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超
[摘要] 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對于肩袖損傷的診斷特點。 方法 隨機選取該院在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肩袖損傷患者30例,對患者進行MRI掃描,分析掃描結果。 結果 患者發生完全撕裂12例,撕裂部位在岡上肌腱撕裂10例,其中向岡下肌腱延伸6例,向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延伸4例;肩胛下肌腱撕裂2例。小撕裂4例,中等撕裂5例,大撕裂3例,無巨大撕裂。不完全撕裂18例,均發生在岡上肌腱,其中發生在關節囊側7例,肩峰下滑囊側4例,肩袖內部7例。不同分型中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4例,Ⅴ型4例,Ⅵ型5例。分析造成不同肩袖撕裂損傷的原因,分別有先天性鉤狀肩峰3例,肩峰增生使得遠端變尖擠壓肩袖3例,肩鎖關節退變5例,股肱大小結節增生4例,外傷5例。 結論 對于肩袖部分發生損傷的檢查,采取常規MRI技術掃描可以起到形態學和信號特點的幫助診斷,結果較清晰準確,值得臨床參考。
[關鍵詞] 肩袖損傷;MRI;診斷;特點
[中圖分類號] R44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1(a)-0179-03
肩袖部位主要指的是在于肩關節前[1],上和后方的肩胛下肌,岡下肌,岡上肌和小圓肌等這些肌腱組織的總和,主要位于肩峰與三角肌的下方,緊密連接著關節囊。肩袖部位若發生損傷[2],則上臂的外展,肱骨頭和關節盂正常支點關節的維持將受到損害而不能正常進行[3]。對于肩袖關節損傷的診斷較為復雜,以前的X線檢查可以判斷肩峰形態并觀察肩關節骨性結構[4],局限性在于可能會被誤判為肩周炎。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技術MRI的興起,使得肌腱損傷部位,損傷嚴重程度的準確判斷得到實現,尤其是磁共振造影檢查可以使肩袖部位撕裂清晰顯示,極大地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5]。該次研究隨機選取該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肩袖損傷患者30例,對患者進行MRI診斷并分析其診斷特點和價值,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該院在收治的肩袖損傷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為39~84歲,平均年齡為(52.87±4.65)歲。病程為3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0.33±1.25)個月,左肩袖損傷10例,右肩袖損傷20例。其中5例有明確外傷史,25例無明確外傷史。所有患者均參與MRI檢查。參與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執行。
1.2? 方法
用到的儀器為核磁共振掃描儀東芝1.5T(日本),設置掃描野為160 mm ×160 mm,層厚設置為3 mm,層間距設置為1 mm。使用快速自旋回波T1加權序列(TE23 s,TR720 ms)進行橫斷面,斜冠狀面以及斜矢狀面的掃描,再用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壓脂序列(TE35 s,TR3000 ms)進行橫斷面和斜冠狀面的掃描,以及快速自旋回波T2加權序列(TE35 s,TR3000 ms)進行矢狀位的掃描。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掃描以定位時,橫斷面為垂直于肱骨干,斜冠狀面為平行于岡上肌肌腱的長軸,斜矢狀面垂直于岡上肌腱的長軸。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損傷的程度,分為完全撕裂(累及肩袖全層)和部分撕裂(未累及肩袖全層);統計肩袖損傷的不同類型:完全撕裂分為Ⅰ型(較大裂口,伴隨有肌腱短縮,Ⅱ型(裂口較小,無肌腱短縮),Ⅲ型(無裂口,但伴有肌腱腫脹);不完全撕裂分為Ⅳ型(關節面撕裂),Ⅴ型(滑膜面撕裂),Ⅵ型(肌腱內撕裂);撕裂裂口大小分為小,中等,大,巨大撕裂,分別為1 cm以下,1~3 cm,3~5 cm以及5 cm以上;所在的撕裂部位,分為關節囊側部,肩峰下滑囊側部,肩袖內部撕裂。并分析造成不同撕裂的原因。
2? 結果
患者發生完全撕裂12例,撕裂部位在岡上肌腱撕裂10例,其中向岡下肌腱延伸6例,向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延伸4例;肩胛下肌腱撕裂2例。小撕裂4例,中等撕裂5例,大撕裂3例,無巨大撕裂。不完全撕裂18例,均發生在岡上肌腱,其中發生在關節囊側7例,肩峰下滑囊側4例,肩袖內部7例。不同分型中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4例,Ⅴ型4例,Ⅵ型5例。
分析造成不同肩袖撕裂損傷的原因,分別有先天性鉤狀肩峰3例,肩峰增生使得遠端變尖擠壓肩袖3例,肩鎖關節退變5例,股肱大小結節增生4例,外傷5例。
3? 討論
