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成成 祝瑞 楊瀚馳 張杰瑞 肖甜

【摘要】??? 通過隨機抽取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彭縣居民300人,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了解彭州市居民對川劇的認知、現狀、發展情況。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給出合理建議,為彭州市川劇發展提供參考。彭州市現階段居民對川劇的認知較高,但對于川劇代表曲目的了解程度比較低。影響居民不喜歡川劇的因素主要有:對川劇不了解、不喜歡戲曲本身風格、覺得川劇已經過時。居民對發展川劇的支持較高,川劇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 彭州市??? 川劇??? 認知??? 發展
川戲自古有“蜀戲冠天下”的榮稱,具有獨樹一幟的“噴火”,“水袖”和“變臉”等內容形式。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群眾娛樂方式的多元化,川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陷入觀眾流失、傳承發展舉步維艱等窘境[1]。1982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根據日益消亡的川劇文化情況,提出“振新川劇”的口號及“搶救、繼承、改革、發展”八字方針。
彭州市積極響應四川省委的號召,在振興川劇、保護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川劇圍鼓成為成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川劇變臉(制作)被列為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彭州市隆豐鎮先后被命名為“普及川劇第一鎮”、“首批成都市特色文化之鄉”;2000年5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川劇藝術之鄉。彭州振興川劇的事跡,還先后被《人民日報》《四川日報》等國家省市媒體報道。2014年,彭州市又提出了創建中國川劇之鄉的目標[2]。2015年彭州市為促進川劇發展,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設了648平米的綜合文化站和2000平米左右的文化活動廣場,以供川劇愛好者們的使用及居民欣賞川劇演出。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1.1調查對象
以彭州市濛陽鎮、彭縣的居民為調查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共抽取300位當地居民,以問卷自填式和詢問形式調查被抽中的對象。
1.2調查內容
調查內容包括:⑴居民基本情況;⑵居民對川劇的認知;⑶川劇在彭州的現狀;⑷對川劇在彭州發展的建議
1.3調查方法
2019年7月在彭州市濛陽鎮、彭縣發放問卷,以詢問形式、自填方式完成問卷后當場收回問卷。
1.4統計學方法
除無效問卷后,采用EpiData 3.1錄人數據,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統計描述的分析方法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
二、結果
2.1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97份。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為99%。
人口學特征。在本次調查的居民中,男性140人(47.1%),女性157人(52.9%);18歲及以下33人(11.1%),19~30歲70人(23.6%),31~40歲37人(12.5%),41~50歲55人(18.5%),50歲及以上102人(34.3%);文化程度:小學66人(22.2%) ,初中74人(24.9%),高中/中專58人(19.5%),大專/大學及以上70人(23.6%),其他29人(9.8%)。
職業:農民90人(30.3%) ,學生74人(24.9%) ,自由職業者50人(16.8%),企/事業單位員工28人(9.4%),工人10人(3.4%) ,教師4人(1.4%),公務員1人(0.3%),其他40人(13.5%)。
2.2居民對川劇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聽說過川劇的居民高達93.3%;認為川劇屬于中國傳統戲曲的高達89.6%,1.0%的居民認為不屬于,余下9.4%的居民表示不知道;看過現場川劇表演者高達57.9%。
川劇曲目知曉個數:超過一半的居民一個都不知道,1~5個為38.4%,6~10個為1.7%,10個以上的僅有2.4%。
2.3川劇在彭州的現狀
1.當地川劇表演地點固定情況。32.7%的居民表示有固定的川劇表演地點,11.8%表示沒有,而不知道的為55.5%。
2.當地居民對川劇的態度。發展態度:69.0%的居民支持川劇的發展,29.6%保持中立態度,僅1.4%表示不支持。學習態度:僅42.8%的居民表示假如有機會愿意學習川劇。
3.不喜歡川劇的原因。居民認為現在大部分人不喜歡川劇的原因包括:不了解川劇(78.8%),不喜歡戲曲本身風格(42.8%),認為川劇已經過時(39.1%),其余派別戲曲競爭壓力大(22.9%),怕學習川劇被周圍人恥笑(16.5%)等。
4.對川劇未來的發展預測。60.3 %的居民認為川劇未來會越來越好,必將振新,34.7%認為川劇將不溫不火的延遲下去,5.0%則認為川劇很快會被淘汰。
2.4對川劇在彭州發展的建議
川劇工作者任務:45.1%居民認為川劇工作者要傳統與創新并存,同時發展;28.6%認為要維持傳統,以繼承為主;26.3%認為要結合現代元素,以創新為主。
改進方法:絕大多數居民(71.0%)認為應加強宣傳力度,67.7%的居民認為要將川劇與現代技術相結合,24.2%認為應將演員偶像化。
加大川劇宣傳力度的途徑:居民認為彭州市可以加大川劇宣傳的途徑主要有4種,其中有3項途徑的認可人數>50%,而網絡、新媒體認可人數多達78.8%。詳見表1。
三、討論
3.1居民對川劇的認知情況
