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璐
摘? 要? 網絡新媒體的普及使用使人人都變成了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官媒從主動掌握輿論導向變成了被動等待事件發生。文章以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為例,分析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的變化,并探討產生變化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反思。
關鍵詞? 自媒體;網民訴求;訴求方式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3-0080-02
2018年5月末,崔永元在新浪微博中爆出娛樂圈存在“陰陽合同”一事,直指范冰冰有“偷稅漏稅”嫌疑,一時間輿論嘩然。隨后,范冰冰工作室的回應間接坐實了“陰陽合同”的存在,輿情持續發酵,相關部門也開始介入并對該事件展開調查工作。大眾除了唏噓感嘆此事件引發的社會效應外,還由此引發了一個額外話題: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普通民眾是如何通過自媒體平臺表達想法和發表言論的?本文將以此事件為例,結合自媒體的定義和特征,探討網絡輿論形成的原因和格局,分析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的變化。
1? 自媒體的定義和特征
自媒體是以博客為代表的新媒介,它幫助民眾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自主權。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播界漸漸衍生出了更多能夠實現自主發布信息的個體傳播主體。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能夠幫助民眾獲得更多發聲的機會[1]。納斯鮑姆指出:“優良的民主政治不僅需要理性的支持,還需要情感的支撐。”因此,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充滿情感的理性表達[2],提高了民眾發表言論的興趣。
中國民眾針對社會事件發表言論的積極性始于2009年,那一年微博正式進入人們視野并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自媒體平臺。原因在于微博本身字數要求簡短,且其具備的便捷性、匿名性、原創性和草根性等特點滿足了人們瀏覽和發布信息的需求。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掌握輿論權的主導地位,民眾通過電腦或手機就能夠相對自由地披露信息和發表意見,從而逐漸形成輿論的原始材料[3]。
2? 網絡輿論沖擊波
輿論的形成除了披露信息外,最關鍵的一點是廣大群眾對發生的事件發表意見。在自媒體時代來臨之前,輿論的源頭被官方和新聞媒體所控制,體現在是否發布信息,發布何種信息,何時發布信息以及如何發布信息上采取謹慎的態度[3]。而進入自媒體時代以后,人人都可以手握自媒體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輿論的引發者。隨著網絡的普及,輿論戰場逐漸轉向于此。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教授研究發現,中國網民的特點大抵表現為受過一定教育,具備強烈的參與話題討論的欲望,但是普遍社會和經濟地位不高[4]。這些特點決定了網民對涉公、涉富、涉腐的話題非常敏感。近年來,網絡輿論呈現井噴態勢,分析這些網絡輿論背后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一句話,那就是“我不相信”,現實社會階層之間的沖突反映出了公眾對社會事件的不信任感。
以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為例,此事的導火索源自于2003年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手機》。該片內容疑似影射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私生活,造成他與馮小剛和劉震云關系交惡。當崔永元得知《手機2》電影開拍的消息后,多次與馮小剛團隊進行交涉,就在此敏感時刻,作為電影主演之一的范冰冰公然發布與電影有關的微博激怒了崔永元,于是很快其在拍攝電影《大轟炸》時存在“陰陽合同”一事被揭露了出來,引爆了網絡輿論。民眾通過各種渠道搜羅信息和發布消息,呼吁相關部門盡快介入展開調查還公眾一個真相。最后經過證實范冰冰確實存在偷稅漏稅問題,稅務部門對其開出了數額8億的天價罰款單。
3? 自媒體時代輿論格局發生變化
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之所以引起網民的強烈關注,一是輿論事件主角是社會公眾人物,本身具有強烈的話題性,容易吸引網民的注意力;二是此案件涉及到的話題觸發了大眾的敏感神經,大家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被激發了出來。前文提到,與過去相比,網民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還成為了發布者和輿論的參與者。與之相對應的是,官方和官媒角色從主動掌握輿論導向變成了被動等待事件發生,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民間輿論“倒逼”的情況[4]。新聞傳媒中的主流媒體在自媒體時代也漸漸從主體位置上“退”了下來,逐漸被邊緣化,中心位置被網絡媒體取而代之。
2018年5月末崔永元在新浪微博上曝光范冰冰“陰陽合同”事件,直指范冰冰有“偷稅漏稅”的嫌疑。事件曝光后網民迅速展開輿論口水戰,討論爆料的真實性,一時網絡輿論沸騰。隨后,范冰冰工作室的回應間接坐實了“陰陽合同”的存在,輿情持續發酵。直到時間進入6月初,相關主流媒體才開始介入,最后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把事件的性質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認為是一起違法案件。
4? 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的變化
此方面變化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線上“展現訴求”和線下“制造事件”結合;二是線上“身份展示”和線下“身體征用”并重;三是線上“轉發擴散”和線下“籌謀動員”協同[5]。面對被各種信息充斥的現代社會,如果想要避免發布的信息被淹沒,就要想盡各種手段和方法制造事件引起網民的關注,但是這樣就很有可能觸及社會底線。隨著人們逐漸了解網絡傳播的特點,大家也慢慢學會了辨別事件的真偽。如果發布信息的人不具備一定的威信和影響力,那么廣大網民則不會輕易選擇相信。拿范冰冰“陰陽合同”為例,正因為曝光者是崔永元,很多網民選擇第一時間不去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而是靜等后續發展。多數網友開始期待范冰冰團隊的反應。范冰冰工作室發表聲明后,網民將聲明解讀為“陰陽合同確實存在,崔永元不該爆出來破壞行業規則,損害范冰冰利益”。而當輿情開始出現反轉,有自媒體爆出崔永元道歉的消息時,網民也沒輕易相信,而是深挖該自媒體的背景等。總之,大眾普遍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和對崔永元的信任度,希望最后能等到真相揭開的時刻。
對于崔永元來說,他之所以選擇用微博發聲,是因為該平臺已經成為了最主要的輿論場。前文提到自媒體的特點實現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目標,廣大普通民眾發表意見和看法不再受到精英階層的掌控。雖然自媒體賦予了民眾話語權,但并不代表每個人都具備相同的話語影響力。只有像崔永元這樣擁有眾多粉絲的意見領袖,才能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名人光環加上平臺效應,使得該事件在發布后,短時間內吸引了眾多網友轉發和評論,引發輿論聚焦。隨后,政府部門、主流媒體和知名人士的關注加快了事件的傳播和擴散速度,最終坐實了范冰冰逃稅的事實。
透過范冰冰“逃稅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通過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利益訴求的傾訴和表達。主要原因在于民眾傾向于選擇網絡新媒體平臺表達意見和發表看法。但這不代表自媒體可以幫助民眾解決一切問題。任何事物都具備雙面性,自媒體擴展了人們的交際面,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和控制著人類的交際行為。自媒體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傳播,而不是成為人們表達訴求的工具。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還是要完善制度性利益民意表達機制,并培養民眾理性獨立的使用自媒體表達合理訴求。
5? 總結
總的來說,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參與輿論討論的一份子,傳統媒體不再掌握輿論導向,民眾表達訴求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但是,人們要清楚的意識到自媒體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要對其盲目崇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發生變化,需要進一步完善并推進自媒體素養教育。
參考文獻
[1]張彬.對“自媒體”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傳媒,2008(8):76-77.
[2]袁光鋒.情感何以親近新聞業:情感與新聞客觀性關系新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0):57-63,69.
[3]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的輿論格局與輿情研判[J].天津社會科學,2013(6):37-43.
[4]楊敏.網絡輿論沖擊波[J].決策,2009(7):12-15.
[5]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9):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