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堯
摘 ? ?要: 文化是教育生態因子中作用極為重要和活躍的因子,教研室文化建設既是推動工科研究生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又是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過程。本文結合工科教研室文化建設的普遍特點, 對典型問題進行剖析, 在此基礎上規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搭建“以人為本”的平臺、健全聯合導師機制、培育“工匠精神”、構建實體文化和新媒體手段傳播等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 教育生態 ? ?研究生 ? ?文化建設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同時,他還強調“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育人具有價值導向、情感激勵、價值認同和情感陶冶的重要功能。
研究生教研室/課題組是研究生開展教學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單位,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產出創新成果、傳承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既是研究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匯合器,又是最活躍、最具創新能力的孵化器,具有開展文化建設的先天優勢。研究生教研室是涵育、培養廣大研究生的基本細胞,是構建院校文化氛圍的重要成分,是貫徹文化育人理念的基礎力量,加強教研室文化建設是新興教育時代的必然要求。但是工科研究生培養方式單一化、課外生活偏向學術科研的問題逐漸凸顯,是我校研究生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新問題。
在新興教育模式下,從教育生態學整體觀念、局部生境、教育節律、耐度最適等原理的視角考察,分別對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的生態要素、生態環境、生態結構、生態功能、基本規律、演替與演化的范疇進行分析是建設工科教研室文化的基礎[2]。本文正是從教育生態視域出發分析討論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問題。
二、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調查結果分析
本文在江蘇省內選取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三所典型工科院校為研究樣本,并對比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兩所綜合性高校,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這幾所高校在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上普遍給予重視,并在不斷改進和發展,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如下問題。
(一)文化建設內容的系統性缺失。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校教研室建設不斷加強。在硬件設施持續改善的同時,教研室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國內外優秀的教研室無不擁有良好的教研室文化,加強文化建設是教研室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并在高等教育事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工科研究生科研學習任務繁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廣大師生特別是理工科研究生面臨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一些高校把關注點放在對工科研究生的專業知識講授,而忽視人文藝術的熏陶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當前已經逐漸演化為我校研究生人才培養中的新問題,甚至成為一種系統性存在的問題。
(二)文化建設活動缺乏多樣性。
在文化建設活動的設置中,一些高校著重于專業知識的培養,關于文化建設活動的安排拘泥于學術講座和研討會等形式之流,偏離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的初衷。單一的文化建設活動形式既不能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實質作用收效甚微。當下,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更要在形式和內容上創新,從實質上吸引更多的工科研究生群體加入其中,真正在身心健康上得到應有的關懷。
(三)活動開展的可行性欠缺。
學校在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方面經常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這個通病是毫無組織目的和計劃地開展,一個完善的組織計劃的缺失必然導致活動開展的無序,混亂的秩序直接引起該文化建設活動開展成果低效,其中評估體系的無序甚而使活動開展無效。其次,一項大型活動的開展通常需要多個協辦方或者協助組織,因而很多時候完全由某一校組織承辦的活動顯得有心無力,從前期的宣傳、活動的組織運行到后期的總結,在人員安排和組織經驗方面總會出現紕漏。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需要經費的支持,無度的經費開支注定不能支持活動的持續開展。
三、工科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措施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教研室文化建設。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的希望。他指出:“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奮斗中夢想成真!”[3]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南京理工大學作為一所擁有濃厚軍工背景的高等學府,更要依托已有的優勢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推動教研室生態文化建設。教研室始終承擔著工科研究生日常學習研究空間的主要功能,為此更易聯系研究生群體集體學習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優秀黨員的先進事跡,其中祝榆生同志、王澤山院士的事跡及精神可作為先進典型,加之學校本身建立的學生薪火黨員工作站提供的平臺,應當聯合更多作為中共黨員的研究生導師參與進來,與研究生群體中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有入黨意愿的學生加強聯系,摒棄師生關系桎梏,加強黨員文化融合。先立德,才能成文,教研室只有形成系統完整、積極向上的思想體系才能促進個體全面發展。
(二)多方聯合,搭建“以人為本”的文化平臺。
根據教育生態學中的“整體效應”理論,一種生態行為的產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響,因而“牽一發而動全身”,教研室作為研究生們日常學習的公共空間,更應當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做到對研究生群體中每個個體的關懷,這種關懷不僅是出自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關心,而且是身心健康的并舉。對于這項工作的開展,更多的是由各個學院研工辦和研究生會牽頭搭建一系列文化平臺,包括學術前沿講座及文體方面的活動。在全校范圍內,積極利用學校黨委宣傳部主辦的南京市京劇團、青年越劇藝術團、歌舞劇院等單位的演出資源。在學院范圍內,以教研室為單位的安排則從研究生日常生活細節著手,在每個教研室選舉產生心理委員承擔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職能,定期為有需要的研究生聯系校心理輔導中心的心理老師疏通心理問題及聯系心理健康的講座。此外,各教研室之間應加強聯系,組織教研室間的籃球對抗賽等體育競技比賽,在加強鍛煉身體的同時有助于每個教研室內部學生的團結。
