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萍
摘要:近些年來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成為研究領域關注的焦點,會計監督具有直接性、專門性、管理性、群眾性特點,而審計監督則恰恰相反,二者猶如并駕齊驅的兩條車轍,只有并行不悖才能更好的推動國家這駕馬車的前行。本文從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具體內容、區別與聯系、如何平衡二者關系展開研究,以明確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之間的辯證關系,最大程度上挖掘二者所蘊藏的價值。
關鍵詞:會計監督;審計監督;區別;聯系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一方面能夠為國民經濟處于正常發展軌道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然而,由于缺乏對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足夠認知,使得日常工作中經常出現會計監督替代審計監督,或者是審計監督替代會計監督的情形,所以有必要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深入探討,確保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有序并行。
一、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內容
(一)會計監督內容
會計監督是企事業單位的會計部門及工作人員通過會計工作流程對經濟組織的日常經濟活動是否合法、合理,財務收支平衡與否進行的監督[1]。該項工作具有客觀屬性,只要經濟組織存在會計活動就會有會計監督。具體監督內容包括資產的完整性以及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兩部分內容。資產的完整性監督主要是確保經濟活動中個人或者是集體有意或者是無意行為造成的財產損失。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監督則是以會計活動中錄入的各項信息為監督對象,旨在保證信息內容與實際相吻合。
(二)審計監督內容
審計監督是以國家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執行依據,對被審計對象的財務活動以及經濟活動進行的一種監督,目的在于確認會計記錄的資料信息是否與財務活動及經濟活動相一致,被審計對象從事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2]。審計監督不受被審計單位的影響,為單獨進行的一種經濟監督活動,借助審計的手段來了解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實際情況并與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內容進行橫向對比,即可以確定被審計對象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性。
二、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關系的思辨
(一)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區別
1.監督范圍。相較于審計監督,會計監督的監督范圍明顯更窄,僅僅局限于經濟組織內部?,F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對經濟組織范圍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既可以是國家機關或者是社會團體,又可以為企事業單位或者是其他經濟組織。但是無論是哪種經濟組織,會計監督均集中于個體內部,對外部經濟活動并不具有監督的權利。而審計監督涉及的內容涵蓋了經濟組織的財務活動和經濟活動,即便是與其他組織產生的關聯交易亦屬于審計監督范疇。因此從監督范圍來講,審計監督較會計監督更廣。
2.執行主體。執行會計監督的主體為經濟組織內的會計部門的會計,在日常會計工作完成過程中即可以完成會計監督。執行審計監督的主體則為具有獨立資格的“第三方”,在執行監督時并不受被監督對象的影響且并不從事具體的財務活動或者是經濟活動,僅是從經濟監管角度開展工作。
3.監督作用。會計監督的核心目的在于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合法性,在本質上屬于會計人員根據經濟組織活動內容、會計業務需要而進行的一項經濟監管工作,在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其他部門或會計業務自身的影響,監督結果的客觀性、獨立性容易受到干擾。審計監督則是第三方機構對被審計對象經濟活動合理合法性、會計報表的表達是否公允展開的監督,在執行過程中具有獨立性,不受被審計對象及其自身財務和經濟活動的影響,更具獨立性,審計監督結果更加真實[3]。
4.監督對象。會計監督的對象往往能夠用實際貨幣予以反映,屬于有形的經濟活動內容。而審計監督除了實際貨幣反映的經濟活動內容外,難以用實際貨幣反映的經濟活動同樣受其監督,例如管理績效評價等。所以在監督對象上審計監督范圍無疑更廣。
5.監督程序。會計監督是在完成會計工作過程中實現的一種監督,換而言之監督程序與會計工作程序相一致。審計監督則是擁有一套獨立而完整的監督程序,在執行時并不與被審計對象經濟活動程序相一致。此外,在監督方法上,審計監督所用的方法不僅包含了會計監督使用的一切方法,還會利用到一些相對獨特的監督方法,例如抽樣審計法等,尤其是抽樣審計法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審計監督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二)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聯系
1.監督內容。雖然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工作性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但二者最終都直接體現在經濟活動的資金運作以及會計的具體實務。審計監督并非進行經濟或者是會計實務工作,但審計監督卻是對經濟或會計工作進行的監督,換而言之審計監督是對會計監督內容進行的法制性監督。從某種意義上看會計監督為審計監督的基礎,是后者能夠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而審計監督又會促使會計監督職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因此,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在監督內容上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
2.監督任務。會計監督的目的在于評估經濟活動的合理合法性,在執行過程中能夠對該經濟組織的經濟行為形成較強的約束。審計監督則是對包括被審計對象在內的所有經濟組織間經濟活動展開的監督,除了規范被審計對象的經營行為外,對其他關聯個體或經濟組織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約束作用,二者均有利于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的落實以及披露經濟犯罪,保障財產安全[4]。所以在監督任務上二者存在著較高的相似性。
3.監督對象?!稌嫹ā匪幎ǖ臅嫳O督對象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或者是其他經濟組織,而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規定的審計監督對象包括國務院各部門、地方政府及各部門、國有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其他單位或組織[5]。通過對比兩部法律所規定的對象內容可知,無論是審計監督還是會計監督存在著明顯的交叉重疊內容,由此使得會計監督的對象亦屬于審計監督的對象,甚至會計監督使用的各種會計憑證、會計報表等同樣是審計監督的重要對象之一。
4.監督方法。盡管監督審計與會計審計的監督程序不盡相同,但是在具體使用的監督方法上卻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會運用到以下幾種方法:①審閱法。對各種憑證、賬簿、財務報表、財務計劃、財務與段、合同等文件進行直接閱讀和審查。②比較法。依據統一標準對監督對象經濟活動是否合理、合法進行比較。③核對法。對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表等有關資料進行對照檢查。在會計監督中各種方法的應用十分頻繁,而審計監督中雖然應用頻率不如會計監督,但并非意味著審計監督不能用或者是不可用。因此在監督方法上無論是會計監督還是審計監督均存在著較大的重疊性。
(三)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平衡
審計監督是監督企業運營的重要外部手段,而會計監督則是內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二者由不同的機構負責,要想在一個企業的內部確立二者的平衡關系,就需要將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有機結合,即:在會計監督基礎上開展審計監督,獲取結果后相互印證,以便于監督企業日常運行是否合理合法。簡而言之,就是將會計監督作為基礎,審計監督為二次監督。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由“出口”轉向“擴大內需”,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將會越發頻繁,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的重要性亦會日漸凸顯。本文總結指出,會計監督與審計監督是保證我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并行手段,盡管在監督范圍、執行主體、監督作用、監督對象、監督程序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之處,但是亦在監督內容、監督任務、監督對象、監督方法上不謀而合。二者既相互獨立又存在較高的內在關聯性,缺一不可但又不能夠互相替代,并行發展之下才能夠充分發揮出各自所具有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蘇孜,陳艷.國有資產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路徑探究——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分析[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2018,41 (05):114-118.
[2]謝殿波.內部審計在內部會計監督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8,9 (17):130-131.
[3]任群.新時期如何提高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規范性研究[J].納稅,2018,12 (21):82.
[4]李響玲.企業國有資產會計監督管理存在的弊病與應對策略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8,11 (12):239.
[5]郝曉露,于巧鳳.企業會計監督問題分析――以日本東芝財務造假案為例[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14 (0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