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可是他們必須老實地在課桌前坐足一節課、兩節課……數學課堂上沒有花哨的課件、沒有動聽的歌曲,更沒有生動的語言,有的只是煩瑣的定義、公式和定理,久而久之,他們會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更不會快樂、主動地去學習.于是我想了一些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希望運用興趣在學生和數學知識之間架起橋梁,讓學生通過橋梁進入數學殿堂,充分領悟學數學的奧妙與快樂.
一、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樂”起來
在課堂上,根據書本的內容,合理地創設學習情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使學生“苦學”轉化為“樂學”.
我在上“字母能表示什么”這一課時,首先帶著學生共同背了一首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然后我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有1 000只青蛙,你們能快速地回答出它們有多張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條腿嗎?那又假如現在有n只青蛙呢?學生這時都在積極地思考,很快就報出了答案.看著學生那一雙雙充滿渴望的眼神時,仿佛在問:“老師,您下面要教我們什么?”我知道這一節課算是成功了,因為我已經把學生欣然帶進“興趣化學習”中了.
二、打破傳統教學課堂模式,讓學生“動”起來
農村孩子很純樸天真,但缺乏勇氣.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讓他們“動”起來,以此增強他們的勇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們班上數學課,一直都不是整整齊齊地坐著,相反地,孩子們是三五個一群圍坐在一起的,這種座位方式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展開小組討論,進行小組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有趣的七巧板”這一節中,我先讓學生看了許多由七巧板拼成的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再讓學生小組討論這些圖案都是由哪些形狀組成.或許是大家都擠坐在了一起,勇氣、信心也隨之而來,孩子們很熱烈地討論著我的問題.我沖著他們會心地笑道:“同學們,我們今天就來學怎么制作這些美麗的圖案!”孩子們都很開心,有的還拿起了剪刀和正方形卡紙.于是,一堂別開生面的活動課就這樣展開了,我知道學生已經“動”起來了,不僅僅是手動,更是腦動、心動.
三、課堂上組織小活動,讓學生“搶”起來
對小學生來說,怎樣才能讓他們整節課全神貫注地聽講呢?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發現了孩子們的“興奮劑”,并且屢試不爽.
某天下午,我在上“負數”這節內容,引入、介紹新的概念后,正準備舉一些例題時,看著下面一張張沒有精神的面孔,想著這沉悶的氣氛,我知道現在必須做點什么了.于是,我用一種很輕松的口氣問:“大家有點累了吧?不知道你們敢挑戰嗎?”頓時,學生就都有了精神,高聲齊呼“敢!”于是,我簡要說了挑戰規則,“請聽第一題,負數比0小,對嗎?”看著下面一雙雙高舉著的小手,我開心地笑了,因為孩子們現在沒有一個人打瞌睡了,他們都在興奮地搶答.當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整個課堂氣氛仍然很活躍,許多例題、習題就這樣被學生“搶”完了.
四、善于抓住典型例題,讓學生“思”起來
我們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必須善于抓住典型的例題,讓學生“思”起來,一旦學生樂于思考了,相信他對數學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方程”這一章讓學生領悟到方程的優點,體會到妙用方程會使復雜的題目迎刃而解.一次習題課時,我首先出了一道這樣的例題:“一件衣服打七折銷售虧了8元,打八折銷售賺了10元,求這件衣服的進價”,學生都急急忙忙拿出草稿紙開始列方程計算,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報出了答案,我首先給予了鼓勵,隨后問了一句“你確定嗎”,大約兩分鐘后,大家都拍著自己的腦袋,似乎在說:“這求的是進價啊!”我這時總結道:“以后遇到什么題目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大家還愿意再思考一題嗎?”當然,回答的結果是肯定的.因此,在選擇例題時要多下功夫,題目出來就應該能吸引學生,學生才愿意思考.
五、尋求各式各樣習題,讓學生“練”起來
數學歸根結底就是要練,因為練習能使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基本技能和思維.而學生又不可以進行“題海戰術”,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地設計習題了.
我設計的練習經常以奪紅旗、數學醫院、摘蘋果、開火車等形式出現.在講“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一個“小小水果店”的習題.我將5種水果剪紙貼在黑板上,宣布每種水果的價錢和購買要求,教師做售貨員,學生做顧客,進行購買活動.這一活動,把認識與使用人民幣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營養劑和催化劑,只有當學生具有了濃厚的學數學的興趣,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才會主動地去學習數學,并且學地輕松、愉快.我希望可以通過以上手段與方法,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一起學習數學,共同遨游在數學知識的海洋里,身臨其境地感受數學,發現數學的美,體驗數學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