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偉
摘 要: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功能和作用有助于構建“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實現政府轉型,也有利于社區居民文化、素質的提升。本文簡要的介紹了浦北縣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情況,并針對社區文化中心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未來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浦北 社區文化活動 建設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3-0-01
一、浦北縣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經驗與做法
1.建立社區文化活動平臺
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牽頭,在社區先后成立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采茶戲劇團、粵劇團、中老年健身舞協會、太極拳協會、老年文藝宣傳隊、舞獅隊等。這些團、隊、會的成立,是帶動和深化社區群眾文化工作的有力支點。通過組織培養一大批社區文化活動的骨干隊伍,提高他們的素質,已日益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中堅。各社區的老年人占全轄區人口的10%以上,抓住他們中間熱心于群眾文化工作的骨干參與,已形成了各社區獨特的優勢,到目前為止,參加協會的會員已達數千人,在社區文化中大顯身手。
2.開展活動情況
19個社區自建制以來,以社區優勢推動社區文化發展,目前社區有各類文藝宣傳隊56支1650人,民間職業團體10個200人,文藝骨干約185人,共計2035人。近幾年,通過這些文藝團隊和骨干在社區掀起了文化活動高潮。每年組織各類社區群眾文化活動16次以上,一年一度的春節文化活動周、茶花會、文藝群眾專場、社區文藝匯演、進村演出、沙鍋掉民間活動、斗蟋蟀、拔河、象棋、北通好聲音、籃球賽等文化活動,浦北縣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文化活動,實行社區行政領導指引,居民自行組建,自我管理,自我舉辦、自備服裝、自帶設備,立足本地特色,生動展現了浦北縣社區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
3.開展教育娛樂功能
為居民提供富有教育意義的休閑娛樂的服務項目,開設各類公益性文化藝術培訓班,如戲劇班、聲樂班、插花班、書畫班、編織班、象棋班等,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在社區文化活動過程中,民眾起到教育和導向作用。
4.搭平臺促成長
浦北縣委、縣政府、縣宣傳部等有關部門,為了加強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文藝表演者隊伍的建設,加快成長,搭建了各類比賽和各類藝術表演培訓平臺,如浦北“三月三”山歌賽、田園歡歌、廣場舞、原創歌曲作品表演賽、惠民演出、下鄉巡演等文化平臺,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文藝表演者隊伍通過參與各類藝術表演培訓班和比賽來提高文藝人員的素質,使社區文化藝術團體走上規范化、精品化的道路。
5.社會效果明顯
近年來,社區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取得明顯實效:一是活躍了社區群眾的思想;二是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業余生活,增強了居民體質,三是營造社區濃郁的文化藝術氛圍;四是宣傳社區群眾的典型,樹立了社區的正氣;五是激發了社區群眾的熱情,形成了社區的好風氣。
二、浦北縣社區文化中心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專業人才匱乏
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專業的文化輔導員寥寥無幾。部分民間團體演員屬于半路出家,部分藝人年紀大文化功底差,男演員少,節目編排內容不夠豐富,老藝人不斷老去,年輕人不愿接班,很多民間藝術瀕臨失傳。
2.設施設備配備不足
部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無文化陣地、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演出、排練專用的燈光音響設備,有些道具演員自帶、自籌。12個社區文化中心僅有辦公室,沒有文化活動室,更談不上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僅有的社區文化中心辦公室也變成了綜合辦公室,致使文藝人員缺少歸屬感,組織文化活動沒有排練的場所,特別是龍城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即是龍門燈光球場),八、九十年代比較輝煌,有籃球場,有看臺,有舞臺,但由于年久失修,籃球架已損壞,舞臺已成危房,至今一直閑置。群眾只能晚晚在街頭巷尾健身練舞,在節目質量難以提高,民間文藝的發揚與傳承受到制約。
3.缺乏有力引導
一是當前文化設施設備簡陋、簡易且滯后,沒有吸引力,不利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社區成員缺乏認同感;二是社區文化社團隊伍模式陳舊,活動層次單一,質量粗糙,僅停留在玩一玩、樂一樂的層次上,一些團隊組合的隨意性很大,活動質量一般,無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三是舉辦文化活動困難很大,一些文化活動沒有贊助單位難以開展、參與單位沒有排演費拿不出節目等。
三、對建設社區文化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提出幾點建議。
1.加強建設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提供物質前提。首先要將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設施建設納入社區建設規劃中來考慮,保證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施滿足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要加大公益性文化設施和場所建設的力度。譬如,建社區文化廣場、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等,使社區居民有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依托。再次,要重視社區內現有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推動社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其文化場所,實現資源共享。
2.加大投入
目前我縣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無法完全滿足社區居民對文化建設的要求。因此,需要積極探索和建立多渠道資金投入體系:一是建立社區文化建設經費與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同步增長的機制,確保社區公共文化設施所必須的資金。二是堅持“以文補文”的方針,采取市場化方式運作。譬如經營影碟出租、羽毛球館、兒童智力游戲室、茶室、棋牌室、卡拉ok歌舞廳等文化項目。三是建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基金會。基金的來源可以從文化產業的盈利中提取一部分,也可以接受社會各方的贊助,然后按一定的程序投入到社區文化建設中。
3.完善隊伍
可以通過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的辦法對從事社區文化服務的人員進行嚴格的挑選和培訓,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區內擁有的文化優勢,如學校的教師、文化名人、文藝人才、大學生等,讓他們也加入到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中去,既解決了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隊伍建設問題,也提高了整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的層次和影響力,同時使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工作者的隊伍更加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