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艷,出生于1982年6月,籍慣:宣威,民族:漢族,學歷:本科,職稱:主治醫師,只要從事中醫內科工作。
【摘要】目的:探究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收集到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0例實施西醫治療,而觀察組20例實施中醫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在總有效率90.00%明顯優于對照組60.00%,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效果顯著,可作為臨床理想方案予以推廣。
【關鍵詞】中醫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2-130-02
慢性胃炎是目前消化內科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當中占據首位,是由于不同病因所引起的各種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一旦胃粘膜上皮受損,粘膜具備再生能力,會導致患者固有胃腺體萎縮,甚至消失不見[1]。大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癥狀,例如上腹隱痛、食欲減退、餐后飽脹以及反酸等[2]。該病癥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的特征,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致使胃部癌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臨床上多以西藥治療慢性胃炎,但由于治療時期較長,病癥反復發作為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尋求一種簡單、高效、科學、可靠的治療方法是現階段臨床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故本次實驗嘗試使用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F作出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7年12 月間來我院進行就診的4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本次研究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中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且所有研究對象均經胃鏡檢查已確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組均納入病例20例。對照組:男性病例12例,女性病例8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為(42.65±7.54)歲;觀察組:男性病例9例,女性病例11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為(43.15±6.25)歲。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資料可比。所有患者均已簽署同意協議書,家屬具有知情權。
1.2方法
對照組:行西醫治療,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山東羅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4507),一天3次,一次10mg;同時口服法莫替丁片(重慶青陽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0940154),一日3次,劑量為20mg。1個月為一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采用益氣活血養陰法的中醫治療,中醫方劑為:姜半夏9g、黨參14g、沙參9g、枳殼9g、白芍10g、炒扁豆15g、丹參10g、麥冬9g、當歸10g、炙甘草9g以及川黃連5g,水煎400ml,每日飯前30分鐘服用,早晚各200ml。另外,針對缺乏胃酸者可加入15g木瓜、15g烏梅;針對胃部粘膜脫落者可加入9g柴胡,9g炮山甲,9g桔梗以及9g升麻;針對膽汁倒流者可加入9g柴胡、9g竹茹以及9g郁金;針對并發十二指腸胃部炎癥或者胃潰瘍患者可加入10g白芷、15g海螵鞘及10g白芨;針對并發腸道上皮生化者可加入6g浙貝、5g水蛭;針對腺體不典型增生患者可加入15g生牡蠣。
兩組患者在服藥期間,忌食用冰冷和腌鹵食品,切忌飲酒,需注意休息。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具體療效判定標準為:(1)痊愈:治療后患者通過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變胃粘膜恢復正常,臨床癥狀完全消失;(2)顯效:治療后患者經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變胃粘膜基本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明顯好轉;(3)有效:治療后患者經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變胃粘膜范圍縮小,臨床癥狀相對減輕;(4)無效:治療后患者通過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病變胃粘膜未見好轉,臨床癥狀未見減輕,甚至加重??傆行?痊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實驗數據,使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數據采用t檢驗;使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卡方驗證。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4例,有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痊愈9例,顯效7例,有效2例,其總有效率為90.00%。經比較顯然觀察組更佳,且差異顯著(P<0.05)。具體見表1。
3討論
慢性胃炎在中醫學中隸屬“胃脘痛”、“痞滿”等中醫范疇,患者常常伴以飲食不節、胃絡失養、脾胃虛弱等臨床表現,以“濁”和“虛”為病理改變[3]。中醫認為該病是由于胃失所養、氣機郁結所導致的,為久病多虛。中醫治療中多以合胃清熱治標,以健脾助運治本[4]。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應用益氣活血養陰法治療該種疾病,以理氣止痛、溫中補虛為主,以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以及去腐生肌為輔,具有健脾和胃、調節胃腸運動、滋養胃部粘膜以及促血氣暢通等作用[5]。例如沙參具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等功效;麥冬既可以清肺潤燥、益胃生津,也可以清心除煩、潤腸通便;枳殼可以利尿、鎮靜以及行氣化瘀;炙甘草具備補脾和胃、益氣復脈、鎮咳平喘以及鎮痛之功效;白芍性酸、微寒,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及平抑肝陽的功效;炒扁豆可以歸脾細和胃經,補脾和中和化濕;川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有利于保護胃黏膜[6-7]。在此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優于對照組,足以說明對于慢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極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邱洪奎.中醫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20):49-50.
[2]魏曉東,劉繼威,唐艷萍.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7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12):42-43.
[3]劉曉如,肖愛美,戴乾漢,胡素琴,劉新波,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7,32(16):2398-2399.
[4]孔令魁.中醫辨證治療慢性胃炎臨床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10):1254-1255.
[5] 陳永忠.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2):71-72.
[6]黃靜娟,李樹斌.中醫藥聯合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陜西中醫,2016,37(9):1130-1131.
[7]郭錦鈺.中醫治療慢性胃炎61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7(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