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蘭蘭
摘 ? ?要: 口譯是人類最古老的語言活動,而口譯職業化則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次亮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初見雛形,直到今天成為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專門職業,口譯職業化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本文回顧了現代口譯職業發展歷史,通過史料搜集和分析的方式,探討了政治外交、機構需求、技術設備、組織保障、教育培訓等因素如何促進口譯職業化的迅速發展。借此增進口譯工作者和學習者對口譯職業發展歷史的了解,同時為中國方興未艾的口譯職業化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口譯 ? ?職業化 ? ?影響因素
口譯是人類最古老的活動,伴隨著人類跨種族跨文化交往和遷徙的歷史而發生。從一件極普通的跨語言交際活動,成為“今天國際社會交際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專門技能和一種專門職業”(柴明颎,2007)。在其職業化過程中,多種因素都曾發揮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顧人類口譯活動的歷史,其次總結口譯學者對口譯職業化的不同解讀,再次從政治外交、機構需求、技術設備、組織保障、教育培訓等方面探討口譯職業化過程中的多個影響因素,最后展望影響口譯職業化未來發展的一些趨勢。
一、口譯活動的歷史
口譯是人類最古來的語言活動之一,但由于依靠語音作為工作的載體,存在的痕跡稍縱即逝,描述口譯發展的記錄不如筆譯豐富(黎難秋,2002)。在人類發明聲音錄制設備之前,我們只能依據書面文字的記載推測“口譯是隨著人類各民族相互交流而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可以追溯到“人類各種語言逐漸形成后的時期”(鮑剛,2005:1)
一些歷史記錄記載了譯員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例如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設立的“譯員總管”就享有相當尊貴的地位。在歐洲,最初的官方通用語言是拉丁語,十七世紀后意大利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文先后廣為使用。這些語言最初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區域和族群間使用,由于國際貿易、宗教傳播、殖民擴張等活動擴展到世界各地,從而產生對口譯員的需求。在古代中國,也有被稱作“象胥”“舌人”這樣的政府官員,在與外國使節的交往中從事語言溝通和記錄歷史的工作。
這些歷史記錄顯示,口譯活動長期存在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報酬、有合法地位、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然而總的來說,口譯一直沒有與一種固定的(職業)地位及工作定義聯系起來(P?觟chhacker, F. 2004:26),這些承擔口譯任務的“雙語使用者”,實際上只是一種“自然口譯”(Gile, D.,1995)
“自然口譯”在人類歷史上活躍了相當長的時期(甚至一直到今天還有相當多的口譯任務由“自然口譯”承擔),而且為人類的跨語言跨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當語言交流進入到一個更高層次,包含深層次文化,特定禮節與禮儀,或某種專業的專門知識時,“自然口譯”就無法提供服務了。這時就需要一些特殊技能和記憶方式,這就是后來被逐漸認識到的職業口譯。(柴明颎,2007)
二、口譯職業化的概念
工業革命后由于技術進步及生產的規模效益,社會組織化程度得以不斷提高,推進了產業的專業化分工,職業化的觀念應運而生。職業化(Professionalization)的詞源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發誓,以此為職業”。業界許多專家都對職業化、譯者職業化及口譯職業化提出了見解,這些見解有差異,也有重合。
謝天振(2009:298)指出“有必要從更廣泛的領域去認識職業化”,職業化的概念與“專業化分工及職業解體、壁壘聯系在一起”“譯者的職業化意味著譯者具有一種特殊的技能,能夠勝任客戶提出的翻譯任務”“翻譯職業化是翻譯產業發展的必要前提”。韓子滿(2008:36)認為,譯者職業化指的是“譯者以翻譯為專門職業,翻譯報酬幾乎成為全部收入來源,并具備完成多種翻譯任務的能力”。
鮑川運提出(2007:50),職業化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口譯職業化包括兩個條件,即“有相當部分的譯員將口譯工作作為主要生活來源,以口譯作為職業”,以及“譯員具有職業素養,遵守職業規范,掌握職業技能”。口譯職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訓練、資格認定、專業組織和繼續教育等方面。
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主席Jennifer Mackintosh認為“職業化”包括九大因素:專業的組織載體、信息交流、職業道德公約、職業標準和從業規定、成員制度和入會標準、公認的培訓模式、外部認可、對成員的專業化服務及自我管理。(2006:4)
可見,口譯職業化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涉及口譯員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市場對口譯的職業需求和質量期待、行業組織制定的準入門檻、培訓標準等,它是翻譯產業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客觀結果。
三、口譯職業化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口譯職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化發展的過程,口譯的職業化發展經歷了一個萌芽、初步發展、繁榮、成熟和穩定的過程。(潘珺,孫志祥,王紅華,2009:82)在此過程中,諸多因素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政治外交因素
