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菊芳
摘 要:職業女性良好的健康狀況是提高職業女性生活質量與工作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研究基于職業女性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等因素,構建職業女性健康狀況模型,開發職業女性健康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上海職業女性健康現狀,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指標體系的權重進行測度分析。結果表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對職業女性健康狀況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社會健康對總體健康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一結論,可以為我國職業女性提升生理健康水平,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改善社會健康環境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
關鍵詞:職業女性;健康狀況;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80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141-03
廣義的職業女性是指在社會中從事某種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的女性。狹義的職業女性則指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女性。本文采用狹義的職業女性概念,主要研究在企業單位從事各項體力和腦力勞動的女性人群。如今,更多女性走出家庭,走向職場。然而,要想在事業上獲得與男性同樣的成功,職業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工作、家庭以及社會文化等諸多壓力加身可能導致職業女性健康受損。因而,研究職業女性健康問題,對職業女性個人、家庭、企業與社會都十分重要。
一、職業女性健康概述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在1949年提出“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善狀態”的概念,因此本文將職業女性健康定義為職業女性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均保持健全的狀態。也即,職業女性健康是由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健康共同構成的平衡狀態。
第一,生理健康。由于同時承擔著工作和家務的雙重壓力,多數職業女性都存在生理健康問題。2017年,《中國職業女性健康狀況白皮書》面向中國各大一線城市展開調研。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的受訪女性只占總數的5%,有20%確認患有疾病,另外有75%處于亞健康狀態。胃腸疾病、頸椎病等疾病時常困擾著女性,記憶力下降、睡眠差等九大亞健康狀態更成為職業女性的通病。
第二,心理健康。職業女性心理健康主要是指職業女性心靈健康、智力健康與道德健康等的動態平衡。然而,目前我國職業女性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研究表明,28%職業女性經常處于抑郁、壓抑狀態;24.4%經常出現焦慮、煩躁癥狀;42.8%經常感到身心疲勞;18.5%經常出現神經質或緊張情緒。可見,職業女性面臨的心理壓力問題不容小覷。
第三,社會健康。社會健康是指由社會性別文化引致的社會支持對職業女性健康動態平衡的影響。性別文化是基于男女兩性社會特征、行為和關系而形成的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及其表現。近年來,先進性別文化層出不窮,但性別公正理念的確認并不意味著事實上性別公正的實現。當代女性主體性的缺失以及兩性關系的不平等依然是不容回避的現實。職業女性健康則是該不平等影響的直接外化產物。
二、職業女性健康指標體系開發
根據前述理論框架,本文采用德爾菲法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以衡量職業女性的綜合健康水平。
針對職業女性生理健康,開發了生理健康意識不足C1、生理健康資源難以獲取C2、生理健康投資不足C3、工作環境惡劣C4、工作時間不合理C5、工作內容不合理C6、公司有無健康福利C7、家務承擔比例過大C8和照養家人比例過大C9共9個指標;心理健康狀況由心理健康意識不足C10、心理健康資源難以獲取C11、心理健康投資不足C12、職業壓力過大C13、家庭職責壓力過大C14、職業與家庭角色沖突的壓力過大C15、婚姻關系是否滿意C16、代際關系是否和諧C17和對自身價值是否認可C18共9個指標來衡量;社會健康則開發了兩性同工不同酬C19、兩性職業晉升差異C20、消極對待經期、妊娠期、產褥期、更年期女性C21、勞動力市場兩性結構不合理C22、家庭權力性別結構不平衡C23、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蒂固C24、對職業女性獨有氣質的要求C25、對職業女性工作家庭兼顧的期望C26和缺乏對職業女性的社會支持C27共9個測度。
