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
【摘 要】本文以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戲曲教育為出發點,分析師范院校戲曲教育的價值以及發展現狀,強調了在師范院校中加強戲曲教育的重要性,探討師范院校戲曲教育課程建設的有效方法,從而為戲曲藝術在校園的傳承與振興尋找正確的途徑。
【關鍵詞】師范院校;戲曲教育;課程建設;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6-0135-03
新世紀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開始納入到國家戰略高度,尤其是對于傳統戲曲的傳承,對此國家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文化部聯合發布《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這兩份文件指出,各地宣傳、教育、文化部門要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戲曲教育活動,充實藝術教育課堂。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創新具有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的戲曲教育形式,如戲曲名家進校園、戲曲展演展示、戲曲賞析講座等群體性活動,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傳統。學校的戲曲教育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
一、在師范教育中開展戲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文化藝術審美素養
從古至今,戲曲跟教育的關系就十分密切,傳統戲曲雖說是一種以娛樂為主的藝術形式,但戲曲還承擔著教育的功能。陳獨秀曾評價戲曲:“戲園者,實普天下人之大學也,優伶者,實普天下之大教師也。”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實施的戲曲教育主要是面對非戲曲藝術專業的師范學生所進行的教育,目的是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中國戲曲是中華文明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信仰、道德觀念和獨特的藝術追求,它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個學科門類,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通過戲曲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條非常好的途徑。在師范院校戲曲教育課程中,我們所遴選的作品往往都是戲曲的經典之作,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學生在戲曲教育中不僅能獲取文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還能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他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會被逐漸激發出來,這些對于在校師范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促進學生德育發展
戲曲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審美價值,同樣也是進行美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傳統戲曲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和精彩的歷史典故,教人為善、為忠、為義、為孝,教人知曉善惡、明辨是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戲曲里都有著生動的體現,這些與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聯系緊密。例如,戲曲中有對愛國主義的歌頌,如《金沙灘》、《李陵碑》等劇目表現了楊家三代人前仆后繼為國效力的英雄事跡和忠烈報國的家風;戲曲中也有對忠義精神的褒揚,如《趙氏孤兒》里面的程嬰、公孫杵臼,《鳴鳳記》里面的楊繼盛。這些忠臣義士為了正義事業不畏艱險,全力以赴,而且做出巨大犧牲,這樣的品格感動一代又一代人;戲曲中還有對清廉和公正的呼喚,如《鍘美案》和《探陰山》等劇里的包公,主持正義,為百姓伸冤。《十五貫》里面的況鐘,不辭辛勞、執法嚴細。這些作品是對他們的良好的職業操守和高尚的人格的贊揚;戲曲中還有對真愛、真性情的禮贊,例如《西廂記》里面的崔鶯鶯、張生爭取婚姻自主,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牡丹亭》里面的杜麗娘更是為了情而死,為了情而生;戲曲中也有對于智慧的啟迪,《三顧茅廬》和《群英會》里面的諸葛亮足智多謀,《四進士》里面的宋世杰機智、冷靜地揭露貪官罪行,為百姓洗冤。這些人物盡管身份地位不盡相同,但都閃現出智慧的光芒。
戲曲教育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也不是嚴肅的道德訓誡,而是以情動人。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面說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入情。”傳統戲曲就是“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根據不同的內容,運用各種手段來創設情境,通過戲曲強烈的感染力,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感受到真善美,激發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加強了傳統美德的滲透性。
(三)傳承和發展戲曲文化
