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準 張文莉
摘 要: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問題,習近平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以及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給予了科學回答,為我們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意義重大,對于高校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 傳統文化觀 高校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2
在習近平心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十分重要地位。在習近平的政治生活中,他多次論述到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論述對于我們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給予了科學回答,為我們如何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導,對于高校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明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
通過對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回顧和總結,習近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給予了重新定位,把其地位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盵1]
1.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
習近平認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2]。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能始終保持獨特魅力,經久不衰,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丟了它,中華民族就會喪失根基。人類歷史進程已表明,一個民族如果對本民族文化缺乏清醒認識,甚至喪失了本民族文化,那么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是要被歷史拋棄、遺忘的。對于優秀傳統文化“根”的意義,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別的精神家園”,[3]“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4]。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精神追求、價值觀念等內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里,這些內容得到了沉淀,積淀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中華民族在幾千的延續中能夠生生不息,離不開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成為世代中國人文化認同,精神歸宿的標志。
3.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習近平提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5]。世界上著名的其他幾大古老文明之所以都已淹沒在歷史的浪花里,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現了文化的斷層,割斷了其“精神命脈”。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到歷史的今天仍任充滿活力,這和我們沉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孕育出了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民族精神”[6]?!熬覉髧钡膼蹏閼眩皠偨∮袨?,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等體現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內容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核心。這些“精神命脈”深深植根于中國人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想,以及行為舉止。培育了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個性,構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印記。
二、論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盵7]在一系列講話中,習近平用引經據典的方式來表達治國理政的思想,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的文化基礎
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產生的文化土壤,任何一種理論的茁壯成長都離不開相應的文化沃土的滋養。習近平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離開中國基本國情這一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能是異想天開,不可能像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發揮這么大的威力,指引著中國快速地向前發展。在提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我們強調要注意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基本國情的重要構成部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的文化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的文化基礎。
2.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必要條件
“文化軟實力是由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精神因素對內和對外所展示出來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輻射力、影響力。”[9]在當今的國際舞臺上,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已是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作為綜合國力重要構成部分的文化軟實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可以滲透到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正如習近平指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10]
3.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
2012年,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正式提出了中國夢,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指明了奮斗目標。他提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盵11]所謂民族振興就是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再次以高昂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要實現這一偉大的夢想,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支撐。習近平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盵12]“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缺乏了“中國精神”,中國夢的實現就缺乏精神動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體現家國情懷的精神,很好地詮釋了“中國精神”的內核。這些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勇往無前。
4.治國理政的重要文化資源
習近平認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先哲圣哲的治國理政智慧,“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13]。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時,習近平曾發表短論《做人與做官》。在此文中,他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提供的豐厚的治國理政思想,提出領導干部要把做人和當官相結合,要有高的德行修養,要做到務實、清廉,時刻將人民放在心上,為民辦實事,為民謀福祉。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傳頌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國前途分憂解難,為黎民百姓的幸福出力的遠大政治抱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的貢獻精神,以及天下為公、民為邦本,德法并重,變法革新,勤政廉政,實干興邦等治國理政思想,習近平十分推崇,多次倡導我黨官員應該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
三、指明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科學方法
1.有揚棄地繼承
習近平強調,“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币詯蹏髁x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體現家國情懷的精神,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國前途分憂解難,為黎民百姓幸福殫精竭慮的政治抱負等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內容,是中華兒女的精神脊梁,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特征,長期以來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了中華民族的興旺發達而不懈努力,前仆后繼。到歷史的今天,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復興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但在幾千年的行進中所積淀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既有精華,也存在一些不合時宜、糟粕性的東西,如“官本位思想”,“男尊女卑”等思想,它們是和時代相違背的,不利于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必須拋棄掉??傊瑢τ谥袊鴤鹘y文化,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建設實踐和時代發展的基礎上,要有揚棄地繼承。
2.創新性發展
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其特殊的歷史的印記。到歷史的今天,為了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需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發其生命力”。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充分挖掘和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對于一些傳統文化的內涵,必須站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了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我們必須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外優秀文化的關系,要注意對國外優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鑒。同時,還要注意新的科技手段,如微博,網絡等工具在對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四、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對高校文化建設的意義
1.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設方面
首先,應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廣泛開展的知識競賽、報告會、講座、黨日活動等主題教育宣傳活動中要側重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通過編寫校史圖冊、組織校史展覽等多種途徑,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校史文化教育,加強學校文化歷史傳統的宣傳和教育,傳承弘揚大學精神文化,從而激發全體師生齊心合力發展好學校的信心。最后,應對校園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辦公設備等文物遺產建立專項保護檔案,定期進行“體檢”和修繕保護,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
2.在高校行為文化建設方面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深入推進“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經典”等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活動;舉辦“傳統文化大講堂”,大力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激發師生創意創作熱情,推出一批高水準的藝術作品,形成若干有影響力的品牌。擴大學生藝術團、教職工文化藝術協會規模,拓展活動領域,用詩歌、話劇、舞蹈、攝影、書法等藝術形式弘揚中華文化。
3.在高校形象文化建設方面
重視校園景觀的文化表達,提高校園環境的文化品味。按照學校歷史文脈,做好學校建筑文化、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完善以?;铡⑿?、校歌、校旗、吉祥物、官方形象宣傳片等為代表的形象文化符號體系,豐富學校形象品牌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創新高校文化傳播手段,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文化宣傳工具,加強對校園主頁、校報、廣播臺、BBS等校內主流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等學校官方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管理。建設一批網絡文化主流陣地,創作一批網絡文化優秀作品,打造一支優秀網絡人才工作隊伍,維護好高校文化形象。
綜上所述,習近平同志十分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當代價值,以及如何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給予了科學回答,為我們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導,對于高校文化建設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4][5]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25.
[3]習近平黨校十九講[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124.
[6]陸衛明、孫喜紅.論習近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闡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7(1) .
[7]習近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N]. 人民日報,2013-11-29(1) .
[8][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55、155、164.
[9]馮紀元,論習近平傳統文化觀[J].湖北社會科學,2016(2).
[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6.
[12]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1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0-14.
作者簡介:王秋準,(1981—),男,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
張文莉,女,(1955—)女,遼寧沈陽人,教授,主要從事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歐陽國慶,(1963—)男,湖南寧遠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