在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之一的英國堅持要求英、法兩種語言同時作為和談的官方語言,在此之前,法語一直是國際會議和外交談判中的唯一語言。英國的訴求最終得以實現,談判經過英語-法語之間的翻譯進行。英國倫敦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爾·芒圖(Paul Mantoux)為同盟國領導人擔任口譯任務,口譯專業技巧例如記憶、筆記、復述等第一次得以正式展示,標志著口譯現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由‘隨意的譯員(即:恰好能應當時之需的具有雙語能力的個人)轉變為掌握特殊技能的專業人士團體”(P?觟chhacker, F, 2004:26),從此“職業口譯正式登上了國際舞臺”。(劉和平,2005:3)此后的國際會議開始同時以英語和法語進行,會議口譯員的需求應運而生,口譯職業化的序幕拉開,口譯作為一種專門職業逐漸樹立了國際地位。
2.機構需求
職業化的發展需要對該職業有效的市場需求,在口譯職業化發展的初期,對職業化口譯需求是國際組織與政府機構。根據史料統計,1910年國際組織平均每年召開120場會議,到了1930年,平均一年召開250場國際會議(Shenton,1933)。聯合國與歐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職業化翻譯需求國際組織。(謝天振,2009:304)。二戰結束后聯合國成立,先后規定了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中文和阿拉伯文為聯合國全體大會和安理會的工作語言。代表們用其中任意一種語言發言具有相同效力,而秘書處則要負責在現場進行同聲傳譯,把代表們的發言譯入以上六種工作語言。甚至可以說“聯合國的出色表現是與譯員的出色表現分不開的,沒有譯員,聯合國的一切工作都將陷入癱瘓”(謝天振,2009:304)。“隨著聯合國的建立、非殖民化的進程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參加國日益增多,使用不同語言的民族紛紛要求自己的語言成為國際會議的工作語言”。(張維為,2011:4)
1957年歐盟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通過了關于語言多樣化的決議,決議規定,各成員國都有平等使用本國語言的權利,各成員國的官方語言成為該組織的工作語言。在國家層面上,不少國家采取立法手段,規定了雙語或多語作為官方語言,例如加拿大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兩者享有同樣的語言地位;在瑞士,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羅曼什語都是官方語言。美國夏威夷島則要求在正式場合,如法庭,使用夏威夷語,政府需提供夏威夷語和英語間的翻譯服務(謝天振,2009:301)。這樣的法律條款客觀上保障了對口譯職業的穩定需求。
3.技術設備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電聲設備的進步拓展了口譯的工作形式,從最初的交替傳譯模式發展成為同聲傳譯模式,極大地縮短了會議召開時間。巴黎和會其中一部分的談判采用了同聲傳譯。但是最初的同聲傳譯設備非常簡陋,譯員不依靠耳機而直接聆聽發言人講話,再通過麥克風裝置(hushphone)輕聲把發言人講話的內容翻譯出來,以防影響發言人,類似于今天的耳語翻譯。在相當長時間內,英法一直是國際會議僅有的兩種正式工作語言,不用涉及“接力翻譯”(relay),因此原始的同聲傳譯方式還“勉強勝任”,如果要使用超過兩種語言就必須依靠專門的設備。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企業家Edward Filene、英國電子工程教授Gordon Finlay和IBM總裁Thomas Watson共同設計發明成功名為“Filene-Finlay-IBM系統”的同聲傳譯設備。(Kurz & Bowen, 1999)1925年Edward Filena提議使用這套同聲傳譯設備,之后在1928年的國際勞工組織大會上首次進行完全測試。二戰后的紐倫堡審判是國際范圍內第一次大規模系統化地使用專業同聲傳譯服務和設備。審判涉及英、法、俄、德四種語言,法庭上還安裝了翻譯廂,譯員身處其中,頭戴耳機接受發言人的信息,并通過麥克風進行翻譯,聽眾可以通過耳機收聽上述四種語言的任何一個頻道,或者選擇收聽講話人的原聲。同聲傳譯的使用大大縮短了紐倫堡審判的時間。在設備系統的支持下,同聲傳譯作為一種特殊的口譯方式得以在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上廣泛使用。
4.組織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西方各國的翻譯從業人員紛紛建立各種翻譯協會,強調明確譯者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合法權利并致力于提高譯者的社會地位、工作條件和待遇水平。其中最權威的國際組織是1954年6月在巴黎注冊成立的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簡稱國際譯聯)。幾乎與此同時(1953年),國際會議口譯工作者協會(AIIC)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協會的職責包括評價并確認會員的專業資格、專業水平和語言能力,制定并維護會議口譯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行業規范和專業培訓標準。協會還制定了章程,并且代表口譯員集體利益與聯合國、歐盟等組織行談判,規定了口譯工作者的工作條件和權利、待遇等。這些工作讓口譯作為一個專門職業得到了可持續發展。會議口譯能在僅僅50多年的時間內就在歐洲發展成為一個成熟而獨立的高級專門職業,有學者認為“它的職業化進程如此之快是因為在初期就建立了全球性的專業協會即國際會議口譯協會”(楊眉,2011)。
5.教育培訓
