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佳
摘要: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措施。河南省新鄭市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以用工扶貧、分紅扶貧、產業扶貧、技術扶貧等方式解決所在區域貧困問題。通過分析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的扶貧方式及其在扶貧工作中所參與的角色作用,進而構建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模式。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扶貧方式;扶貧角色;扶貧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03-013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03.03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Th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 cooperative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Henan Xinzheng Fengnonglinguo Cooperatives solve the poverty problems in their areas by means of employment, dividend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echnical poverty alleviation.Therefore,the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Fengnonglinguo cooperative was analysed and the role played by analysis in poverty alleviation,and thenthe model of farmer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constructed.
Key words: farmer cooperation; the wa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ro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聯合國在2011年的《合作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實施合作社年》的報告中,總結了合作社所具有的六項社會功能,包括就業、減貧、金融融資、社會保護、災后救濟和和平建設。扶貧作為合作社一項重要的社會功能,既來源于早期合作思想產生時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性,認為合作制度設計的本質在于讓貧困群體通過自助和互助的合作來改變自身的經濟狀況,以完成一場人道主義的社會道德革命,也產生于現代社會治理強調將合作組織視為政府指導、干預農村經濟、穩定社會的工具[1]。因此,農民合作社實質上是貧困群體弱者的聯合,具有益貧性的顯著特點。在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背景下,農民合作社的益貧性受到廣泛關注[2,3]。
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方式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除用工扶貧等扶貧方式外,產業扶貧、技術扶貧等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為手段的扶貧方式成為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新的發展形式。原因在于其具有帶動地區產業發展、提高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優勢特點[4,5]。位于河南省新鄭市的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政府資源,結合自身優勢,通過科技創新與技術培訓等方式探索出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可行性模式。本研究通過對新鄭市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扶貧模式進行深入剖析,以探索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可行模式,并為促進扶貧模式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扶貧概況
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所在村落為省級貧困村。距離鎮6 km、縣城20 km。該村無第二產業,不具備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無礦產資源。該村共轄5個村民組、270戶、1 055人,耕地面積78.00 hm2。人均耕地少,地塊細碎分散。豐農林果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截至2018年,發展會員122戶,主要入會模式為普通農民土地入股,貧困戶免費認養羊、核桃樹入社。經營土地面積54.67 hm2,其中自有8.00 hm2、代管土地46.67 hm2,代管土地中流轉土地8.67 hm2,土地流轉期限18年。自有土地承包價格9 000元/hm2,流轉土地15 000元/hm2。2018年種植核桃樹6.67 hm2,羊存欄量3 000頭。扶貧對象60戶。2018年獲得政府扶持資金37萬元,其中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辣椒種植輔助資金7萬元,另外有機肥每噸補助300元。其主要通過以下4種方式進行扶貧。
