財政資金支付電子化管理。因此,大力推進財政資金支付電子化管理已成為地方財政信息化建設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基層財政;電子支付;改革問題建議
一、基層財政國庫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現狀
按照省統一部署,縣級財政部門于2005年陸續啟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省、市、縣、鄉各級財政自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和統一的預算執行管理信息系統。同時,在其基礎上又完成了部門預算改革、公務卡改革、政府采購改革、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改革、鄉鎮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近幾年,伴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生支出、扶貧支出、重點項目支出等支出不斷加大,納入財政預算執行管理信息系統的資金規模也隨之增大。因此,對財政資金支付的高效性、安全性管理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基層財政部門按照上級財政構建的集中支付大框架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又相繼引入了CA身份認證制度,扶貧資金動態監控,鄉鎮財政直接支付半電子化等,整合了部分系統服務器資源,降低了財政資金支付的風險性,提高了財政資金支付效率。
二、國庫集中支付模式存在問題
(一)紙質憑證傳遞成本高、效率低、風險大。一是當前國庫集中支付業務主要依靠紙質憑證銜接各個業務管理環節,隨著財政資金支付總量的增長,整個清算流程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特別是大部分鄉鎮離縣城路途較遠,往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行政運行成本;二是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經常因制度執行不到位和信息不對稱,紙質憑證傳遞給違規使用財政資金以可乘之機。近幾年發生的財政資金安全案件,大都與偽造紙質憑證和公章有關,而且偽造手段高明。這些案件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當前支付管理模式存在安全隱患,不能滿足當前信息化管理背景下對資金安全方面的要求。
(二)降低了三方對賬及清算效率。目前三方對賬主要通過人工勾兌,票據多,業務量大,程序重復繁瑣且容易出錯。人行、代理銀行、國庫清算的劃款憑證需要每日在16:30點之前送達人民銀行,人民銀行支付系統17:00截止前進行清算。代理銀行的劃款憑證需要財政核對匯總簽章,人民銀行也需要核對額度信息,同時三方之間的票據也需要人工傳遞,每日要留出時間傳遞單據、核對信息和進行清算,從而導致代理銀行對每日的支付業務辦理時間有所限制,一般每日只能在十二點或兩點之前去代理銀行辦理支付業務。
(三)票據及原始憑證管理存在安全隱患。當前支付模式下紙質票據以及紙質憑證主要使用人工簽章及傳遞,原始憑證和資料經支付機構審核后也全部退還給預算單位,缺少痕跡化管理,由于改革后預算單位新招錄會計水平參差不齊,對內控重要性認知不夠,執行也不到位,容易出現一些管理漏洞。
(四)電子化檔案管理水平低,安全性差。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大多業務從線上運行,因此,按照信息化管理統一要求,基層財政部門也設置信息管理中心,配備專人負責。但由于大部分縣區領導對財政信息化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基層財政部門缺乏專業的、高素質的電子化檔案管理人才,不利于電子化檔案的收集、整理、匯總、查閱。
(五)財務人員對財政信息化建設認知不夠,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伴隨集中支付的不斷改革,各單位財務人員變更頻繁,部分單位甚至不是專業會計人員來從事財務工作,造成對會計相關政策和操作流程不熟悉,影響支付電子化整體進程。
三、改革背景下支付電子化的建議與措施
在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基層財政部門要加快推進財政與代理銀行、人民銀行、預算單位間支付與信息交換的網絡化、電子化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加強制度建設,改進并完善業務操作流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可行性強的電子化支付實施方案和業務管理制度,例如電子化印章管理,電子化管理系統建設、電子化接口規范等等一系列配套規章和制度;其次要重新梳理支付業務流程,通過嵌入電子化支付管理模塊和不相容崗位授權,將原來相對獨立分散的內部控制,依靠固化的流程、規則及信息安全技術串聯成一套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內控流程,確保任何角色都無法單獨完成財政資金支付交易,最大限度的堵塞了財政資金管理漏洞,加強了廉政風險點防控建設。
(二)取消紙質憑證流轉,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實施電子化支付后,不需要專門印制紙質憑證,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預算單位只需通過預算執行系統發送電子數據就可以進行資金轉賬及清算,一筆業務從錄入到支付成功僅需要大約5分鐘時間,極大縮短了支付周期,人行、代理銀行、國庫之間也不再需要進行電子信息與紙質單據的人工核對。預算單位可以不受才能在工作日全天候進行線上業務辦理,才能真正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財政資金運行效率。
(三)要建立以電子憑證庫為核心的財政國庫電子支付支撐系統。以取消紙制憑證單據為切入點,實現全流程電子憑證管理,目前財政直接支付原始憑證審核主要通過柜面審核,若僅僅實現支付的電子化,不能實現原始憑證附件上傳,是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流程電子化,因此,必須同步加快原始憑證附件上傳模塊的開發與應用,實現憑證實時審核、實時支付。隨著支付電子化管理的實施,任何人尤其業務干部基本上沒有條件違規撥付資金;即使出現違規情況,信息系統也會及時發現;原始憑證可隨系統永久保留,真正做到有據可查,且可預防人為修改、更換原始憑證的可能性,從而從整體上筑牢財政資金安全防線。
(四)要不斷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提升國庫管理水平。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現代信息技術和傳統會計模式相融合的產物,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可以有效發揮國庫集中支付的制度的優勢。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可以有效解決“集中化管理”所帶來的“效率”和“區域”的限制;極大程度上實現人工核算到會計電算化核算的轉變;有效消除了財政、人行、代理銀行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實現信息共享;從根本上解決了鄉鎮銀行網點少、清算時間受限等制約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瓶頸。從整體上提升國庫管理水平。
(五)要不斷修訂和完善電子化檔案管理辦法。各地基層財政部門在信息化建設中雖然也進行了不斷的創新與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隨著會計制度的不斷改革及電子化進程的加快,會計信息化水平也不斷提高,這就對會計檔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不斷修訂和完善電子化檔案管理辦法,加強檔案管理,為數據安全“保駕護航”。
(六)要加強縣鄉兩級單位財務人員及代理銀行的業務培訓,使其全面了解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改革的意義,提高單位財務人員對資金支付安全性及規范性意識,系統掌握支付電子化業務和操作流程。通過現場指導、微信交流、內網實操等途徑幫助預算單位及代理銀行熟練掌握電子化操作規程,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四、結束語
電子化支付改革,不僅僅是簡單的取消紙質憑證,其實質是一次財政業務的變革,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庫業務審核方式、賬務處理方式、憑證管理方式、印鑒管理方式等都將隨之變化,這就要求財政要建立動態校驗、電子驗章、自動對賬、全程跟蹤、環環相扣的新型業務管理形式。逐步實現業務人員足不出戶即可完成支付業務辦理,提高財政資金撥付自動化水平,提升預算執行效率;通過電子支付手段,真正實現環節管理到鏈條管理的過渡,提升財政資金支付安全管理水平;通過搭建安全支撐體系,為財政國庫其他業務系統和辦公系統無紙化提供安全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慧.對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規范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8 (22).
[2]王亞,劉燦.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基于預算單位視角[J].財經界,2018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