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摘 ? ?要: 大學語文是一門集基礎性、審美性、人文性等于一體的學科,其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內容,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本文分析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對存在問題進行剖示,根據實際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 大學語文 ? ?課程思政 ? ?新理念
大學語文包括很多優秀的文化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還能夠加強學生的思想引導。因為這些作品中蘊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的研讀和學習,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充實學生的內心,使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師在教授過程中應該認真分析這些作品所蘊含的思政思想,做到文化學習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
一、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可行性分析
大學語文是集文學性和文化性、審美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與基礎于一體的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一環,在其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不僅可行,還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
(一)語文和思政育人宗旨一致。
雖然大學語文和思政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但是在育人宗旨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的有用人才。大學語文主要通過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應用寫作、語言交流等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幫助學生樹立一定的人文理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誠信友善的情懷,并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大學思政課程主要是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為將來學習及走向社會打下思想基礎。因此,從“立德樹人”角度而言,兩者培養的目標都是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是培養具有高尚情懷、優良品質、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因此,將思政教育和大學語文有機結合,不僅符合學科發展的實際,而且有利于人才培養。
(二)大學語文蘊含豐富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和專業的思政課程的呆板和僵硬的教學內容相比,大學語文中的優秀作品鑒賞、應用的訓練顯得更加隱形和易于令學生接受。大學語文中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蘊含著人性的光輝,比如頌善懲惡、倡導家國情懷、歷史責任感、社會使命感等兼具人文情懷和正確價值理念的佳作,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樹立遠大崇高的理想,積極投身于火熱的社會實踐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能夠有效彌補傳統思政教育的不足,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同時,這些隱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生學習不僅能夠提高思政素養,堅定思想認知,還能夠提高文化素養。
(三)積累了豐富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
大學語文是高校最基礎的課程之一,也是積極踐行國家育人理念的積極擁護者和踐行者。大學語文根據本課程的特點,通過設置優美的文學意境,由淺入深的教學實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將正確的“三觀”、社會的倫理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不僅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而且培育學生優良的品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強化學生對于祖國優良傳統文化的認同,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加學生的見識,使學生受到中外優秀文學作品的熏陶。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學應用能力,而且改進了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符合大學語文客觀發展規律,既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又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二、大學語文教學在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大學語文在思政教育方面擁有很多優勢,在實踐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的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學還存在課程定位偏差、脫離語文的人文根基、教學模式固化等問題。
(一)課程定位偏差。
當前,在就業率的影響下,一些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出于就業率的考慮,側重于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一些院校減少了語文等基礎性、文學性的科目,甚至不開設。開設大學語文的目的僅僅是應付教育部門的檢查,通過減少語文課時,必修課改為公共課或者選修課等形式,導致大學語文邊緣化,導致教學課時減少,更不要說在教學中踐行思政新理念。這種重技能、輕素質的現象,導致語文課程定位出現偏差。培養的人才僅僅是專業的技術人才,而不是思想健康、積極向上,技能和思想都符合現代化建設的綜合型人才。這些院校課程定位的偏差導致學生走向社會之后難以得到持續發展和提升。
(二)偏離弱化了語文課程思政教育的人文根基。
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的根基在于教學內容的人文性,它是踐行課程新理念的基礎。但是,當前的大學語文教材并不統一,教學在內容、課標建設等方面并不一致。不同的大學選取的教材版本不同,這些不同教材的編寫理念不一樣,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大部分教材內容并沒有將思政理念融入其中。教材不統一,質量不一致,導致思政新理念在語文大學教學過程中難以取得有效成果。對如何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研究不足,研究內容不具備普遍性,導致這一方面的研究弱化。一些教師對于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產生了歧義。將語文課變成了思政課,過于強調思政內容,忽視教學內容中的文化性、人文性。不但沒有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而且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
(三)教學模式的固化。
在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方面,各院校也做了很多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模式方面只尋求形式上的融合,沒有從深層次進行有效結合;教學方法陳舊,一些教師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雖然采取新的教學形式,但是教學思想還是傳統的。因此,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理念的存在,使大學語文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的效果大打折扣。特別是少部分教師認為大學語文主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思政教育關系不大。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不僅不利于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反而影響大學語文教學的正常進行,不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缺乏創新意識和應用新技術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內容強行融入教學中,不善于用文學中表達的情感進行思政教育灌輸,并不能與現實相結合。這種教學模式固化的行為難以從情感上打動、感染學生,思政教育效果差強人意。部分教師的思政修養有限,難以對學生進行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引導。