1.1 用工扶貧,盡可能利用村里人力資源
用工扶貧即采用提供勞動崗位、給予一定報酬的方式進行扶貧工作[6]。 在用工扶貧方面,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優先雇傭村里剩余勞動力,優先雇傭貧困戶勞動力。因農村勞動力工作時間受農作物生長周期制約,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在用工扶貧時采用兩種用工形式,一種是長期工,即能夠長期連續參與工作的勞動力,分配羊場的養殖工作,解決飲食問題,按月進行工資結算,每月2 300元;一種是短期工,即不能夠長期連續參與工作的勞動力,按日進行工資結算,根據工作種類的不同,男性每日100~150元,女性每日70元。另外,針對于零散時間較多的婦女,會不定期給予手工藝品(如端午節香包等)的制作工作。合作社統一發放手工藝品制作材料,按照市場價回收并給予相應報酬。采用此種用工扶貧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利用效率,同時為因家中老人、孩童需要照顧的無長期工作時間的勞動力提供了勞動崗位。
1.2 分紅扶貧,引導貧困戶開展養殖以分擔單一種植風險
分紅扶貧即采用收益分紅的方式進行扶貧。在分紅扶貧方面,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沒有采取傳統的政府給予合作社資金支持,合作社按照政府所給資金獲得的收益將其按比例分紅給貧困戶的方式。而是帶動貧困戶進行羊的免費認領養殖,養殖過程中合作社提供飼料、技術等養殖必要資源,根據羊出欄時合作社的收益,每年按比例給貧困戶分紅。根據合作社收益,貧困戶戶均每年分紅收益1 300~2 800元,據統計,2017年參與養羊分紅31戶,每戶分得2 800元,創近年新高。
農產品種植受自然條件制約較大,養殖相較于種植具有低風險的特點。因此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進行羊的養殖,從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養羊貧困戶的收入,分擔了單一依靠種植所帶來的風險。
1.3 產業扶貧,帶動村民種植辣椒后期進行有償回收
產業扶貧即根據當地情況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方式進行扶貧。2017年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獲得政府7萬元辣椒扶貧資金,根據當地土地情況,帶動當地農民種植辣椒6.67 hm2,最終以10元/kg回收村民辣椒。在辣椒這一產業扶貧過程中,為達到所產辣椒符合市場規定,并形成當地特色產業,統一質量、保證產量的要求,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統一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并定期提供種植培訓以及現場技術指導。通過發展第一產業并形成第一產業特色,為第二產業加工業奠定了產業基礎。
1.4 技術扶貧,專設技術研發職位,提供技術指導
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設有技術研發崗位,現有2名核心技術人員,其中1名為相關專業的大學教授。政府還會定期下派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培訓,培訓模式為室內講課與田間實踐相結合,培訓頻率為每兩月一次,培訓內容多以種植與養殖技術為主,輔以手工業(針對婦女等)培訓,培訓對象為合作社成員與村民,培訓導師以政府下派指導員為主,合作社技術人員為輔。除定期提供技術指導培訓外,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會將研究成果與村民分享,提供脫毒苗或有機肥等技術成果。采用科技扶貧的模式能夠促進當地現代農業的發展,保障當地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潛能。
豐農林果專業合作社通過政府支持,采用用工扶貧、分紅扶貧、產業扶貧和技術扶貧的方式,保障了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農民合作社益貧性的特點。
2 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角色分析
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調查分析,本研究認為農民合作社在扶貧中主要扮演銜接者、服務者、調動者和拓展者4個角色(表1),并通過一定的機理(圖1)作用于貧困戶。
2.1 農民合作社扮演角色分析
2.1.1 銜接者 農民合作社本身是弱者的聯合,其自身的資金實力相對較弱,因此需要外界的支持與幫助[7]。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給農民合作社帶來契機。農民合作社通過響應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根據自身情況申請國家扶貧專項資金,一方面增加自身資本與抗風險能力,為自身謀求更多發展機會;另一方面通過為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讓貧困戶參與分紅等方式幫扶貧困戶脫貧(表1)。作為政府與貧困戶之間的銜接者,農民合作社能夠因地制宜地對貧困戶進行較為合適的幫扶,從而彌補政府扶貧工作中扶貧方式單一存在局限性的缺陷。
