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豫
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開端,是課堂教學必不可缺的環節,更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生動呈現,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自2017年秋季起,小學科學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該項改變加大了社會對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的需求量,低學段小學科學課堂如何導入成為難題。本文從小學科學低學段的教學需求與小學生科學學習需要為出發點,直面小學科學教師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從教師及現階段我國低學段小學科學課堂導入的發展趨勢兩個維度出發,對當前小學科學低學段課堂導入進行分析。
一、當前我國低學段小學科學課堂導入的發展趨勢
(一)《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的訴求
在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經濟建設高度發展的當下社會,公民不僅僅停留在追求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革新上,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促使人們思考,不斷的科技變革更是對每一位公民的科學素養都提出了新要求。小學科學作為基礎性學科,早期的科學教育對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尤為重要。新提出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正視這一問題,規定從2017年秋季起,小學科學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通過早期的科學教育為公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低學段科學課程的開設填補了以往早期科學教育的空白,致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綜合性能力。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時的開端,它是否能在課堂伊始牢牢吸引住低學段小學生的注意力,決定著本節課的教學進度與效果。科學課程具有自身的學科特點,如何結合科學學科特點,將知識通過低學段小學生可理解的方式導入課堂就成為值得思考、探索的問題。
(二)低學段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現實需要
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國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一門小學基礎課程,它包含自然、人文、科技、實踐的融合。能夠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好奇心,激發小學生探索創新能力,志在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小學科學課程又是一門綜合課,包含了對語言、思維的訓練,優質的課堂導入是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石。低學段小學生處于幼小銜接的過渡時期,身心發展尚不完備,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又活潑好動,在經過課間休息的活動娛樂后,低學段小學生很難迅速將注意力轉入課堂,這時,課堂導入的重要性顯得十分必要。
低學段小學生初接觸科學學科時,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欲,科學與人們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與科學學科在傳統的機械“填鴨式”導入、“單刀直入”式導入或無導入環節的“初體驗”條件下相識,不僅會削減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學習欲望,亦不能體現當下學生快樂學習的宗旨。課堂是快樂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導入的設計應結合低學段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身心發展規律,運用豐富多變的導入形式、合理的導入策略與方法,建構合理的科學課堂,幫助低學段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科學知識。因此,課堂導入環節對于低學段小學生科學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
課堂導入是小學科師的必備專業教學技能,缺少課堂導入環節的課堂教學是不完整的。所以,作為教學的第一個環節,課堂導入不僅需要教師選擇合適的方法和策略,而且需要教師認真地鉆研課本知識和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科學課程由于其課程性質的獨特性,在設計導入時,不僅要考慮學科知識的講授,更是要體現出科學課程的魅力。優秀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特點,審時度勢地設計教學流程,將自身教學智慧融入課堂導入,將學科特點與學生個性合二為一,通過導入環節的引導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自2017年小學科學執教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后,國內各地紛紛響應新課標要求,開始設立1—2年級科學課程。這一規定的發布,加劇了社會對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的需求量。新任教師普遍缺乏低學段科學課程的執教經驗,如何讓低學段小學生熱愛科學,在課程開始就牢牢抓住低學段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享受科學課成為低學段科學教師應思考的問題。低學段小學生身心發展尚不完備,理解能力低,文字識記處于啟蒙狀態,面對1—2年級小學生進行授課,教師的課堂導入從語言、方式、策略的選擇上就要貼近學前教育的特點,既要注重導入的趣味,也要突出“科學”性。這就要求教師別出心裁,精心制定適宜的科學課課堂導入,將教師的教學智慧融入重要的導入環節上。
二、教師對課堂導入的主導作用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有好的開端作為基礎,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亦稱“導入”“引入”“開場白”等。課堂導入分為“導”和“入”兩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啟動儀式,其中,教師的“導”對教學內容的正常實施起著決定性作用。
(一)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課堂導入設計原則探析
1.針對性原則
李如密在《新世紀教師教學藝術策略》中提道:“導課應該針對的教學實際有三方面:一是要針對教材中各單元的內容而設計,使之建立在充分考慮了與授課內容的有機內在聯系的基礎上;二是要針對課型的不同去設計導入,新授課要注意溫故知新,架橋鋪路,講授前要注意前后照應,承上啟下,復習課要注意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三是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態、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的差異程度。”低學段小學生處于幼小銜接的過渡時期,教師導入的語言、動作、方式、方法等都要遵循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做到有針對性地高效導入。
2.趣味性原則