三、職業女性健康指標權重
本文構建的職業女性健康指標體系,大多是定性指標。為提高指標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采用AHP法解決定性指標難以量化的問題。
(一)指標權重賦值
AHP法主要通過專家打分,對指標體系中的各關聯因素進行兩兩比較評判,最后給出相對重要的定量結果。本文在考慮職業女性工作類別、工作年限、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基礎上,在上海市多家外企人力資源部門選取20位女性代表作為本研究的打分專家。請她們對本文構建的各指標的重要度進行客觀評判。這20位專家均來自重點本科大學,專業分布不同,職稱涵蓋了部門經理、部門主管和部門職員,年齡在32~55歲之間。因此,她們對職業女性健康問題的把握更加透徹和理性,從而保證了本文收集數據的信度與效度。
(二)權重結果與討論
通過權向量的計算,得出職業女性健康指標體系的權重結果(如下表所示)。根據指標權重的計算結果,結合職業女性健康現狀,得出以下結論和建議。
1.從職業女性健康的各組成因素的指標權重來看,生理健康(42.9%)和心理健康(42.9%)在總體健康水平中占有較大比重,而職業女性社會健康因素(14.2%)的比重不大,說明應重點關注職業女性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狀況,同時給予社會健康以重視,倘若職業女性群體缺乏社會健康,總體健康便無從談起。
2.在職業女性生理健康方面,健康意識不足(26.8%)和健康投資不足(19.6%)對職業女性生理健康影響較大。而健康資源難以獲取、公司有無健康福利、家務承擔比例過大等因素對其生理健康水平的影響較小,表明職業女性的生理健康狀況主要取決于其自身健康意識與健康投資的程度。
3.在心理健康方面,職業壓力過大的影響最大(22.9%)。心理健康意識不足(15.6%)、婚姻關系是否滿意(14.4%),以及對自身價值是否認可(10.1%)對職業女性心理健康也具有較大影響。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僅要考慮職業女性健康意識、自我認同等內部因素,還需要綜合考慮職業女性面臨的職業壓力,婚姻關系等外部條件。
4.在職業女性社會健康方面,兩性同工不同酬和兩性職業晉升差異對于社會健康的影響同樣重要,權重均為20.5%。此外,對職業女性工作家庭兼顧的期望(16.8%)對社會健康的影響也較重要,說明職業女性社會健康狀況可從兩性同工同酬、消除晉升差異與科學認識職業女性角色的角度給予改善。
5.利用AHP法計算層次總排序后發現,對職業女性總體健康影響較大的前十項因素分別為生理健康意識不足(11.5%)、職業壓力過大(9.8%)、生理健康投資不足(8.4%)、工作環境惡劣(8.4%)、心理健康意識不足(6.7%)、婚姻關系是否滿意(6.2%)、工作時間不合理(5.6%)、對自身價值是否認可(4.3%)、職業與家庭角色沖突的壓力過大(3.6%),基本與上述分析一致。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因子中不包括社會健康影響因子,表明社會健康因素對職業女性的整體健康水平影響相對較小。
四、結論與啟示
研究結論表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對職業女性整體健康水平有較重要的影響,社會健康對職業女性總體健康的影響不大,說明社會已具備較友好的職業女性生存環境。通過本研究,我們得出以下啟示。
第一,企業需改善職業女性工作環境,降低因惡劣工作環境對職業女性健康產生的消極影響;合理設置工作時間;注重調適職業女性工作壓力,為化解職業女性可能面臨的職業壓力提供建設性發展方案。
第二,對于職業女性承受的職業家庭沖突壓力,家庭應調整對職業女性過高的角色期望,科學認識職業女性角色,給予職業女性理解與關懷。而美滿的婚姻關系能夠有效提升職業女性的主觀幸福感。
第三,職業女性個人應提高生理、心理健康意識,加大自身健康投資,培養健康的生活理念,遵循最佳健康的生活路徑,品味優質健康的生活內涵,合理定位自我價值,在職場、家庭、社會等場域中收獲幸福快樂。
參考文獻:
[1]? 朱楚珠.婦女參與的行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楊燕.職業女性生涯發展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1.
[3]? 韓賀南.性別文化“嵌入性”探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3,(4):8-13.
[4]? 付光美.中國女性就業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5]? 孫亞汝,范曉敏.瑜伽對職業女性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36):177-178.
[6]? 梁櫻.工作狀態對城鎮已婚女性精神健康的影響——基于CSS2013的實證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16,(4):100-110.
[7]? 林曉蘭.都市女性白領的身份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