三、促進大學語文教學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建議
(一)革新教學理念,促使大學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有效結合。
大學語文和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育人,都是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兩者之間有共通之處,若能夠有機結合,發揮優勢,則必然會取得理想的效果。特別是在信息時代,新媒體、微媒體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兩者之間的結合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因此,各院校應該秉承新理念,開拓思維,創新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用新思維審視當前教育教學存在的弊端。摒棄原先實用主義的教學理念,確定大學語文在人文素養培養、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作用,正位定位大學語文的學科功能。還要在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硬軟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條件,為大學語文教學中踐行課程思政新理念提供充足的空間和廣闊的舞臺。糾正思政教育不是語文教育教學的理念,正確認識大學語文在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引導方面的獨特優勢。在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促使學生德、智共同發展。比如,有關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把堅定文化自信的內容融入其中,使學生堅定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產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規范教學內容。
由于當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不統一,影響思政教育的發揮,也不利于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應該按照統一的標準研究制定出一套既有文學性、審美性,又具有人文性、思想性等高質量的教材。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可操作性,挖掘出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功能,特別是家國情懷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佳作。為在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提供豐富多樣、操作性強、趣味性和人文性豐富的載體。還要加強對語文教材的審查,嚴格把控思想教育內容,強化大學語文和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引導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和載體。
(三)創新教育方法。
時代在發展進步,出現了很多新技術,在新時期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語文教學中,必須創新思維,革新教育方式方法。各院校一定要充分認識語文教學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主動承擔起思政教育引導的功能,堅持知識的傳授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與學生的價值引導同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斷運用新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使思政教育內容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有效融入。教師還應該因勢利導,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研究適合大學生的教學模式,通過“細雨潛無聲”的方式,強化學生在“真善美”“誠、信、情、知、意”等方面的思想引導。比如,運用微課的形式講述文學作品中的家國情懷,在教案設計上,可以采取漫畫故事、短視頻等形式展示內容,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滿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自我提升,通過不同的方式提升教學水平,用自己的學識贏得學生的尊重,用不斷創新的教學設計吸引學生,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感。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關系到思政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的效果。廣大教師要積極探索語文教學和思政教育引導的有效形式,積極主動地發現規律,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高校應該為教師的成長提供一定的支持。一是要為教師的進修學習提供條件。爭取盡量多的進修和學習指標,使每一個教師都能夠得到學習機會,同時為進修提升的教師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比如,優先評優評先,職稱晉升優先等,充分調動廣大教師學習提升的積極性。二是高校要組織教師研究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特點明確教學全過程。三是學校要制定嚴格的獎懲機制,加大對創新教學教師的獎勵。
教師應該革新教學理念,使教學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首先教師要不斷提升思政素養,既是教學的需要,又是為學生樹立榜樣。始終堅持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發展的理念,成為一個專業素養過硬、思政素質過硬、德才兼備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其次,教師要規范自身的教學行為,堅持嚴肅課堂紀律,杜絕“黑笑話”等嘩眾取寵的行為,在學生面前樹立尊嚴,不該講的話不要講,防止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行對學生造成消極影響。要自覺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承擔起傳播、發揚、守護傳統文化的重任。
四、結語
大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內容,并且教學目標和思政教育是一致的,兩者之間能夠有效結合。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學生為本,從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設出發,積極創新教學理念,革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探索創新,最終實現在教學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新理念,實現思政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天霞.論“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列開“大學語文”的必要性[J].漢字文化,2019(06).
[2]王嵐.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的條件及路徑[J].陜西教育(高教),2019(04).
[3]夏習英.試論“大學語文”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名作欣賞,2018(11).
[4]張瑩.基于課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學語文教學分析與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
[5]王國慶.“課程思政”背景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融入大學語文教育[J].文教資料,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