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星海 劉春霞
摘 要:當前,大學生就業工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形勢。其中,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作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關注。依托中國知網檢索大學生就業意向的相關文獻,并對大學生就業意向從概念、影響因素兩個方面進行梳理,發現其存在的局限性,為未來的就業意向研究找出新的生長點。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意向;研究綜述
就業意向概念
回顧和分析已有文獻發現,多數學者(見表1)開始并沒有明確界定內涵,但從不同標準劃分了就業意向的類型。隨著研究的深化,概念的認知也呈現深化的趨勢,有學者開始明確提出內涵和外延。但是,有些意向類型,有超出意向概念邊界的嫌疑,如就業渠道、就業途徑、就業結果、就業信息獲取和擇業方式等。筆者認為,就業意向對象是具有未來性質的,處于未完成狀態,所以上述類型在時間邏輯上存在內在矛盾。盡管意向類型體現多樣化的特點,但通過現象可看出,以收入為主的意向作為內在邏輯貫穿于各種意向內部。
1.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包含政府的就業政策、勞動力市場制度。張秋山(2009年)認為,國家的就業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力度,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基層就業意向。[11]付義朝等(2011年)認為,學生對國家就業政策的了解、滿意度和政策前景的信心程度影響學生的就業意向:職業類型、職業性質、就業區域和從事基層教育意向。[12]賴德勝(1996年)認為,由于我國國家性質決定的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特點,在擇業時,大學生更愿意選擇工作環境好、穩定性強、工資福利待遇好的主要勞動力市場。[13]
2.中觀層面
中觀層面包含學校的就業指導和學校類型、所在地區因素。
第一,學校就業指導的影響。姜繼紅等(2004年)在地方性高校就業意向調查中發現:有32.5%的學生認為就業感到最困難的是“信息不靈”,有45.1%的學生認為擇業中感到最苦惱的是“獲得的有用信息少”。[14]吳發燦等(2010年)認為,就業心態與學校性質存在顯著的關聯。[15]劉娜(2011年)認為,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是獲得就業信息的主要途徑,且有效的就業指導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減少就業選擇的盲從性。[16]
第二,學校類型的影響。梁杰珍等(2010年)在對廣東省三所師范院校進行就業意向調查時發現:重點本科院校的師范生比省屬普通本科院校的師范生自我優越感更強,對就業地區、就業單位和薪酬待遇要求更高。[17]李婉明等(2012年)對吉林省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數據的分析中發現:吉林省 “211工程”及以上院校學生月薪底線和期望值的均值分別為4,034元、29,806元;吉林省非“211工程”及以上院校學生對月薪底線以及期望值較小,分別為2,756元、5,057元。[18]
第三,學校所在地區的影響。趙鵬飛等(2008年)在對湖北地方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結果表明:地方高校畢業生的意向擇業地區不再一味地追求沿海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而是逐步向中小型城市和西部地區轉移,在單位選擇上也呈現多元化趨勢。[19]沈鴻銀(2003年)對廣西高校畢業生擇業意向的研究表明:內地省會、中小型城市是調查對象首選就業地區,國家機關是他們最理想的就業單位。[20]上述研究采用比較方法,進行驗證不同所在地學校之間的差異。
3.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是指圍繞大學生個體所產生的因素,可將其分為客觀事實因素和主觀觀念因素。
第一,客觀事實因素分為先賦性因素和獲致性因素。一是客觀事實的先賦性因素。首先,父母的社會地位變量,即父母的政治身份、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的經濟收入、家庭的所在地域、家庭戶口類型、家庭教育投入行為等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分布。韋穎(2017年)對云南省六所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發現:父母的政治身份、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的投入量、父母建議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認知、就業期望的分布。[21]其次,大學生的獨生子女屬性影響大學生就業意向的分布。沈鴻銀(2003年)認為,在中國特定的文化氛圍中,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擇業決策時深受父母意志的影響,在選擇就業單位時大多非常重視家庭的要求和期望。[22]付義朝等(2011年)對6所部屬師范院校的首屆免費師范畢業生的就業意向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屬性影響大學生職業類型意向、職業性質意向、就業地點意向的分布。[23]李潔(2012年)認為,在機會和資源短缺的情況下,父母為了把稀缺的社會資源傳遞給子女,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子女身上,這時家庭父母的職業、受教育程度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愿。[24]賴德勝(2013年)認為,很多“90后”獨生子女大學生經濟上依附于家庭,在找工作時也就不得不受家長意愿左右。[25]二是客觀事實的獲致性因素,即個體通過后天的實踐活動養成的興趣愛好和所學專業對就業意向的影響。文新華等(2004年)研究發現:興趣愛好是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抉擇時主要考慮的四個主因素之一。[26]王天營等(2010年)就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就業意向相關性做了專門的探討,發現基礎型專業和技能型專業在適用面和專業性上的差異,對畢業后最有可能從事的工作影響較大。[27]在文獻資料的查閱過程中,筆者發現:目前就微觀層面客觀事實類影響就業意向的因素研究,大多圍繞先賦性因素展開,關注家庭給予個體的資本存量,而針對獲致性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