據調查,93.3%的居民聽說過川劇,大多數居民知道川劇是屬于中國傳統戲曲,并且超過一半的居民看過川劇表演,但對于川劇代表曲目的了解程度比較低,甚至有57.6%的居民一個曲目都不知道。劉桂村[3]調查結果顯示,成都市56.8%的游客不知道川劇代表曲目。該結果與本次調查結果較為符合,不難看出大部分居民對川劇的認知僅限于聽說過,而不清楚川劇代表的曲目。所以,彭州市居民對川劇的認知程度較低,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大對川劇的宣傳力度。
3.2川劇在彭州市的現狀
支持川劇發展的居民占69.0%,并有61.0%的居民認為川劇會發展的越來越好,必將振興。川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彭州市的特色文化,大多數彭州居民對當地川劇的發展抱有積極的態度。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并不了解川劇,55.5%的居民不知道彭州市是否有固定川劇表演地點,而對川劇的不了解成為居民不喜歡川劇最大的原因。這與劉嘉瑩[4]在重慶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一致。因此川劇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民眾對川劇的認知太淺薄。
3.3居民對川劇在彭州發展的建議
要促進川劇在彭州的發展,當地居民中45.1%認為川劇工作者要傳統與創新并存,同時發展,而劉嘉瑩[4]對重慶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53.0%的大學生選擇了“川劇需要與時俱進,內容創新”,由此可見川劇要發展必要與時俱進。同時,大多數居民認為應加強川劇的宣傳力度。研究表明,缺乏暢通的、便捷的演出信息渠道使我們基本上看不到川劇的傳播[5]。宣傳途徑多種多樣,包括網絡、新媒體,電視、報紙,課本教育,社區宣傳等,其中高達78.8%的居民認可網絡與新媒體的傳播途徑。如今網絡是傳播速度最快、受眾面最廣的宣傳媒介,因此要把握網絡、新媒體等媒介加大宣傳。
四、建議
4.1加大川劇各類曲目和表演活動的宣傳力度,擴大宣傳范圍
居民對川劇的低認知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川劇的發展。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居民不知道有川劇固定表演地點,但大多數居民支持川劇的發展,故川劇的發展仍有較大潛力。而發揮這部分潛力需要市政府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街道辦、社區服務中心,校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積極配合與行動,逐漸形成以市政府為中心,各下級宣傳部門為基本點的宣傳形式。第一,通過社區、文化站、廣場、學校等地開展相關活動,如:相關宣傳部門制作宣傳冊發放給居民;在文化站和廣場的宣傳欄中以畫報或照片的形式進行推廣和普及;學校定期開展川劇相關主題活動(如:臉譜手抄報比賽、川劇知識講座、川劇曲藝表演欣賞等)。第二,政府也應該通過報紙、雜志、電視等進行專題宣傳,以提高彭州市居民對川劇的了解程度。
本次調研中大多數居民認為應通過網絡、新媒體來加大宣傳。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如在抖音、嗶哩嗶哩、小紅書等平臺上傳川劇的精彩表演短片、精美川劇臉譜圖、川劇人物特寫照等,以此擴大宣傳范圍。
4.2對川劇的繼承要取精華去糟粕,發展要勇創新敢改革
川劇傳承至今有諸多經典之處,例如:川劇臉譜、五個行當及五袍四柱劇目等。川劇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通過前輩的言傳身教來傳承。為更好的繼承川劇文化,應整理出版書籍和電子書以便流傳,但一味傳承是不行的,大多數的居民也表示要傳統與創新同時發展。李道森[6]的研究也表明要使川劇振興,就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改革發展。本調查中,有部分居民認為川劇戲曲本身缺少吸引力,也有居民認為川劇已經過時。針對此情況,可創新表演形式,適當更改表演內容,如:在樂器中加入西方樂器元素;改編熱門小說、抓住社會熱點;融合西方音樂會、舞蹈、美術等藝術打破傳統表現形式,增強戲曲的感染力等[5]。
4.3加大對川劇人才的培養,使川劇文化后繼有人
研究表明,很多年輕力強的專業藝術人才已停止表演,僅存的川劇團體人員嚴重老化,新鮮血液注入不足[7]。在本次調研中約有90%的居民為18歲以上,但其中半數以上不愿意學習川劇,可見雖然成年居民對川劇未來抱有美好希望,但并不十分愿意學習川劇。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從青少年抓起,先培養青少年對川劇的興趣,此時學校的地位就顯得十分重要。中小學可以在非遺傳承人和志愿者的幫助下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點,編寫教材、選拔苗子;購買川劇練習所需物品;裝修練功房、演練室;再從基本形體訓練開始,系統傳授川劇基礎知識[2]。而大學院校可根據自身特色開展川劇文化必修課或選修課,以培養川劇相關人才,為川劇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參? 考? 文? 獻
[1]張珂.從川劇的現狀看傳統川劇傳承與發展的路徑[J].四川戲劇,2012(02):18-20.
[2]何曉玲.川劇進校園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以彭州市為例[J].四川戲劇,2016(02):176-178.
[3]劉桂村.游客“對川劇價值的認知”情況調查與結果分析[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1(10):38-39+41.
[4]劉嘉瑩.受眾對川劇價值的認知與消費意愿調查研究[D].重慶大學,2016.
[5]陳菊芳.新時代川劇的困境及其傳承發展[J].四川戲劇,2018(03):53-56.
[6]李道森.研究觀眾? 培養觀眾服務觀眾——川劇觀眾消費心理淺析[J].四川戲劇,1992(05):12-14.
[7]劉大軍.談談川劇的危機與前途[N]. 綿陽日報,2019-06-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