(三)健全聯合指導機制,構建生態視角下新型師生關系。
江蘇省學位委員會、省教育廳日前聯合出臺《江蘇省研究生導師職業道德規范“十不準”(試行)》及《關于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這是江蘇首次就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專門出臺意見,從正面引導和負面清單兩個角度發力,構建研究生導師隊伍立德樹人長效機制[4]。在教育生態大視角下,強化師生的多維互動,避免人文關懷的疏離尤為重要。我校一個教研室通常由一個導師或者同一課題組導師的學生構成,導師的引導作用對于教研室文化建設的影響不容小覷。生態系統具有動態穩定性,一個教研室的文化系統同樣具有動態穩定性。一批學生畢業就有另一批新生加入,研究生個體是動態性的,但是教研室的整體文化氛圍是具有穩定性的。如何維系和傳承教研室文化,需要導師們的聯合參與。我校各個學院積極響應學校號召,打造師生交流平臺,構建新型導學關系。一個教研室或多個教研室之間可以定期舉辦師生下午茶沙龍,沙龍內容做到學術到文化生活的多維融合,形成穩定的教研室師生文化。
(四)培育“工匠精神”,落實新文化背景下卓越工程師計劃。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內容。人工智能時代,“工匠”一詞似乎越來越陌生。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需要大批科學技術專家,而且需要千千萬萬的能工巧匠[5]。另外,“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道德文化,它的傳承和發展契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與廣泛的社會意義。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工科學生成長的道德指引。
自2010年研究生培養方式改革以來,“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機制已經日趨完善,其中我校專業型碩士大多實行雙導師制,校外企業導師繼承古代“師徒制”教育傳統,采取“心傳身授”的默會教學方式,傳遞更多工匠精神文化。此外,我校專業型碩士首次增加“工程倫理”等必修課,在研究生一入學即傳輸工程道德教育。在每個教研室中同時有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型研究生,充分發揮生態系統中個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專碩聯動學碩,達到學術水平與精神文化的同步升華,為工業4.0時代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卓越工程師。
(五)打造教研室實體文化。
我校教研室文化是構成研究生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工科研究生集體歸屬感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師生交流和共同成長的公共空間。在教育生態視域下,教研室作為滿足集體需求的外部環境,本身的實體化空間安排應被重視。
為了打造教研室實體化文化建設,內部應當營造出一種利于體現教研室獨特文化的氛圍。為此,可以在教研室內部打造一塊“文化角”展板,安排人員定期展示教研室內部研究生的攝影、詩歌等文學藝術作品和專業領域內的最新學術論文成果展示。教研室內部的環境還要時刻保持干凈整潔的狀態,除了對每位研究生自身注意衛生和公共物品的保護之外,還可排列出一套執勤表以供相應的人員按時打掃衛生。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少不了綠植的點綴,不同教研室的研究生們可以按照各自需求為教研室做一些綠植的點綴。
(六)完善以“新媒體”為媒介的文化傳播方式。
在當下這個萬物皆媒的環境下,新媒體已經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壟斷之勢,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中微信公眾號更是異軍突起,閱讀微信公眾號推文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表示,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個生態系統。將微信生態系統融入教育生態系統更能發揮新媒體在高校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為了讓更多的工科研究生學到優秀的教研室文化,各院系和專業研究生會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發送相關推文,相應地,也可以教研室為單位向特定的校園公眾號投稿,作為正面典型供大家參考。譬如我校電子工程與光電技術學院研究生的“電光研途有我”微信公眾號,結合微信小程序,在發布學術新聞的同時又承擔研究生的文化傳播任務,從寫作、攝影、朗讀到文體活動的宣傳報道再到優秀學生小組的展示,在文化建設的同時完成教研室文化的多維傳播。
教研室內部則可以充分發揮微信群的作用,在加強聯系的同時共享文化資源。此外,不少導師注重課題組網站建設,我校青年教授左超老師的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的網站建設就是以網站建設教研室文化的模范,記錄每一項成果每一期活動及每一位成員個人信息,做到教研室文化系統的動態穩定性。
四、研究生教研室文化建設評估體系的構建
當前,隨著學校對于打造教研室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越來越多,與此不成正比的研究生參與人數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了改善這一局面,相應激勵措施必不可少,因此除了正常的課程學分外,由學校、院系和教研室三者開展的有關文化建設相關活動的參與和實踐應當納入綜合教育測評中,與獎學金評比相掛鉤,以此激勵更多的工科研究生跳脫出書本外參與文化建設的切實活動。然而在現實操作過程中,不僅要保證活動的參與人數,更要確保活動本身的質量,而對于文化活動質量的評估則更多來源于研究生的參與度,在這里可以采取一種另類的“末尾淘汰制”,更少的人愿意參與的活動存在必然缺陷,針對這樣不受歡迎的文化活動采取改良創新或淘汰的方式以確保每項活動都有其開展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教研室學生的道德水平將納入評估體系,為了實現最大程度的公平,可采取學生互評和導師點評的雙重結合,其中道德水平低于平均標準的學生將被慎重考慮,情節嚴重者則將被取消評獎評優的資格。相信通過這三者措施的結合,現有教研室文化建設評估體系將得到相應的完善,更加保質保量地完善工科研究生在教研室內的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 2577.htm,2016.12.08.
[2]廖文武,程詩婷,廖炳華,金鑫.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質量自我評估體系構建探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1):1-6.
[3]習近平希望青年人這樣奮斗[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5-28/8524362.shtml,2018.5.28.
[4]江蘇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EB/OL].http://society. people.com.cn/n1/2018/1114/c1008-30399796.html,2018.11.14.
[5]徐耀強.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J].中國就業,2018(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