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社群逐漸盛行,成為一種新的社交模式。社群的出現打通了讀者與圖書館的阻隔。本文在簡要分析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社群和公共圖書館發展現狀的同時,從功能價值和社交價值兩個角度分析了在公共圖書館中開展社群建設的價值。
關鍵詞:社群建設 公共圖書館 移動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01
目前,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出了移動化的趨勢,根據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信息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占網民總量的98.3%,可以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把人們從固定的地點和設備中解放出來,助燃了社群性的交往,這種交往不是身體的直接性接觸和面對面的溝通,而是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信設備App,進行思想碰撞的交流。在此種背景下,社群逐漸得到盛行。
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中仍存在著與讀者關聯度較弱,服務設置也沒有貼合讀者的實際需求,沒有真正正視讀者所需的問題,社群的出現就能夠打通圖書館和讀者之間的阻隔,可以和讀者直接進行對話,自然也能夠更加輕易地了解讀者需求。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中大部分館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手機客戶端,以滿足讀者日益發展的閱讀需求,然而建立專門的公共圖書館社群還屬少數。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各公共圖書館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社群的價值。因此,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公共圖書館中開展社群建設的價值是很有必要的,同時我們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中心、學習中心和文化中心,就更需要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充分利用社群,打造社群文化,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1]。
一、何謂社群
社群這個概念并不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才產生的新概念,其最早興起于歐美國家。它本身是社會學和地理學上的概念,廣義上是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的一切社會關系”,在人類社會中,就是一個有相互關系的網絡。如今,當社群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其內涵就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外在形式上來看,社群表現為QQ群、微信群、微博群等形式,但是從本質上來看,社群就是以某一屬性,將一群人聚集起來。簡單理解,所謂社群就是移動社交發展的產物,當人們因為同樣的興趣愛好,因為相同的身份情感,基于一致的物質、情感、或者痛點需求,在群主的號召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社群。
在移動互聯網中社群可以不再局限于地域和時間,其可以連接到每一個人,讓大家每時每刻都能夠聚集在一起,在群里暢談興趣愛好,交流心得,相互溝通,互相滿足自身的需求,逐漸產生相互間的信任感。
二、開展社群建設的價值
1.功能價值
現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群作為一種新的社交模式,廣受歡迎。我國公共圖書館也正處于由傳統圖書館向注重以人為本的圖書館轉變,公共圖書館的發展離不開社群的力量。首先社群具有“吸粉”功能,簡單理解就是社群能夠更好地為圖書館吸引讀者。例如,有書是一款專門為讀者打造的應用,2015年12月,有書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起“組隊對抗惰性,每周共讀一本書”的活動,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加入有書共讀社群,在社群里發布每周共讀計劃,群成員在社群里可以相互交流、互相督促,僅僅兩個月有書粉絲數量就突破了百萬。其次社群具有宣傳功能,而且還具有低成本、效率高的優勢。以往公共圖書館宣傳是通過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方式進行宣傳,這些宣傳方式往往會造成單向的傳播,讀者真正的閱讀需求和宣傳效果都不能夠直接反饋。社群就能夠更好地彌補以往宣傳方式的弊端,可以達到直接向讀者宣傳的目的,讀者的反饋也會直接在社群里體現,從而能夠及時了解宣傳效果和讀者需求,以更好地為讀者服務[2]。
2.社交價值
公共圖書館在組織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從活動的策劃、組織、宣傳等各個環節中,往往會存在著讀者參與度極低,缺少信任感和情感投入,因而就會存在著一些閱讀推廣活動,讀者參與少、活動效果不佳的現象。社群的社交價值就在于延伸了現實社交的深度和廣度,實時在線交流可以讓人們敞開心扉,建立信任感。例如,石家莊市圖書館美詩團是該館2016年開始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2017年在中圖學會中舉辦的第一屆公共圖書館創新創意征集推廣活動中獲得最佳青年獎。美詩團一共建立4個QQ群、2個微信群和1個微信公眾號,每天通過轉發背誦篇目,介紹詩人的文章,百家講壇關于詩歌的講座音頻,相關的圖書推薦等內容,來維持各個群的活躍度和用戶粘度。與其他傳播和普及古典詩詞的團體不同的是,美詩團更加注重讀者的參與性以及線上的交流互動。在美詩團群體中,讀者因為有了詩歌這個共同話題,從陌生人成為了朋友,互助友愛,建立了彼此間的信任感。美詩團還借助群里讀者的力量組成了美詩團智囊團和美詩團文章審教群,為美詩團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由此可見,社群的社交價值,其可以打造圖書館與讀者間的情感聯系,增加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度[3]。
結語
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群借助微博、微信、QQ等社交App,社群的影響力逐漸擴大,社群使互動更加密切、溝通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明顯。公共圖書館通過建設社群可以建立與讀者聯系,優化讀者體驗,提高讀者粘度,打造公共圖書館粉絲群體。
參考文獻
[1]楊夢晴.基于信息生態理論的移動圖書館社群化服務研究[D].吉林大學,2018(06):183.
[2]王菁菁.公共圖書館親子閱讀社群建設的思考——以南京圖書館為例[J].情報探索,2018(05):91-94.
[3]李皖穎.安徽省公共圖書館社群合作模式的調查與分析[D].安徽大學,2018(05)49.
作者簡介:李賢靜(1989.5—),性別:女,籍貫:河北饒陽,民族:漢,學歷:碩士,現職稱: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閱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