第二,主觀觀念因素主要指傳統文化觀念對就業意向的影響。梁杰珍等(2010年)對廣東省三所師范院校部分師范生的就業意向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和功利意識影響,認為進入政府機關單位工作最能彰顯個人的價值和地位;高工資和高社會聲望的外企也是他們的首選單位。[28]
結論與展望
本文主要從概念、影響因素視角回顧和分析近十年來我國就業意向的研究現狀,發現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體現于欠缺哲學和社會科學理論基礎,從而出現機械實證主義的錯誤。因為沒有社會科學理論視角和哲學基礎,很難準確地界定概念的內涵,進而導致外延的邊界也非常模糊。在自變量的選擇上出現沒有理論選擇標準的機械式選擇的錯誤,進而對分析結果只停留于現象的差異性描述,對差異產生的原因沒有進行內在批判解釋,最終很難與以往的理論進行溝通和對話。
作為屬于意識范疇的大學生就業意向也是大學生現實生活過程,是歷史性的。因此,有必要從歷史的視角分析就業意向的形成過程,即大學生過往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大學學習生活是主要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今后大學生的就業意向研究,如以布迪厄的文化理論為理論基礎,就可能超越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使其結論達到科學的高度。
本文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7年度學科綜合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14]姜繼紅,王毅杰.地方性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4(5):83-86.
[2]沈向東.2009年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J].中國統計,2009(8):12-14.
[3][17][28]梁杰珍,董小麗.廣東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0,31(5):44-48.
[4][12][23]付義朝,付衛東.首屆免費師范畢業生就業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6所部屬師范大學免費師范畢業生的調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4):144-152.
[5]李柯.高師院校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34(S4):125.
[6][18]李婉明,李喬治,李曄,等.關于吉林省大學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J].經濟視角(下旬刊),2012(6):164-166.
[7]鄧麗萍,周麗琴.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轉變 求職渠道多樣—江西省撫州市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J].中國統計,2011(10):19-20.
[8]袁建華,朱世開.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基于406名會計專業大學畢業生的調查[J].高等農業教育,2016(1):86-89.
[9]李前壹.農村籍大學生就業意向及其特點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9):3-5.
[10][21]韋穎.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測評的建構與實證研究—以云南省六所普通高校為對象[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2):61-66.
[11]張秋山.農村籍大學生基層就業意向調研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2):86-90.
[13]賴德勝.論勞動力市場的制度性分割[J].經濟科學,1996(6):19-23.
[15]吳發燦,李鵬,馮美玲.大學生就業心態與人口統計特征關系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0(19):93-95.
[16]劉娜.碩士研究生就業意向調查分析—以北京部分部屬高校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3):24-27,38.
[19]趙鵬飛,原刃鋒,李正橋.湖北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與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8(4):177-179.
[20][22]沈鴻銀.廣西2003屆高校畢業生擇業行為及意向問卷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3(2):150-152.
[24]李潔.家庭如何影響大學生的就業意愿—基于遼寧省大連市四所高校的實證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2(6):42-47.
[25]賴德勝.大學生就業難在何處[J].求是,2013(20):52-54.
[26]文新華,李銳利,張洪華.關于大學生就業心態的調查[J].教育發展研究,2004,(9):48-51.
[27]王天營,王惠惠,蘇雨芹,等.大學生就業意向與專業相關性探討—基于兩所高校的問卷調查[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7(4):92-97.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苑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