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偉 袁政敏
摘要: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實踐和調查研究,就當下乃至今后加強村莊規劃和建設美麗村莊的推進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村莊規劃、建設、環境治理等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并闡述了基礎性、可操作性的觀點及村莊規劃的思考。
關鍵詞:村莊;規劃;思考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9,04.001
1村莊狀況與問題
由于農村生活習慣的原因,導致舊村莊存在破舊房、老損房、空置房屋多,存在無修、翻、改建資金和能力等狀況及問題。一是長期居住的舊村莊存在臟、亂、差、破,不規范等問題;二是人畜禽糞便、灰土、垃圾、柴草、秸稈等亂倒亂堆,無人制止;三是舊村莊道路“彎曲道、羊腸道、毛毛道”“暖天惡臭味,風天揚灰土,雨天滿道泥”;四是舊村莊內道路無規劃,寬窄不一,無花草樹綠化;五是村莊存在缺失建設規劃,房屋建筑南北寬度不同,院落長短不齊的問題;六是無劃定收集、處理、存放、管控生活垃圾的統一點位和柴草秸稈等垛存區域,給人居生活環境帶來污染和危險;七是對新建和改造的村莊或部分較好的老村莊,缺乏統一管控的長效機制和措施等狀況及問題。
2村莊規劃的主要原則
2.1村莊規劃與自然結合原則
在村莊規劃中,要重視現有風土風貌,鄉土民俗。利用好現有條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坡地平地互用,宜山、崗坡陽面,忌山、崗、坡背面和易滑坡、泥石流等風險大的地域。根據土地利用價值、利用率與自然現狀結合,依地塊區域所有權屬確定村莊用地。遵循規劃與自然結合,相互協調的原則。
2.2村莊規劃整體性原則
村莊整體性規劃是村莊建設的關鍵,也是協調村莊各業發展,建設美麗村莊的基礎。因此,要把整個村莊可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和生態條件進行整體整合運用。把建設用地、規劃、格局、內容、標準,納入村莊總體平面規劃、建設規劃設計中,并對村莊的總體、定位、公共事業、村級私人工商業、基礎設施、道路、綠化等功能統籌規劃布局,力爭整體、完美,宜居住、宜生活、宜發展。
2.3村莊規劃復合性原則
在新村莊建設前和舊村莊改造時,要把建設項目用地性質、用地規劃、建設內容之間的混合、布局、空間與地面利用、合并建設情況,進行合理布置,有序整合。努力打造規劃設計,優化居住生活環境和空間配用的村莊復合性規劃。
3村莊規劃的重點
經綜合歸納,村莊規劃重點為:一是重點考慮村莊文化規劃。充分利用或挖掘歷史文化、人物文化、休閑文化、創意文化、現代文化、遠古或近代科技等,作為村莊規劃的重點,實施村莊文化建設;二是重點考慮村莊自然現狀規劃。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平地、生態資源等因素,宜居則居,宜游則游,宜園則園,宜商則商,宜花木果則花木果等自然現狀,重點考慮村莊規劃和建設。打造居住與游玩、社會服務、休閑莊園等民宿式的自然圣地,提高鄉村居住生活品位;三是重點考慮村莊模式品牌規劃。要充分考慮村莊多功能模式,把居住生活式、田園農家樂式、商企運營式、農業耕作式等功能規劃項目進行重點融合,搞好模式品牌規劃,打造知名品牌經濟;四是重點考慮村莊活動節規劃。要重點打造民風民俗活動節、農村慶典活動節、民間名人、名物、名景活動節,名優特農產品宣傳節等規劃;五是重點考慮村莊美化規劃。要充分考慮各項有效易實施的綜合措施,重點搞好村莊美化規劃。通過村莊綠化、道路硬化、村莊亮化、環境凈化、建筑群體、園林、景觀、廣場建設等村莊美化,打造形成長效的村莊美化規劃和建設。
4村莊功能結構規劃
4.1實地狀況
山區半山區域選山川地、崗坡地;平原地區,選擇地勢較高地帶;有河流的選距河流500百米以外地塊,有湖泊水庫的擇距湖、庫千米以外地塊,盡量用荒地、廢地,不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做到不影響河湖庫水的景色,不破壞或污染水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功能結構規劃和建設特色村莊。
4.2村莊建設情況
整理土地后再建設,先通地下給排水、供電、熱、氣、配置消防、電視、網絡等隱形工程主管道規劃設計;進行地上通路、建筑物主體規劃設計;減少或杜絕地表明管明線,地上建筑物外主體懸掛管、線,或各種管、線交叉成網的問題;搞好村莊功能結構規劃,并順次建設村莊。
4.3村莊地塊的地勢、地貌、地形、位置和發展方向
要從實際出發,宜仿古型則仿古,宜現代型則現代,宜大型村則大村,宜多村(屯)合并型則多村(屯)合并,宜園區型則園區,要有前瞻性地進行科學規劃和建設村莊。
4.4村莊建設風格
要建設好村莊綠化規劃、村莊內路邊綠化規劃、宅院內外綠化規劃、休閑或健身場綠化規劃等。在綠化時,應選用適合村莊綠化的樹種:環村莊綠化,選用喬木類多品種栽植;村莊內外路邊綠化,選用灌木類多品種花木果樹、風景樹等為主,少量喬木樹結合栽植;村莊宅院綠化,選用果樹花木、經濟林類等品種栽植,搞好綠化。通過實施長效的村莊規劃建設,創造村容整潔、環境優雅、宜居住、易發展的現代化特色美麗村莊。
作者簡介:袁鵬偉,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規劃管理;袁政敏,大專學歷,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土地利用管理、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