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我國文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世界信息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傳入中國。隨著社會發展的多樣化,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由此,對現代教育的教學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學語文是現代中國文化的縮影的表現,基于此,小學語文的教育好壞直接決定了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本文旨在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問題,研究專業和科學實踐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育? ?實踐教學
新課標不斷的改革下,小學語文的教育不斷深入下,社會要求語文實現實踐性教學。那么如何科學的在實踐中對語文進行學習,需要廣大教師不斷的創新教學理念。使學生自我發起實踐、參與實踐、學會實踐是目前語文教師首要任務。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完美結合實際,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出適應學生需要的創新教學方法,努力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由此,為了實現小學語文的實踐教學,學生需要學習和創新,語文教師需時刻在教學的各個方面中滲透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能。
一、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內涵
針對小學語文專業知識的教學中,要明確知識點的中心意義,基于此創新實踐,從而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及熟練,為今后在語文學習中,扎實語文基礎。總之,針對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加大實踐內容,讓學生“樂愚于學”中明確知識點。此外,從教材的教學內容和人文理論體系出發,要促進語文教學向情境化、生活化方向發展,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從而落實學生積極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
二、現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現狀
我國教育雖然不斷在創新中,但老師的理念跟不上時代的主流,也無濟于事。但現大多數的教學課堂中仍然打著實踐性教學的幌子堅持著傳統教學的行為。因此,教學效果甚微。
(一)結果大于方法
“重結果不重方法,重知識不重能力,重機械記憶不重自 學能力培養”這種傳統教育的理念嚴重拘束了學生思維的天性,導致學生成為“書呆子”的源頭。而且針對教學質量評價的過程中,仍然要求各班的升學率來迫使教師成為“劊子手”扼殺學生自我思維的發展。教師成為了“教書機器”,學生成為了“接收天線”, 把學生培養成高分低能的考試機。
(二)傳統的“教材”教學
語文不單單是一門學科,而是了解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渠道,而大多數的小學語文教師只把語文當做識字的途徑,忽視了其文科性質。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可應用于日常生活人與人的溝通中,使人與人成為朋友。而大多數語文教師只關注教材的教學,他們在課堂上做的是解釋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的結構,強調基礎知識,然而他們遠沒有意識到人與人交流的重要性。作為新時期的教師,首要任務應該是把枯燥的講座變成充滿樂趣和智慧的課程。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知識傳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無形中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三)學校認識不足
現大多數學校管理者并沒有認識到在小學語文中實踐教學的好處及重要性,只一味的強調高分率,導致校園里缺少實踐性教學的環境,一些教師即使有想要開展實踐活動的心,也沒有實踐活動的環境而放棄。一旦沒有實踐性環境,那么就算實踐教學方案再精彩,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除此之外,一些學校擁有實踐環境,但教師對于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不合理,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實踐開展就像班會開展一樣,變得枯燥無聊。
三、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策略
(一)實施具有多樣性的實踐性教學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啟蒙及建設小學思想的學習。而語文作為語言溝通的學科,對其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人與人溝通之間的表達能力,具有重大意義。為了促進中國教育的實踐教學,適應新的教育體系的基本要求,有必要進行專業實踐教學,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語文教育實踐的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實踐性環境的基礎上,語文教師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正確通過大力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整合成為學生所能理解的知識點,使學生在實踐中明確知識點,并熟練于生活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圍繞教材中心意義延伸至實踐中,做到“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即讓學生明白了語文的中心內容,又拓展了其它知識。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期間,在實施多元化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通過大力舉辦演講、詩歌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例如,該學生閱讀能力比較強,可以舉行快速閱讀的比賽,看誰能夠讀的又快又準。而學生為了又快又準確,平日必定對其反復練習,而在練習的過程中便熟練了語句。這時,教師只需輕輕引導其核心意義,便可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育實踐教學改革時期,有必要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創造有利條件。
(二)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專業實踐性教學環境
在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期間,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應,就必須對專業實踐性教學持續創新,才能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創造新穎的學習環境。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的基礎上,合適科學的開展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可以使教育界又上新階梯。而開展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前提,必須要有良好的專業實踐性教學環境,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享受實踐帶來的知識。小學語文作為小學的主要課程外,也是一門綜合性、 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此外,我國對于語文教學的資源不匱乏,匱乏的往往是實踐內容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要有效的利用資源挖掘實踐內容、對其充實,才能保證學生能夠通過學習語文知識提升其綜合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而學生通過生活經驗,總結文章的中心意義。例如,在《金色的魚鉤》課文學習中;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對話,但對話內容不局限于課文中的語句,但不能脫離其中心意義。其次,給同學講解革命文化的背景延伸至“汶川大地震”,引導其明白災難不可怕,可怕是你想放棄希望等中心意義上,讓學生總結中心意義。最后,再告知同學現社會在革命成功下,現代社會的文明進步,家庭的美滿是由一頓飽飯開始等引導學生孝敬父母、珍惜當下的理念。這時,語文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學生在這種情緒下,對其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其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踐中養成習慣
教學理念的形成是在不斷的實踐教學中所積累的教學思想,它取決于老師的授課行為及習慣。而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老師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已成為了現教育的趨勢,這不僅局限了學生創新思維想象空間,還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新的教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而實踐教學模式具有創新的個性,結合語文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積累語文知識,從而養成語文習慣,而學生一旦擁有了語文習慣,會自主學習語文,對語文知識發問。
總之,針對語文知識的不同開展大量的實踐,可以有效的積累經驗,以至于成為習慣。而好的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使他們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四)構造創新型課堂,創新教學思路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沉迷于自己的演講中,完全不在乎學生的想法及課堂反應。而構造創新型課堂,教師可以用生動的形象、生動、優美的肢體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的學習,學生的創造力將得到意想不到的發展,其效果也會事半功倍的。其次,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中,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身心得到滿足感。例如“春天來了”該篇文章內容學習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田野里尋找春天,讓學生體驗語文課本語句所描繪的畫面,發揮學生純真的幻想。由此,激發學生學習下一課的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間接的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結語
小學語文作為語言學科,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而如何利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現教育界所思考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模式,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實踐于日常生活中。實踐性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明確知識點,創新知識點,從而提高知識的應用率,讓知識“活”起來,進一步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我們應該大膽嘗試并敢于在實踐中探索,使小學實踐教育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余莉.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科技資訊,2016,(17):96-97.
[2]何曉林,柯軍.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11):00064-00064.
[3]魏偉.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05):62-62.
[4]楊賢芳.談小學語文教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創新與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16,(01):106-106.
(作者簡介:陳雪梅,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歷:大專在讀,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