2.1.2 拓展者 政府扶貧工作中,因扶貧范圍較廣,無法根據單個較小貧困區域以及單個貧困戶實際情況制定與之適應的貧困戶幫扶方案。農民合作社作為一定區域內組織,對其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現狀較為了解,同時因其涉及范圍較小,能夠根據區域優勢實現自我發展,甚至帶動所在區域發展。在扶貧工作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參與扶貧,做到深入了解單個貧困戶實際情況,并通過社員集思廣益為其提供適宜的幫助,開拓新型扶貧方式。因此,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扮演著拓展者的角色(表1)。
2.1.3 調動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大多采取間接扶貧的模式為貧困戶提供幫助,區別于政府直接劃撥款項直接扶貧的方式。往往需要貧困戶根據自身情況,通過付出一定勞動等獲得收益(收益往往高于市場同種勞動所得)。在合作社扶貧工作中,采用用工扶貧、產業扶貧和技術扶貧等方式,協助貧困戶脫貧,從根本上調動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達到脫貧效果。因此,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扮演調動者角色(表1)。
2.1.4 服務者 扶貧工作本身就具有服務性特點[8,9]。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既服務于政府,協助政府完成扶貧任務;又服務于貧困戶,幫助貧困戶脫貧。其主要任務是服務于貧困戶,幫助貧困戶脫貧,能夠分擔貧困戶風險,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貧困戶幫助。政府的幫扶亦能提高農民合作社服務潛力。因此,農民合作社在扶貧工作中扮演服務者的角色(表1)。
2.2 農民合作社角色作用機理
農民合作社角色作用機理見圖1。從總體上看,農民合作社所扮演的銜接者、服務者、調動者、拓展者4種角色直接作用于貧困地區或貧困戶;4種角色中銜接者、服務者的角色直接作用于政府。
從單一角色來看,銜接者的角色在農民合作社整個角色中起基礎作用,其同時作用于政府與貧困地區、貧困戶,通過銜接政府與貧困地區、貧困戶,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服務者的角色在農民合作社整個角色中起目的作用,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目的在于服務于政府與貧困地區、貧困戶,其同時作用于政府與貧困地區、貧困戶。一方面起到協助政府完成扶貧任務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幫扶貧困地區、貧困戶脫貧的作用。拓展者角色在農民合作社整個角色中起銜接作用,其直接作用于貧困地區、貧困戶,并有利于農民合作社發揮調動者角色的作用。拓展者角色在于發揮農民合作社集思廣益的作用,通過開拓多樣的扶貧方式,一方面減少政府單一扶貧方式所具有的弊端,另一方面,多樣化的扶貧方式能夠給予貧困戶選擇的權利,進而調動貧困戶參與扶貧工作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調動者角色發揮作用,同時起到進一步延展扶貧鏈條的作用,將政府的扶貧工作在鏈條上延展到具體貧困戶。調動者角色在農民合作社整個角色中起關鍵作用,其作用在于調動貧困地區、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主動參與脫貧、主觀意愿上愿意脫貧。除政府保底的扶貧資金外,農民合作社可以充分發揮其了解區域特點、深入貧困戶家庭的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產業,合適合理地調動貧困戶脫貧。
3 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模式構建
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模式見圖2。從扶貧環節上看包含資源整合、扶貧角色、扶貧方式3個環節。扶貧模式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夠發揮其最大效益取決于3個環節的發展,因此,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模式構建。
3.1 調動內外扶貧資源支持貧困地區、貧困戶發展
內外部資源整合是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工作的前提。農民合作社作為弱者的聯合,自身在市場競爭中很難處于優勢地位[10]。其雖具有益貧性的特點,但往往受資源約束,無法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好地發揮益貧性的作用。
資源整合分為外部資源整合和內部資源整合。外部資源整合中政府資源的整合重點在于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扶持與政策扶持均能使農民合作社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政府資源整合往往具有區域性的顯著特點,地區貧困等級越高,政府資源獲取難度越低,農民合作社扶貧工作難度越高。根據此規律農民合作社在獲取政府資源時要量力而行,不能僅考慮政府資源獲取難易的高低,而忽視扶貧的難易程度。外部資源整合中社會資源以及企業資源較容易被農民合作社忽視,但這兩種外部資源在農民合作社扶貧工作中亦處于重要地位。其中社會資源往往體現在社會捐贈方面,其除了資金以外大多為物資形式,其中物資形式的捐贈基本為當地政府統一分配到所轄管行政村。而資金形式的捐贈往往針對于某一項目或個人。社會資源因具有明顯的個人或群體主觀意識,其不像政府資源具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因此在爭取社會資源時,要突出合作社本身扶貧優勢及特點,要始終以服務貧困地區、貧困戶為主旨,企業資源整合難度較高,其大多牽涉企業利益,具有明顯的功利性。但企業資源對于農民合作社產業扶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除可以進行資金扶持外,技術扶持亦是重點。