肩袖包括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的肌腱組成套袖狀結構,在肩關節穩定性的維持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部分的損傷被叫做肩袖損傷。造成肩袖損傷的原因很多,大多是由于外傷或者肩峰下受到撞擊引起。肩袖損傷的發生會使得肩部功能受損或者喪失,向外伸展障礙,肩部疼痛等,對患者尤其是靠雙手勞動的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若不及時診治則會使情況惡化,帶來更多并發癥,使治療阻力加大。因而早診斷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肩袖損傷撕裂最重要的是及時進行準確診斷,確定發生撕裂的部位,裂口大小,是否發生延伸等[6] 。過去的時候采取關節鏡檢查是主要的進行肩袖損傷診斷的標準。然而該種方式需要侵入肩關節且技術要求很高,費用昂貴,操作不是很簡易,因而作為常規檢測顯然不合適。同時由于肩袖損傷程度差異較大,發生的形態學改變也因人而異,對于治療方法的選取也有影響。近年來,MRI技術不斷發展,其優越性在于可進行多平面掃描,多序列性掃描,并且無創,越來越多地醫院選擇MRI進行常規肩袖損傷診斷。通過采取MRI掃描的方式來診斷肩袖損傷,可以在肩袖撕裂范圍,裂口大小等方面得到清晰準確的判斷。
通過該次研究發現,患者發生完全撕裂12例,撕裂部位在岡上肌腱撕裂10例,其中向岡下肌腱延伸6例,向岡下肌腱和小圓肌腱延伸4例;肩胛下肌腱撕裂2例。小撕裂4例,中等撕裂5例,大撕裂3例,無巨大撕裂。不完全撕裂18例,均發生在岡上肌腱,其中發生在關節囊側7例,肩峰下滑囊側4例,肩袖內部7例。不同分型中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4例,Ⅴ型4例,Ⅵ型5例。這與張振勇的研究中[7],納入32例肩袖損傷患者,完全撕裂13例,不完全撕裂 19例,均發生在岡上肌腱的結果一致。分析造成不同肩袖撕裂損傷的原因,分別有先天性鉤狀肩峰,肩峰增生使得遠端變尖擠壓肩袖,肩鎖關節退變,股肱大小結節增生和外傷。由此可見,MRI掃描可有效診斷發生撕裂的程度,具體到撕裂發生部位,裂口大小,并對造成撕裂的原因加以推測分析。在檢查過程中,若檢修部位正常,則MRI所有序列中顯示低信號,發生了肩袖損傷后,肌腱外形會發生改變,則對應的信號改變,集中表現在壓脂PDWI信號序列中可觀察到肌腱局部或者全層的高信號影。這些涉及到肩袖損傷的病理變化。由于損傷部位會有缺血性變化,撕裂部位的遠端殘端會有很明顯的肉芽組織出現,而近端的殘端可見到軟骨細胞。以此可作為對肩袖撕裂損傷的判斷。
此外,例如肩峰下滑囊的改變,可以反過來證明肩袖撕裂的存在。若在岡上肌腱表面,肩峰,三角肌下方出現肩峰下滑囊,同時肩袖撕裂為完全撕裂,或是在滑囊測發生部分撕裂,則是因為該種撕裂累計滑囊使得滑囊內液體增多,在MRI顯影中顯示長T1長T2肩峰下滑囊的內積液。而后是關節腔內積液有無。發生完全撕裂后或者是關節囊側部分撕裂多累及關節腔,則積液發生。該種現象提示撕裂部位與關節腔想通。則MRI顯像類似肩關節造影。有利于觀察到裂口部位。
造成肩關節撕裂損傷的原因,該次研究中由于慢性損傷所致為15例(75%),外傷所致為5例(25%),這與宮恩強的研究中[8],慢性損傷中占78%,外傷占22%的結果一致。由此可見,慢性損傷為主要病因。這與肩袖結構有關。肩袖處于肩峰,肱骨頭和肩鎖關節之間,肩胛下肌在肱骨頭與喙突間,若骨性結構或者起連接作用的韌帶發生了增生或增厚等現象,容易使得關節部位間距離縮短,擠壓肩袖,則發生撞擊綜合征。多見的為鉤狀肩峰,肩鎖關節退變,喙肩韌帶增生,肱骨大小結界增生硬化等。因而在進行肩袖本身信號改變發生肩袖撕裂是需先分析引發的原因,著眼于肩峰,喙突,肩鎖關節,肱骨大小結節是否發生了慢性病變,在進行治療措施的選取。由此可見,對于肩袖部分發生損傷的檢查,采取常規MRI技術掃描可以起到形態學和信號特點的幫助診斷,結果較清晰準確,值得臨床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海波,張振勇,婁曉宇,等. 磁共振肩關節造影在肩袖損傷的臨床應用[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9):1683-1687.
[2]? 石俊嶺,崔建嶺,孫英彩,等.肩袖損傷患者MRI 和MR 肩關節造影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CT 和MRI 雜志,2016,14(5):129-131.
[3]? 莫旭林,鄭進天,黃波. MRI 不同掃描方位對肩袖損傷檢出率的影響[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5):821-823.
[4]? 袁鍵冰,熊儉,馬俊昌,等. MRI 在肩袖損傷中的應用研究[J]. 微創醫學,2015,10(4):432-434.
[5]? 于建秀,陳香衛,林明強. MRI 診斷肩袖損傷的臨床價值[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8):1511-1513.
[6]? 劉彪. 肩關節MRI 在肩袖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CT 和MRI雜志,2016,14(12):124-126.
[7]? 張振勇,王海波,婁曉宇,等. 磁共振肩關節造影在肩袖完全撕裂診斷的臨床應用[J]. 放射學實踐,2016,31(6):531-534.
[8]? 宮恩強.肩袖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6):83.
(收稿日期:2018-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