對職業化翻譯的需求推動了專業化翻譯人才教育培訓機構的建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國際政治交流和貿易往來,這類培訓機構應運而生。二十世紀歐洲第一所專業翻譯培訓機構是1930年在德國Mannheim成立的商務口筆譯人員培訓學院(后轉入入海德堡大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日內瓦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也相繼成立口筆譯工作者培訓學院。日內瓦翻譯學校教師Jean-Francois Rozan 于1956年出版了譯本介紹交替傳譯筆記技巧的書籍,(P?觟chhacker,F.,2002)是第一本專門介紹職業口譯技巧的出版書籍。1957年巴黎高級翻譯學校成立,這所名聲卓越的翻譯學校為聯合國、歐共體等國際機構培養了大批卓越的職業翻譯員。同時,該校的塞萊斯科維奇教授提出了口譯釋義理論,極大地影響了口譯人才培訓和理論研究,至今仍影響深遠。目前,國際上已有超過200多所高校設有翻譯的教學與研究項目,其中相當一部分致力于培養專業化的口譯工作者,為促進口譯職業化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四、總結與展望
進入二十一世紀,口譯職業化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深化和多樣化。口譯職業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不斷加大,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和職業發展之初有所不同。在需求的來源方面,在口譯職業化初期產生需求最大的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仍然對職業口譯有著穩定的需求,但隨著翻譯產業(包括口譯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其他需求來源包括公司企業、醫療機構、非政府組織、社區機構等。
從技術方面我們看到,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對職業口譯員的工作提出了挑戰,微軟、谷歌等公司都推出了語音識別翻譯軟件,并正在積極研發真正意義上的同聲傳譯應用軟件。雖然目前版本還無法和職業譯員的表現相提并論,但計算機技術的飛快進步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給口譯職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影響。新技術的發展拓展了口譯工作新形式。隨著網絡通信技術和設備的飛速發展,新的口譯形式正在產生并廣泛采用,除了傳統的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外,近年來,電話口譯、可視會議口譯、媒體口譯等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劉和平,2003:32),同時催生了像電話口譯員這樣新型的職業口譯從業者。
展望未來,口譯職業化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止,對于中國而言,口譯職業化進程才剛剛開始,了解世界口譯職業化發展歷史中的多重影響因素有利于我們加深對口譯職業的理解,借鑒他國在制定行業標準、職業道德、質量評估、專業培訓、認證準入等方面的經驗,推動中國在口譯職業化道路上穩步前進。
參考文獻: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Mackintosh, J.. Professionalizatio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New Profession[A]. Chai, C & Zhang, J (eds.) Professionalization in Interpret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s in China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2-14.
[3]P?觟chhacker,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 Routledge,2004.
[4]Shenton, H.N.. ?Cosmopolitan Conversation[A]. The Language Problem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3.
[5]鮑川運.口譯的職業化[J].中國翻譯,2007(1):50-51.
[6]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7]柴明颎.口譯職業化帶來的口譯專業化[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13-14.
[8]韓子滿.教師職業化與譯者職業化——翻譯本科專業教學師資建設中的一對矛盾[J].外語界,2008(2):34-39.
[9]黎難秋.中國口譯史[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
[10]劉和平.職業口譯新形式與口譯教學[J].中國翻譯,2003(3):32.
[11]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12]潘珺,孫志祥,王紅華.口譯的職業化與職業化發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6):81-85.
[13]謝天振.中西翻譯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14]楊眉.中國口譯職業化探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1(5):70-71.
[15]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是華東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項目“2018年青年高層次—MTI翻譯專業碩士教學設計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ECNU-HLYT0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