針對產業扶貧,若想形成較為穩定的產業鏈,除生產(種植等)環節外,運輸、銷售亦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僅依靠農民合作社承擔運輸、打開銷售渠道較為困難,但相關企業愿意進行資金以及技術上的扶持與幫助,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企業資源整合在整個外部資源整合中不容忽視。除外部資源整合外,內部資源整合亦十分重要。內部資源整合有利于評估農民合作社現有實力,同時能夠通過資源整合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在整個扶貧工作中,外部資源整合往往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內部資源整合應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在資源整合工作中,要根據合作社情況積極尋求外部資源,同時要實時整合內部資源,為農民合作社扶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3.2 充分發揮扶貧角色作用,保障扶貧工作效果
農民合作社在參與扶貧工作中扮演銜接者、拓展者、調動者和服務者的角色。4種角色在扶貧工作中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在資源得到充分整合的前提下,如何將資源合理規劃、充分利用資源、發揮資源的最大價值是合作社面臨的一大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有賴于合作社充分發揮角色作用,即充分承擔每一角色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扶貧工作是否具有成效在于合作社扶貧行為是否具有成效,扶貧行為是否具有成效仍在于扶貧工作中合作社是否盡到其所承擔角色的義務。由此可知,充分發揮扶貧角色作用能夠保障扶貧工作效果。
3.3 選擇適宜貧困地區、貧困戶發展的扶貧方式
扶貧方式的選擇不是單一的,是具有多樣性的。農民合作社在注重扶貧工作多樣性的同時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即針對于貧困區域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產業,針對于不同貧困戶應因人而異,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扶貧方式。其中資源整合的對象以及扶貧角色的作用能夠通過不斷完善,進而做到充分利用與發揮,但扶貧方式是多樣性的,因地區差異、貧困戶差異可能存在不同方式組合,因而才會導致扶貧方式的多樣性。扶貧方式作為扶貧工作的落腳點,只有采用適當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最終保障扶貧工作的圓滿完成。
4 結語
農民合作社不僅具有經濟功能,更具備社會功能。社會功能中扶貧功能是農民合作社參與精準扶貧的前提。但經濟功能是農民合作社的主要功能,遵循市場規律是其發展的根本宗旨和原則,扶貧是其市場化發展的附帶衍生功能,因此在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工作時不能忽視其本身的經濟功能。通過資源整合、角色分析、扶貧方式三者聯合,構建扶貧模式,能夠讓農民合作社在發揮社會功能的同時增強自身經濟實力,更好地發揮經濟功能。
參考文獻:
[1] 蔣玉珉.合作經濟思想史論[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9.
[2] 劉宇翔.欠發達地區農民合作扶貧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5,36(7):37-45,110-111.
[3] 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4):23-29,110.
[4] 陳 莉,鐘 玲.農民合作社參與扶貧的可行路徑——以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產業發展為例[J].農村經濟,2017(5):116-122.
[5] 徐旭初,吳 彬.減貧視域中農村合作組織發展的益貧價值[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2(5):18-24.
[6] 李紅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多元扶貧邏輯與公共治理[J].貴州社會科學,2014(7):133-137.
[7] 尤 游.農民合作社在資本深化背景下的發展模式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8(6):67-73.
[8] HUANG Z,QIAO LIANG.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ole of farmer cooperatives in China since 1978:past and future[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8,10(1):48-64.
[9]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課題組,苑 鵬.農民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模式探析——以法國最大奶農合作社索迪雅(Sodiaal)為例[J].農村經濟,2018(5):110-115.
[10] T?魪SITS R,ALPEK L,KALETA A. Social innovations for the disadvantaged rural regions:hungarian experiences of the new type social cooperatives[J].Eastern European Countryside,2017,23(1):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