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志平
摘 ? ?要: 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要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本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以及二者融合的問題進行分析,從制度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培育、多元載體拓展等角度,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 ?高職院校 ? ?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瑰寶,它有一套系統而有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黨中央自十八大以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到戰略高度,尤其是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有利于我國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回溯和養分的汲取,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既能豐富思政教育資源,又能提高文化育人的理論層次,實現愛國主義與文化品格教育的融合。基于此,探討高職院校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幫助大學生成為全面型、應用型人才,是一項值得探究的、應引起高職院校管理者重視的課題。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1.1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提高政治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四個自信之一,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內在基石、邏輯延伸和外在表現。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加入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一方面使思政課程更有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2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引導大學生正確前行的航向標,是確保他們永不停歇的精神食糧。大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是他們奮斗的動力和精神源泉,不僅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還承載著整個民族的興旺和中國夢的實現。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進程中形成的民族至上、國家為本的優良傳統,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資源,使他們在理解和接受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
1.3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彌足珍貴和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和歷史遺產,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發展具有特殊價值[2]。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3],提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從學校抓起,做到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教化思想和道德觀念,諸如,誠信、正義、仁愛、民本、和合、大同、修齊治平、家國情懷等思想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灌輸到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中,可以使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繼承,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培養大學生崇尚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
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缺位
從對部門高職院校的調研情況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課程中明顯偏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傳統文化缺位現象。有關課程設置方式方面,在高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占內容較少,大多數高校開設的有關傳統文化課程基本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教學內容膚淺,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挖掘不深。
2.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途徑單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傳播途徑單一,大多數學生仍以課堂作為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渠道,一些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利用網絡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況且一些教師單一地認為課堂融入最重要,以灌輸式、說服式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如生活社會實踐和相關活動等方面的融入重視不夠,有關傳統文體活動在高校的開展和舉辦尚未常態化,使學生對其的理解不足,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使學生真正領略傳統文化的意蘊內涵,引起他們的共鳴,難以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實踐育人價值難以有效發揮。
2.3一些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水平有限
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文化素養決定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的幅度和深度,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由于高職院校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水平有限,導致其在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三個問題:一是融合的隨意性較強,契合度不高。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具有較強的形式化,缺乏創造性的轉換,趨向于采取拿來主義的方式移植或借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個別語句,往往斷章取義,使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難以正確傳達。二是傳統文化的過度轉換。由于受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進行了變革,采取以優秀傳統文化解構、貶低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還有一種是融入和傳承的針對性不強。
2.4一些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動性較差
近年來,有些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膚淺,認為是些迂腐、過時及老套的說教,對其真正的內涵、價值知之甚少,挫傷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利性較強,學習的目的就是拿到學分,順利畢業和就業,較少考慮和認識學習對自身修養和自身道德品格的提升。在此價值的指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較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阻礙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3.1加強高職院校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高職院校應以制度文件的形式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領導機制、評價機制和督導機制,系統規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內容和方式。其次,高校要在教學制度、教學管理、思政課堂、教材改革等方面進行創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教育真正有機融合。再次,要立足大學生的認知能力,遵循德育的基本規律,考慮和掌握思想認知實際和文化感知力,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的融入,使大學生在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逐步接受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于無形中得到增強,顯然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輸達到的思政效果更具親和力、感染性和實效性。最后,以三個方面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向思政教育的融入。一要動員和鼓勵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后勤人員等各相關主體共同參與育人工作,實行班級責任制,形成全員育人的新模式。二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特點和年級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引導,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形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適應的道德規范、社會標準和行為方式。比如,感恩教育、國防軍事訓練、學習幫扶、宿舍文化節、社會實踐等活動。三要通過入學引導教育、校史院史的回顧、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心理輔導等各方面的輔助教育,全方位、多層次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互通互融。
3.2提高師資隊伍的綜合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的、長遠的工程,建立一支政治素質和綜合素養過硬的師資隊伍非常必要。師資隊伍的建立首先離不開專業崗位的設置,為此高職院校應從職業院校的發展趨勢和大國工匠培養的長遠目標出發,設置一個專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崗位,培養和建立一支既懂專業技術又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職業化、專家化較強的骨干教師隊伍。骨干教師的選拔應依據一定的標準,其中事業心、責任感、道德品質、專業技能和學識淵博是著重應考慮的因素。第二,要重視師資培訓和提升。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和學識涵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是高校教師有效地將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生成功傳授的關鍵因素。為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每年應分批次地對高職院校專業思政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團隊、輔導員、班主任及公寓管理人員等進行傳統文化的相關培訓,逐步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第三,為了更好地發揮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和立德樹人的功能,高職院校應完善科學合理相關的獎懲和考評機制,將教學質量、管理水平和教師職稱晉升等掛鉤,激發他們有效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積極性,使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春風化雨般地落實在大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增強思政教育效果。
3.3開設各類有關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
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找好與高職院校相關專業課程的結合點,使二者充分融合,巧妙設計和開發既能兼顧技術又能提高道德素質、家國情懷;既能結合眼前實際,又能洞察未來的前瞻性系類課程。首先,因地制宜地開發整合相關教材,以選修、必修的方式開設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核心課程。其次,積極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主題的選修類課程,例如,圍繞計算機與中國易經的關系、計算機與中國象術、AI繪畫和書法的價值及知識產權歸屬、三國動漫與世界形式等多種形式的課程,使學生在有趣主題的參與和探討中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受其熏陶和浸潤,開闊思維、增長知識、提高道德修養、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顯然,此類課程的設計和開發應與時俱進、注重創新,同時應結合大學生的特點和個性需求,設計教學方式,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品行。通過鮮活生動的課堂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大學生將傳統文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增強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力、認同感和自信力。
3.4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載體
為了增強育人的實效性和感染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活動形式應該是多元的、多渠道的、簡便易行可實施的,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是開展主題班會活動。通過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經典故事案例,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圍繞“感恩”“勵志”“愛國”“成才”“立業”等主題開展班會,要求每位學生都發言。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對大學生開展與相關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讓大學生介紹諸如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重要的中華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紀念這個節日的意義,并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對大學生實行有效的文化熏陶和思想引領。二是開展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校園活動。引導和倡導大學生學國學、誦經典,以國學社、書法協會、繪畫協會、射藝協會等社團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社團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真切地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接受精神洗禮和智慧熏染。三是建設相關的網絡新媒體平臺。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對大學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具體可以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等載體。比如定期組織大學生觀看宣揚傳統文化的電影或者紀錄片,借助公眾號在大學校園舉辦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詩文創作大賽、主題設計大賽、傳統文化相關的網絡程序開發比賽等[5],從而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拓展傳統文化思政教育的渠道。
4.結語
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二者融合價值的考量,融合困境的反思,并從制度建設、師資隊伍培育、課程陣地夯實、多元載體拓展等方面提出優化發展路徑,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2-03).http://www.qstheory.cn/llqikan/2017-12/03/c_1122049424.htm.
[2]畢國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探析[J].實事求是,2018(1):100-103.
[3]董根洪.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9):6-7.
[4]何中華.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N].光明日報,2017-01-09(15).
[5]張君,于宏.“互聯網+”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8,23(04):63-66.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指導項目(編號:2015SJD260);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關于做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究(編號:YK18-09-01)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