從戲曲文化傳承來看,戲曲院校的專業戲曲教育和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戲曲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專業戲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戲曲從業人員,他們對于傳統戲曲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主要承擔專業戲曲教育的學校主要是以中國戲曲學院為首的藝術院校,他們是傳揚中國戲曲文化的中堅力量。但是沒有觀眾的藝術樣式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普及型的戲曲教育則是為戲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尤其是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進行戲曲教育。師范院校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文化高地,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當戲曲課程成為師范院校常規課程的一部分,戲曲文化就會在師范生中生根發芽,然后發酵,戲曲文化能夠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并跟多元的流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這將會創新戲曲文化,讓戲曲重現生機,從而促進戲曲文化的自我發展。
學生時代對于戲曲愛好的培養是較為容易的,一個人在兒時培養的習慣和愛好一般最為深刻、持久,常常影響一個人終生。戲曲教育對于培養師資的師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師范院校的學生在學校打好戲曲教育的根基,當他們走上教育崗位,將戲曲的火種傳遞給青少年,讓青少年受到戲曲的文化的熏陶,那我們戲曲傳播缺乏年輕觀眾的現象就會得到改善,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樣的話戲曲的發展才會有未來,戲曲的傳承才會有指望。
二、高等師范院校戲曲教育課程的現狀及面臨的考驗
(一)戲曲教育課程內容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高等師范院校現階段的課程設置中,戲曲教育課程難以滿足學生的真實需求。許多師范院校并沒有把戲曲課程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進行設置,而是開設《戲曲藝術欣賞》之類的藝術選修課,課時也明顯偏少。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選擇《戲曲藝術欣賞》課程的目的大多是把戲曲作為一種擴寬自身知識面的途徑,增強自己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自身的審美藝術修養。承擔此課程的教師在面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時,不知道從何下手,于是乎大多數課程內容就是戲曲名段欣賞,教師越想給學生灌輸更多的“戲曲專業知識”,學生越感覺收獲不大。所以這樣的選修課僅僅開設幾周,學生所剩無幾。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他們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雖然缺乏專業的戲曲知識,但是他們有著豐富的文學、政治、歷史的基礎知識,戲曲藝術本身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學生擁有的這些專業素養能夠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戲曲文化。由于戲曲教育課程在教學目標上的定位不清晰,導致戲曲教育課程在教學方法和內容的選擇上面,忽略了戲曲藝術跟社會、文化關系,忽略了戲曲家的創作思想跟時代背景(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之間的聯系。而現有師范院校開設的以欣賞戲曲名段為主要內容的戲曲課程,往往所選劇目陳舊,學生自己在網上就可以很容易搜索到,課程無法滿足當今高校師范生真實的需求。
(二)戲曲課程片面強調舞臺視聽,戲曲教育脫離本質
在普通高等師范院校里面講授戲曲的教師未必都是專業學戲曲表演出身,而戲曲的舞臺演出沒有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很難熟練掌握戲曲表演專業技能。一些開設戲曲選修課,為了增加課堂的生動效果,非常注重視聽演唱,提倡學生開口唱戲。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音頻,有條件的學校會跟本地戲曲院團聯系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或者組織學生去劇院看戲。平心而論,我們利用這些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戲曲視頻,讓學生唱了幾句戲曲片段,戲曲課未必就會馬上火起來,學生也不會因為看了幾個戲曲視頻,看了幾場戲,就會馬上被戲曲這門傳統藝術所吸引。更何況并不是所有高校附近有戲院,雖然不少戲曲的票價比電影票都便宜,學生更愿意去看喜歡的電影,甚至愿意高價買喜歡明星的演唱會,面對電影和娛樂節目的競爭,戲曲的視聽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興趣。當今很多資深的戲迷并非個個都愛唱戲曲,但是他們會收藏經典戲曲碟片,常去劇院看戲,在劇院做志愿者,不會開口唱戲并不能影響他們對戲曲的熱愛,再如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生平不怎么唱戲,但是這也無妨他對戲曲的摯愛,從事戲曲教育,成為偉大的戲曲編劇家。雖然戲曲是一門舞臺藝術,但是我們往往在教學中忽略它的本質,忽略它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對于我們的戲曲名著《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等缺乏深層次的文學理解,一些戲曲選修課僅僅停留在視聽鑒賞層面,對于戲曲的發展的淵源知之甚少,缺乏最基本的理論素養,所以當下這種以視聽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戲曲教育的發展。
(三)師范院校缺乏專業化的戲曲教育師資人才
戲曲專業師資是開展戲曲教育的基礎,直接決定著戲曲教育的成敗。對于師范院校戲曲教育來說,當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專業師資的緊缺,師資專業素養的薄弱。就目前來說,由于我們過去大學學科體系的影響,以及社會認可度的問題,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我國大學培養出的專業戲曲教育人才十分有限,現有的戲曲教育專業人才遠遠不能滿足戲曲教育的開展。多數戲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多集中在以中國戲曲學院為代表的專業戲曲院校,其他綜合性院校很少開設戲曲類專業,即使是專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最后往往選擇的是職業表演方向,而在高校從事戲曲教育的少之又少。一些綜合類院校開設戲劇戲曲學碩士和博士點,大多數研究偏向于戲曲文學,并不能在戲曲創作和實踐上能夠有充分的指導。迫于經濟和升職等方面的因素,人才流失的現象十分普遍,高校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專業戲曲人才往往會選擇轉職。這些現象都制約了戲曲教育的開展。
