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要]大學時期是當今舊中代大學生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其進行人格塑造,既是他們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筆者將從三個方面論述當今時代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關鍵詞]大學生;人格塑造;全面發展
人格塑造是指憑借教育者、社會環境、社會關系、社會實踐等影響,促進受教育者人格形成并成長的過程。從思政教育的角度來看,人格既可以是主體,又可以是客體。人格作為主體,具有選擇性,任何人不能代替;人格作為客體,又是被教育、被塑造、被完善的對象,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大學時期是學生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對其進行人格塑造,既是他們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體現了當今時代的要求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計算機的普及運用、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帶來了人們對人才的重新思考。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的巨大效益面前,越來越多的無法解決的道德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出現,使人們逐漸對人才培養有了明確的目標,即塑造有完善而健全人格的人。在1996年召開的國際人才素質的研討會上,各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提出21世紀人才應具備的七條素質標準,無不反映了社會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的呼喚。
這七條素質標準為:積極進取開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在急劇變化的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本領,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豐富多彩的健康個性;具有和他人協調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這七條素質標準概括地講就是具有協調精神、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和超越性精神,即具有真、善、美、勇的理想人格。在當今社會中,用人單位已提出,需要的人才應是先做人、后做事,并有團體協作精神的德才兼備的人。由此可見,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發展的人,他不僅應具備各種能力、知識和素質,還應具備健康的人格。當代大學生是否具備真、善、美、勇的理想人格,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亞的成敗。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和重要課題。
二、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的重要內容。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談到個性的發展問題,《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指出,人類消滅階級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后 “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礎原則的”,這個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的含義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部的本質。”馬克思的闡述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二是指人的才能、志趣、審美能力的自由發展;三是共產主義崇高品德的發展。換句話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以個性的充分發展為基礎的,只有人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才能獲得健全的人格。但是,目前應試教育中對人的個性發展較為輕視,無法承擔塑造理想人格的重任,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相悖的。因此,我們應努力使教育的關注點回歸到受教育者是“未來社會人”這一價值目標上,即大學生不是負載某種空洞理念的工具,也不是承納某些知識的容器,而是未來社會的人。因此,塑造大學生理想的人格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我們也應努力使教育趨向鑄造理想人格體系的、面向全人類的理想境界。
三、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是當代大學生的人格發展特點所決定的
當代大學生的人格正處在發展階段,但是,由于很長時期以來,我們一直習慣于用功利主義價值觀來理解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沒有把個人的發展和完善置于應有的地位,應試教育的結果是使大學生的人格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夠。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競爭的加劇,自我意識的加強,大學生感到緊迫感、壓力感。這就需要對大學生人格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塑造,使其健康成長。
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通過積極有效的人格教育,大學生的人格一定能夠不斷地健全和完善起來,人格水平一定能夠逐步提高,以適應社會的期望要求。
前文對大學生人格出現的問題做了論述,強調了當今大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同時,大家也要看到,造成大學生人格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格塑造時,對我國傳統的先秦儒家人格思想重視不足,利用不夠。事實上,當今社會的大學生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重視和學習先秦儒家的人格思想。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思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