李如密說:“趣味性原則就是導入要富有趣味性,富有鮮活性,富有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欲望。”教師富有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創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小學低學段正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黃金階段,基礎科學教育富有其獨特的學科魅力,低學段小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程學習,在一開始一定會有著極大的興趣,但低學段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做事往往“三分鐘熱度”,熱度來得快消散得也快,所以此學段的課堂導入首要考慮的就是設計要“妙趣橫生”,在一開頭就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
3.形象直觀性原則
胡春洞說:“課堂導入如何才能產生吸引力?形象、直觀、突出,對學生就會有吸引力。”科學課程是一門探究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主張學生在親身的動手活動中啟發科學思維,對學生頭腦、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很大裨益,所以也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因此,小學科學課堂中常伴隨著探究實驗。而對于剛剛步入小學的低學段小學生來說,普遍動手能力弱,所以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要準確把握低學段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用學生能聽懂、能看懂的方式進行解說;選用探究方式不可過于復雜,要在低學段小學生動手能力之內;探究的任務也不可過多,并要求教師不可設計有危險隱患的探究活動。總之,想要快速進入課堂,要求教師做到“言簡意賅、詞約義豐”。
4.生活性原則
趙燕蕊說:“要注重課堂導入的生活性。語言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在導入過程中,要注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情境,將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其所處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 導入作為教師的必備專業技能之一,導入之前的備課準備工作更為考驗老師,結合合適的學段特點與學科特點選擇適當的導入素材,需要教師酌情思考。
導入素材的選擇上要貼近學前教育。導入素材都應選自于低學段小學生的生活經歷,“自然科學”與“常識性科學”類課程,導入素材應偏向學生于家庭、校園、生活社區等環境中可觀察、發現的事物中進行甄選,生活中可見的事物,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代入感就強。1—2年級的學生對抽象或有隱藏含義的圖片理解程度較弱,中學段小學生對圖片、視頻導入的關注度很高,教師更易引導出新課內容,而低學段小學生更關注有動畫形象與有音頻的視頻,科普類視頻在一開始會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學生無法全面理解導入內容,繼而溜號或產生“雞同鴨講”的效果。因此,低學段導入素材應向具象兒童圖畫、配有解讀的少兒科普動畫與所學內容相呼應的童謠等靠攏,一定是學生在以往生活中熟悉的、接觸過的、可理解的,達到科學知識啟蒙于生活的境界,將導入素材與低學段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結。
(二)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課堂導入設計存在的問題
1.導入手段疏離生活實際
好的課堂導入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低學段小學生活潑好動,想要引起學生興趣,就要運用豐富多樣的導入手段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本研究調查中,多數低學段小學科學教師提出,這一階段科學課程為基礎科學知識,教學內容較少,教學任務簡單。但往往簡單的知識點導入設計更應精致明了,做到既吸引小學生聽講,又可將知識點用學前兒童可明了的方式引導出來。
科學課常用的導入手段有實驗法、提問設疑法、多媒體導入法等,雖能直點主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但對于低學段小學生來說,其動手能力普遍弱,頭腦思維發展初期思考方式較懵懂。教師在導入時,要考慮幼小銜接階段因素,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靈活運用教學手段。
2.導入形式陳腐單一
課堂導入形式一直是國內外導入研究的重點,專家、學者及一線教師都提出了豐富多樣的導入形式。包括直接導入、舊知導入、設疑導入、情境導入、游戲導入、謎語導入、演示導入等等,形式豐富,這無疑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許多教師在設計導入時,往往會選擇借鑒名師、名家的優秀導入案例,但名家案例是其根據所教學科特點與學生特點進行不斷創新、改進后才成為經典。每位教師都有其獨特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習慣,科學課堂不同于其他知識性課程,其實踐性、科學性、嚴謹性等特點都對導入形式提出要求,科學雖為基礎課程,卻也是一門小學科,低學段小學科學課程還處在成長創生期,該學段的小學科學課堂導入研究較少,教師導入設計更多還是依靠、參考自身以往的教學經歷去進行,低學段小學科學課堂導入的形式還需一線教師的不斷發掘與創新。
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教學所需的材料與素材均可在互聯網上查找到,教師平日教學任務繁重,且科學教師人數少,師資力量薄弱,一位科學教師可能需帶幾個不同年級的課程,多數學校會聘用臨時科學教師或調任本校其他學科教師兼帶科學課程。針對每節課程的備課準備都需耗費教師精力,身負“多科”重任的教師無暇為科學課程分配大量精力,這時網絡課件的便利性使得許多教師出現“同款課堂”的現象,全套的科學課件往往以“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科學課堂是生動、創新、富有趣味性的,應根據單元內容、單節內容的不同而去探究、創造出更具科學特色與人文特點的課堂導入方式。
3.導入流于形式
導入變為填補課程需要的硬性要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深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師為了體現課程的科學性、均衡性、綜合性與選擇性,確保自己的課堂結構是完整的,完美的,變成了為導入而導入。導入變成授課的過渡環節,這樣的導入往往趣味性不強,與本課關聯性不強,無法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雖豐盈了課程結構,卻讓重要的導入環節失掉了意義。導入是整堂課的領航者,為整節課的成功奠定著基礎,而不是課堂形式主義的美麗花瓶。
小學科學造成社會對科學教師的大量需求,促使學校招收大量新任科學教師與外聘人員去填補崗位空缺。科學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在導入時有諸多的學科限制,專業的科學知識介紹;正確的科學儀器、實驗的演示;針對低學段小學生設計合適的科學課導入方法;等等。多數科學教師都無科學課程執教經驗,多為跨學科授課或為學校招收的代課老師,新執任科學教師往往沒有科學相關專業課程的講解經驗,雖然在職前會有教師培訓,但其中奧妙仍需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積累。
三、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小學科學低學段課堂導入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未來小學科學低學段課堂導入的探索研究前景一片光明,仍需一線科學教師不斷凝聚教學智慧,勤創造,精實踐,為小學科學課堂導入投注激情與心血。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