三、師范院校開展戲曲教育的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高等師范院校戲曲教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應對措施:
(一)課程設置上突出戲曲學科的獨立性,因材施教,優化戲曲課程內容建設。
戲曲教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課程,課程內容既有戲曲文學的解析,又有戲曲理論的傳授,也有經典劇目的欣賞,同時也包含戲曲實踐的參與。戲曲教育課程應該重視學科的獨立性,例如南京大學在全校的文化素質選修課中既有《昆曲藝術》《中國戲劇史》《戲曲聲腔研究》《戲劇理論研究》《宋詞元曲鑒賞》等理論概述課程,同樣也開設了《昆曲清唱研究》《劇場藝術實踐》之類實踐性課程,這些經驗是十分值得借鑒的。所以師范院校戲曲教育應當采取有教無類的態度,根據學校學生的專業和興趣,因材施教。高校戲曲教育課程應當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兩種類型。戲曲公共選修課可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更多的是面向理工科院系專業),學生均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分要求選修課程,此類戲曲公共選修課主要以感性欣賞為主,同時也啟發學生理性的思考。課程如《戲曲名段欣賞》《戲曲與人生》。而專業必修課主要在文科和藝術院系諸如中文、歷史、音樂、美術等專業開設,課程諸如《中國戲曲通史》《戲曲美學》《戲曲音樂研究》,此類課程旨在給學生傳授系統的戲曲理論、戲曲史和實踐知識,培養學生的戲曲研究和評價能力,課程設置應該系統化、理論化和專業化。
(二)調動學生學習戲曲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戲曲的熱愛
師范院校應該調動學生學習戲曲藝術的積極性。戲曲教育不僅包括課堂上知識傳授,也包括課堂之外的實踐活動,尤其是要重視社團的作用。學校可以幫助學生組建戲曲社團,開展各種形式的戲曲主題活動,例如舉辦戲曲沙龍、戲曲知識大賽等。這些社團活動跟戲曲教育課程不同,它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起指導作用。學生參與這樣的活動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對戲曲真心地熱愛,而并不是為了學分,而是在于陶冶身心,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豐富大學生活。戲曲社團的一系列活動,能夠在學校營造出一種戲曲氛圍,讓傳統戲曲藝術在校園里活起來,吸引更多的學生走進戲曲的世界。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將戲曲社團、戲曲文化藝術節等課外活動作為戲曲教育的輔助形式,如南京師范大學“光裕戲曲社”、南京大學“集慶會館”等。這些社團每年組織各種形式的戲曲活動,例如南京師范大學的“光裕戲曲社”,成立于2003年,這是一個擁有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揚劇、豫劇、錫劇、評劇等多個劇種的社團組織,每周組織戲曲排練,經常邀請戲曲院團的優秀表演藝術家來社團指導交流,每年組織戲曲聯誼活動,邀請南京市其它高校戲曲社團組織戲曲演唱活動,每隔兩三年舉辦一場戲曲專場演出,受到媒體、專業藝術院團、藝術家、戲迷以及高校兄弟社團的一致好評。戲曲社團作為戲曲教育課堂的有益補充,對于調動學生熱愛戲曲,傳承和弘揚戲曲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三)多渠道整合資源,實現師資力量的最大化
戲曲教育的促進與改革,師范院校還應該積極培養和引進一批有志于戲曲教育的教師,為戲曲教師隊伍注入新的血液。隨著國家對戲曲的重視,每年高校的戲曲專業的畢業生也開始逐年增多,有條件的師范院校可以引進戲曲專業的老師充實戲曲教育師資隊伍。戲曲教育的專業性較強,理論和實踐層面要求較高,所以要通過培訓、進修的方式優化現有的戲曲教育教師的知識體系,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高。要解決師資問題,除了長期培訓之外,可以邀請知名戲曲專家來校授課,甚至是邀請社會上的一些資深戲曲愛好者(專業票友)聯合授課,作為兼職教師,這種院校戲曲教師和社會戲曲專家聯合的授課模式,既可以完成教學,又可以培養戲曲教師。
對于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除了外校聘請老師過來講課,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比如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選修課里面的戲曲課程,又比如江蘇開放大學開設的《昆曲》課程,清華學堂在線里面的戲曲課程如陳為蓬教授開設的《昆曲藝術欣賞》,目前全國共有兩萬多人學完了該課程,不少同學還獲得了由授課教師簽名認證的課程證書。如果學校能夠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慕課資源,學生在網上學習戲曲課程,獲得課程證書,學校可以憑此給學生相應的戲曲課程學分。
四、小結
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戲曲教育的定位不是培養能夠粉墨登場的戲曲表演藝術家,也并非培養戲曲專家和學者。師范院校的戲曲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人文藝術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又高于一般的素質教育,是具有種子意義的高等素質教育。當這些師范生畢業之后,在中小學從事教學工作。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當這些師范生在教學中涉及到戲曲內容,教師在師范院校所掌握的戲曲知識通過對一屆屆學生的傳授,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就會以原子裂變的方式擴散,為更多的年輕學子所了解和認識。所以說在師范院校強化戲曲教育,對于中國戲曲的傳承意義重大。因此在師范院校弘揚戲曲文化,是當今傳承戲曲、振興戲曲的正確之路。
參考文獻:
[1]陳獨秀.《論戲曲》,《陳獨秀著作選》第一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6-90.
[2]徐駿.高校戲曲教育的價值及發展建議[J].四川戲劇,2014(12):177-179.
[3]胡亮,宋新廷.普通高校戲曲藝術課程現狀思考[J].戲曲藝術,2007,28(2):114-118.
[4]石藝.普通高等師范類院校戲劇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2,(6):164-165.
[5]蘭青.論高師戲曲音樂教育與中國戲曲傳承的關系[J].音樂創作,2012(1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