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 韓彬
摘 要:通過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探析了圖書館事業的變遷,并解析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以期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圖書館 變遷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01
圖書館是專門從事文獻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保存,并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的文化機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圖書館事業也日新月異,無論是在閱讀環境還是服務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一、改革開放40年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歷程
1.20世紀80年代,圖書館事業開始起步
上世紀80年代,是圖書館事業起步的十年,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在服務內容、方式、質量等方面都步入正軌,同時也是信息比較匱乏的時代。那時人們沒有網絡、百度,僅僅靠身邊的一本本圖書,來了解片段的古今,靠汲取一個個文字,來探索外面的世界。圖書館里一張張灰白的借書卡,一排排整齊的木書架,見證了多少人的青春印記。那時,大部分的圖書館剛恢復開館,讀者服務也才開始提供,還沒有實現全開架借閱,亦沒有電腦管理,圖書管理員都是靠人工檢索和登記借閱。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是基于傳統的文本,因此提供的服務也僅僅是圖書借閱和簡單的檢索服務。其中文本的檢索服務,由于沒有現代化的手段可以利用,所以工作量很大,費時費力。
2.20世紀90年代,圖書館事業快速發展
這時,中國的圖書館事業伴隨著科技的進步,煥發出蓬勃的生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十年,各級圖書館基本形成類型齊全,藏書豐富,服務方式多樣的圖書館體系,圖書館的自動化和網絡化建設也初具規模。尤其是走在圖書館事業前沿的高校圖書館,更是加速完成了由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轉變。這時,高校的圖書館已經實行全開架借閱。圖書館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更豐富的圖書信息資源,而且打開了書庫大門,讓讀者自由進入,快樂的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學校還開放了電子閱覽室,方便學生在網上查找各種信息。圖書館已從單純的提供紙質文獻資料服務到現在的紙質、電子文獻并存的服務模式。
3.21世紀以來,圖書館事業走向網絡化新時代
進入21世紀后,圖書館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漸漸打破了陳舊的傳統模式,走向了網絡化的新時代。隨著INTERNET的日益發展,以信息網絡為主體的虛擬現實技術將整個圖書館引向多媒體電子技術的新境界。虛擬、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如今,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隨時查閱各種信息資源,完全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21世紀以前,圖書館基本上為讀者提供的都是有限的信息服務。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信息的大爆炸式增加和用戶需求的越來越個性化,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不再能滿足讀者在巨大的信息資源面前所提出的信息需求,圖書館依托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和先進的計算機體系,開發了許多擴展性服務,傳統的信息服務逐漸演變為知識服務。在這種情況下,讀者提出自己的信息要求,圖書館館員運用高超的信息檢索技術和專業的知識,從數以億計的信息中,有針對性的找到并整理出讀者需要的信息,使有效的信息能夠更好的被讀者利用,這樣就節省了讀者時間,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二、改革開放40年來,圖書館事業的變遷
回顧圖書館40年來的發展歷程,隨著科技進步的驅動和服務理念的轉變,圖書館事業經歷了重大的變遷。首先,在閱讀環境上,從以僅有紙質圖書書架向兼具多媒體和數據庫等各種電子資源變遷。現代的圖書館里不僅有存放文本資源的書架,同時還配置了計算機、多媒體,滿足讀者對圖像、視頻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此時,讀者的閱讀環境由現實的書本閱讀,變化為兼有數字閱讀,甚至是可以不用到圖書館,直接在電腦或手機上的虛擬圖書館來進行閱讀。其次,在服務內容上,從以信息提供為主的傳統圖書館向以信息開發為主的現代圖書館變遷。傳統的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大多是被動的和大眾的,讀者提出信息需求,圖書館整合相關資源,然后輸出檢索結果。這樣的服務模式漸漸被現代化的信息服務所取代。圖書館開始預測讀者未來信息需求,采取信息推送等方式,主動的為讀者開發各種所需信息。
三、面向未來,圖書館事業更加“以人為本”
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圖書館事業向“以人為本”,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方向不斷發展。尤其是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后,公共圖書館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方面,堪稱榜樣的就是杭州市圖書館。其實從2003年起,杭州市圖書館已經開始對所有讀者免費開放,其中也包括乞丐和拾荒者。把手洗干凈再閱讀,是杭州市圖書館對這些特殊讀者的唯一要求。當然這也曾經得到了某些讀者的反對,但是館長褚樹青卻擲地有聲的說出以下話語:“我無權拒絕他們來讀書,但您有權離開”。多么震撼人心呀!知識殿堂無鎖,求知人人平等。圖書館應該向所有求知的人敞開,無論貧富貴賤。
同時,圖書館的服務內容與方式也牢牢把握“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斷的進行豐富與改善。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已經不局限于新書推薦、資源導航等大眾類服務,而繼續發展了查重查新、文獻傳遞等個性化服務。并且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到了閱讀服務中來,微信、微博、數字圖書館等現代信息手段使圖書館的服務方式變得豐富多彩,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信息需求。
如今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和諧社會強調的是社會公平、制度公平,強調的是保障民眾的基本權利,所以基本點也就是“以人為本”。同樣,圖書館事業也必須面向大眾,面向所有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公平,才能實現圖書館的社會和諧。尤其是作為學校重要的教輔部門的高校圖書館,是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的,要努力營造好“第二課堂”,為廣大的讀者提供愉悅的閱覽環境,用豐富的服務內容吸引讀者走進圖書館,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實現國家“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貢獻一份力量。
結語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圖書館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圖書館在閱讀環境和服務內容上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探析這些變化,不僅可以了解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也可以促進圖書館不斷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仡欉^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現代圖書館要順應形勢,努力創新,不斷深化,充分的發揮圖書館的價值與職能,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覃利.論傳統圖書館與閱讀文化的變遷[J].圖書館界,2013(2).
[2]岑慧連.我國圖書館發展歷程與功能變遷[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
[3]林繽.圖書館未來發展及功能的變遷[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