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殿成
摘要: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在現代教育中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強健的體魄是保障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條件,因此學校應重視起對學生的體育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本文主要對家校共育模式下,使小學生體育健康發展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教育對策;身心健康;良好習慣
前言
家是孩子安全成長的港灣,也是孩子將來涉世的發源地,在這個意義上,正如我們專家所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第一啟蒙老師。”所以說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這一點都不過分,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意義深遠,但是我們家長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使自己的孩子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或成長的過程中。同樣,學校是教育的主體,孩子進入社會前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學習和生活的,學校是孩子接受正規系統教育的重要場所。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作用。要想實現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家校合作是勢在必行。下面我來通過教育生涯所見所聞的幾個案例來談一談怎樣實現家校合作。
第一,家校雙方必須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家長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自己必須要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在家期間,你玩著手機,打著游戲,或打牌,或聚會,你想這樣能讓孩子安心學習嗎?或是自己手頭中有事,處處遷就孩子,利益面前處處維護孩子。2006年,我校一位學生在班主任早自習課上玩手機,班主任將手機收上來摔了。結果家長到校質問班主任,甚至大鬧校園,學校領導不愿出面擔當,事情矛頭又指向班主任。試問這樣的學生還有老師去管嗎?這樣的學校還有老師愿意主動去做事嗎?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將會是學校的未來“潮流”。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老師能夠管理和教育。實際上,是把家長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是有責任心的表現;看到不良現象,老師能夠敢于阻止,這樣負責任的老師得不到尊重和保護,讓他(她)情何以堪。
第二,要關注孩子身心健康,注重對孩子習慣的養成;要對孩子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不良現象說“不”。有一次在合肥坐公交車,從站臺上來父子倆。父親三十歲左右,手里拿著手機,拉著五歲的左右的小男孩上車。上車后,男子讓孩子坐到座位上后,站在扶桿邊低頭玩手機,這時孩子對男子說了一句:“爸爸,我頭好暈。”男子聽了慌忙從懷里拿出另一部手機給孩子,結果孩子立馬笑起來,爺倆在公交車上都拿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在孩子成長期間,孩子什么年齡階段,該干哪些事,家長應該清楚。如果任由孩子發展,正如一棵樹,不修不剪,不澆水,不施肥,也很難長成參天大樹。校園同樣如此,我就校園跑操現象深感憂慮,一開始跑操,全校班級都跑,場景很壯觀。但好景不長,個別學生以各種理由請假推脫,以走操代替跑操,漸漸的,走操隊伍越來越龐大。甚至有整個班級不跑操,體育訓練隊的學生也不跑操。班主任不管不問,校領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請問這樣的跑操有意義嗎?只能將壞風氣愈養愈濃。
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就要做孩子的良師益友,就要向孩子傳播正能量。家長要經常與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疏通孩子在學校學習中和學生生活中的疑難問題,積極引導,讓孩子對社會,對將來有正確的認識。學校要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主題班會,志愿者活動;對孩子進行傳統教育,感恩教育,社會公德等教育。營造氛圍,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試想班級優秀的學生,哪一個沒有好的習慣。我們有的家長為了孩子學習,辭去工作陪讀,耗盡精力,財力。(據了解,毛坦廠中學陪讀的家長三年花費15-20萬元)這不如我們從小就注重對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此就會省心省力!
第三,要重視對孩子的思想品格教育。現代社會發展迅速,物質財富空前豐富,人們盲目的追名逐利。“利益化”儼然成為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自己優先”被很多人奉為人生信條。如果學校,家長不重視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加以積極引導,這樣會對孩子的品格形成巨大的不利,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不良的隱患。我們經常說,現在的孩子很自私,很冷漠,甚至很殘忍。湖南沅江三中弒師案(羅某杰將其視己如子的班主任鮑老師殺害),湖南12歲弒母案。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學習生活的環境,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有著必然關系。之前,班級有兩個孩子(胡某慧,劉某)。母親節晚上十一點左右,胡某慧媽打電話給我說:“唐老師,我做人真的很失敗,孩子來家除了要錢,什么問候都沒有。“母親節”她都沒講一句暖心話。”而父親節劉某爸爸在送孩子返校時,激動地拉著我的手說:“唐老師,太感謝您了,孩子在您的教育下懂事多了。”我問怎么回事?才了解其中的緣由。劉某在父親節當天用自己節省的零花錢給他買了一雙皮鞋。同樣是一個班的學生,差別怎么這么大呢?胡某家是做生意的,家境比較富足。她的父母由于平時比較忙,生活中關注孩子少,與孩子交流的也少,所以只能用錢彌補孩子。而劉某的爸爸是出租車司機,接觸社會上各樣的人。每次孩子回去父子倆睡在一起聊人生,談理想,說前途;教育他如何做人。
學校教育孩子更應如此,我曾經到過一所寄宿制民辦學校,由于壟斷經營,伙食費偏高。雞蛋在街市賣一元一個,糍粑一元一塊,而在學校賣給學生是一元五角。中間一次,我班學生請假回來,帶的零食全被沒收,找學校理論無果而終,憤怒的說:“民辦學校,永遠是商人的學校。”所以說家庭的環境,學校的發展目標對學生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品格及其一生的追求。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到診所掛鹽水,看到一個小學生也在他媽媽的陪同下打點滴。母子倆都在玩手機,小孩子的藥水已經滴完了,兩人卻渾然不知。孩子是每一個家庭中的寶,如果家長都不關注,還能期望他人教育嗎?
著名作家景天說過:“別讓孩子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不想讓孩子苦一輩子,就讓孩子苦一陣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一次吃苦都是修行。” 孩子是每一個家長手中的“寶”,只有家校攜手,才能讓孩子成為學校的“寶”,社會中的“寶”,才能共筑孩子的錦繡前程。
參考文獻
[1]霍力巖.素質教育與活動區教育[J].學前教育,2002,(5).
[2]陶慧.營造積極心理環境,自信迎接高考[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6(02):32-33.
(作者單位:安徽省霍邱縣長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