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尚海龍 李榮斌
【摘 要】校企協同育人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此類高校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本文以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的《專業導論》課程為例,通過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發揮全過程育人功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和學習興趣,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實踐證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對大學生工程素質培養和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校企協同;專業導論;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1-0043-003
0 前言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首要任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1]。對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培養出具備適應能力、綜合能力的人才始終是重中之重,地方高等院校不同于國家重點高等院校,其學生培養過程更需要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加以支援[2]。如何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提高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以校企協同為主線,實現教育資源、生產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重組,通過校企協同育人,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具有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的人才,這是地方高校實現錯位發展的機遇和方向。
1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1.1 內涵與意義
校企協同育人是指按照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通過高校與企業之間設備、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加強人才培養與社會崗位需求之間的直接聯系。將校內理論教學與校外生產實際有機結合,企業參與到學校教育中,資源共享、共同育人,共同培養真正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是以高校為載體、以企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為核心,在校企聯合培養中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素質,讓學生具備行業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團隊精神。協同育人過程可以包括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進行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質量評價和共同建立保障制度等各個環節。該模式打破了高等教育傳統上相對封閉的“以教師、課堂和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局面,有效地解決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
1.2 國內發展現狀
從國家層面看,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已經成為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2010年以來,我國在本科層次實施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教育計劃,研究生層次實施的擴大專業學位研究生規模等舉措都在強調協同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協同育人,促進協同培養人才制度化。校企協同育人是地方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機制上的重要一環,根據走訪調研,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學校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五邑大學基于“綜合實驗班”的校企“雙主體”模式,以協同育人為主線,以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為突破口,校企共同開發優質課程,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畢業生盡快融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企業、行業提供了緊缺的人才,減少了企業的人才培訓成本,實現了校企“雙贏”[3]。
2 高校《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現狀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上海電機學院基于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已開展一些課程改革的探索。其中《專業導論》是各專業為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特別開設的重要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專業基本情況和知識結構,明確在一定階段內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專業導論》,但普遍存在兩個問題。
2.1 教學內容單一
在《專業導論》課程中教師一般會為學生講述本專業主要的學習內容與要求、專業發展歷程、學科前沿知識等。由于目前大部分導論只由一或兩個老師獨立講授完成的,很容易片面地只介紹授課教師熟悉部分的內容,而不是系統地涵蓋了本專業的主要領域。導論課的教學設計中缺少“全局觀”,內容單一沒有系統性,造成學生無法對本專業的全貌有所了解,也就不能結合自己的專業規劃自己的未來,學生對自身發展缺乏明確目標和思想準備。
2.2 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主要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課堂講授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在導論課的教學中,存在非常明顯的劣勢。因為學生是大一新生,還沒有接觸專業知識,雖然好奇但是沒有基礎,如果教師在授課時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講授,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同時,由于教師在課堂上不停的講,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造成思維不活躍,對所授知識難以掌握,學習積極性受挫,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不能夠被激發出來,就達不到專業引導的效果[4-6]。
3 協同育人模式下《專業導論》課程改革實施
3.1 優化課程內容提高學習興趣
《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展示本專業的學科特點、研究對象和課程體系,以此為切入點使學生了解專業培養過程,結合社會需求和就業形勢確立自身專業發展方向。特別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跟進行業發展前沿,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因此,材料學院設計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第一部分為課程綜述,主要介紹學習的目的和任務,以及專業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第二部分為學科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材料學科前沿,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全局觀念。第三部分為走近企業,通過企業參觀學習,發現專業學習價值。第四部分為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提升學生內驅力,提供職業發展設想。最后進行課程總結,組織學習成果展示,以論文、討論、演講、辯論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進行點評。
3.2 創新教學方法融合思想教育
改革后的導論課針對課程體系的需求,將授課的方式從簡單的課堂講課拓展至各種方式方法。首先,除了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之外,關注課堂之外的教育延伸,通過授課前向學生發布主題,鼓勵學生課前進行問題調研和討論,課后進行思考和反饋,由此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聆聽、思考、參與和自我引導。其次,充分利用各種校企資源,比如對專業的認知和專業能力的培養方面,綜合運用企業參觀、創新作品成果展示等方法。對專業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立足學校“中國裝備”系列課程,邀請企業專家深入介紹國家制造業的發展歷程。而對工匠精神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方面,則通過企業勞模、優秀校友的專題報告講座言傳身教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更好地發揮了《專業導論》課程的潛在價值和意義,將企業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潤物無聲地將正確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傳達給學生,通過思想引領、信念浸潤、學科拓展的層層遞進,從而實現學生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熱愛自己將從事的工作崗位,熱愛民族和國家的情感遞進。
3.3 建設“雙師型”課程教學團隊
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依靠一支良好的課程教學團隊。學院邀請相關的企業專家到學校進行授課,是從企業需求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的,這些企業專家可以為學生提供足夠實踐知識介紹,從而引導學生重視實踐、善于實踐。目前導論課的教學團隊涵蓋了多個層面,其中有豐富學術經驗的教授、有業務能力突出的專業課教師、有來自企業的管理及相關技術人員、有學校近幾年畢業的優秀校友等。貫徹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業務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導思想,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雙師型”教育教師隊伍,通過全方位的團隊協作,不僅僅關注對學生專業的教育,更加關注對其精神層面的傳達,培育學生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除了引進企業專門人才作為師資,同時鼓勵學校的年輕教師進入到企業里面掛職鍛煉,積累項目經驗,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形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良性機制。
4 結語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改革中。由學校與企業協同開發相關課程,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協同進行教育管理,共同完成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上海電機學院材料學院實施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下的《專業導論》課程改革,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發揮課程的全過程育人功能。實踐表明,課程改革后,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和學習興趣大大提升,推動了課程發展與專業建設,為地方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經驗和案例。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陳國欽.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2016(4):77-81.
[3]張焜,紀秋穎,董超俊.組建實驗班創立“雙主體”協同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9-32.
[4]劉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學低年級課程中開設專業導論課的探索[J].高教論壇,2007(1):37-39.
[5]胡蓉,趙全友.專業導論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3(26):159-163.
[6]陳國金,張建輝.新生工程類學科導論課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